楊燕
摘 要:經濟的逐步發展,使得我國更多企業的發展轉向了跨境電子商務,且在該發展趨勢下,對相應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漸增大。本文將從跨境電商行業對經貿人才的要求出發,闡述了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基于不足提出一些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以促進該專業人才的發展。
關鍵詞:跨境電商 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業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2(c)-184-02
跨境電商的發展為各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許多外貿公司都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逐漸開展了電子商務,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各個外貿企業對相應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漸增大,這就為各個高校培養跨境電商背景下的高素質經貿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跨境電商行業對經貿專業人才的要求
1.1 掌握傳統外貿技能和網絡營銷能力
跨境電商通常是以國際貿易為基礎而展開各項工作的,因此,從業人員必須要對國際貿易的規則、慣例、交往禮儀等進行深入了解,并且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商務談判能力,具備草擬信函、傳真的能力,同時能夠獨立完成信用證件審核、相關出口業務操作能力等[1]。
1.2 具有跨境電商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
跨境電商企業一般都是將外貿業務信息發布在幾個跨境電商平臺上,經過后期的運用和管理來得到經濟效益。因此,要求相關從業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平臺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比如:當下較為流行的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在阿里巴巴上開網店,需要具有業務推廣能力、產品編輯和發布能力、報價和核算能力、跨境結算處理能力、產品數據分析能力、運營能力等。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操作能力,同時也要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
1.3 具有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
跨境電商平臺是一個國際化的平臺,在銷售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各國人,因此,要求相關從業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能夠在外貿交易的過程中熟練使用外語,不僅可以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相關的業務推廣工作,而且能夠完成基本的業務洽談。而英語作為基本的交流語言,需要從業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使用,在掌握基本交際能力的同時能夠用專業的術語展開交流。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業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學習多種語言,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方便形成“本土式”外貿交易[2]。
2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
面對跨境電商行業對經貿專業人才的要求,高校應當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及時找到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其進行有效改善。在目前的高校經貿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
在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國際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與實務、外貿函電、國際商務談判等,這些課程的開設基本能夠滿足傳統模式下的國際貿易的需求,且高校學生在經過系統的培訓后可以獨立完成外貿業務。但是在跨境電商的背景下,傳統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不僅要掌握傳統的基礎知識,同時要具備電商平臺管理和運營的相關技能,同時還要對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進行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夠在跨境電商平臺下進行商品的銷售,創造經濟效益。因此,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夠滿足實際需求,需要進行不斷地深化。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只是簡單地將《電子商務》改成《跨境電子商務》課程,在課時上也安排的較少,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跨境電商所需要的知識,是非常困難的。
2.2 實踐教學相對落后
在目前的實踐教學中,我國高校多數采用的是“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的實訓模式,雖然從理論上來看,這種方式是一種相對先進的實踐教學方式,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第一,校內實訓基地所配備的實訓設備、軟件等,缺乏交易環境的真實性,且數據相對更新較慢,與市場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第二,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存在一定難度,很難找到能夠接收大量實習生的單位,即便有單位愿意接收實習生,也多數是讓其做一些輔助性工作,很難真正鍛煉到核心能力[3]。
2.3 師資隊伍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現階段,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師多數都是高校經濟類相關專業畢業的教師,雖然都具備著非常好的理論基礎水平,但是由于教師缺少相關的實踐經驗,很難在跨境電商背景下進行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在電商平臺專業化、規范化的前提下,教師只能以買家的身份進行相關內容的演示,無法為學生們講解電商平臺后臺操作相關技能。綜合來講,教師隊伍的建設并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2.4 外語教學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跨境電商外貿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國際上的交流,在洽談業務、推廣商品、物流等環節中都會涉及到英語,但是從實際效果上來看,我國目前高校的英語都向著應試的方向發展,真正能夠鍛煉到學生實踐英語能力的地方非常少,可以說,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以及訓練中接觸專業化的英語鍛煉非常少,導致學生的英語能力并不能夠滿足實際跨境電商平臺的需求。
3 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3.1 完善國際經貿課程體系
完善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課程體系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必須要完善國際經濟貿易的課程體系:第一,高校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一些與跨境電商相關的內容,對傳統的課程體系進行補充,逐漸滿足現跨境電商背景下學生們的需求,比如:增加《網絡營銷》課程、《電子金融》課程、《國際物流》課程等。第二,補充課程內容。高校應當對不同學科的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添加一些跨境電商背景下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逐漸完善課程內容,為學生們提供完善的學習內容。比如:在結算內容中增加跨境電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相關知識;在國際貨運與保險中增加國際物流內容。第三,開設實訓課程。在傳統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實訓課程,開設跨境電商實訓、國際商務實訓等課程,為學生們提供實訓的平臺,增加其對跨境電商平臺的認識,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平臺操作技能[4]。
3.2 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
跨境電商對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高校應當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第一,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一方面要借助跨境電商平臺來開展實訓教學,使學生能夠真正接觸到跨境電商平臺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將跨境電商平臺的貨源引入到學校,并指導學生從簡單操作開始,逐漸加強學生的操作技能,使其能夠掌握跨境電商平臺的推廣、銷售等技能,并在練習中逐漸提升技能的熟練程度。第二,鼓勵學生通過創業來加強實踐能力。雖然教師的指導起到一定的“引導性”作用,能夠讓學生基本上掌握操作技能,但是通過鼓勵學生創業的方式來加強其操作技能是更加有效的方式。比如:讓學生通過阿里巴巴國際平臺來開設網店進行運營和實踐,積累相關實踐經驗,在獲得一定的報酬的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實踐操作能力。第三,創建“實踐操作+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是鼓勵學生在創新及創業的同時提高自身實踐操作能力,使其在真實的環境中提高自身專業技能,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5]。
3.3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師資隊伍的建設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良好的導師能夠為學生們提供有效的指導,促進其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第一,高校派遣教師定期到合作企業掛職或是兼職,使教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觸真正的跨境電商市場環境,積極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直接與跨境電商背景下的平臺、客戶等進行接觸,提升其實踐操作能力,進而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力提升,為學生們展示更多的實用性技能。第二,高校可以聘請跨境電商相關企業內經驗較為豐富的人員到校內舉辦講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進行內容講授,彌補校內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在這種方式下,教師與企業的講師能夠相互補充,共同完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6]。
3.4 加強英語綜合能力
為了加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英語能力的提升,高校應當注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第一,加強英語課程的課時。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雖然專業課的學習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英語能力也同樣重要,因此,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英語課程的課時,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學習英語的機會。第二,加強專業英語的教學。在跨境電商平臺中,企業會用到很多專業的術語,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專業術語的教授,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外貿術語,使其在實踐過程中能夠無阻礙交流。第三,改變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改變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加強英語實踐教學,并與經貿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促進英語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在真正的外貿交易中發揮作用[7]。
4 結語
綜上所述,跨境電商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高校應當在了解跨境電商行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到現階段高校國際經貿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不足之處采取合理的措施來解決,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其能夠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 曹素云,于維剛.跨境電商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
[2] 周艷玲.“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探討[J].商業經濟,2017(07).
[3] 王瓊.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電商人才實踐教學的探討——以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7(02).
[4] 王鵬.跨境電商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7(04).
[5] 倪琳.“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國貿專業為例[J].電子商務,2016(11).
[6] 張文倩.民辦高職《國際貿易實務》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基于跨境電商背景下教學模式探索[J].科技經濟市場,2016(06).
[7] 張文倩,林彩香.民辦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