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松
摘 要:本文從聾人犯罪的現狀入手,分析了聾人犯罪的心理誘因,以此為依據,論述了在聾校的教育工作中,應從加強環境建設、加強聾生能力培養、加強法制教育、加強對家長的宣傳和培訓等方面加強聾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預防犯罪行為。
關鍵詞:聾人犯罪;學校教育
目前,聾人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聾人犯罪呈愈演愈烈之勢,并朝集團化、高科技方向發展。據《南方日報》報道,活動于廣東地區的聾人犯罪團伙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來自于全國各地的成員達數百人,團伙內部組織嚴密,分工明確,不亞于黑社會組織。其通過偷竊、搶劫等犯罪行為斂財達數百萬之巨,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一、分析聾人犯罪的心理誘因
(1)一般心理障礙:①自卑:表現為不能正視自己的生理殘疾。認為自己總比健全兒童矮一截,遇事畏縮,缺乏競爭的勇氣,對未來喪失信心。②孤僻:因生理缺陷而游離于普通兒童之外,喜歡獨處,只愛與同類殘疾兒童交往。③多疑:常常表現為對人際活動產生偏見和誤解,僅依據感性認識和事物表象做出推斷。當周圍事物出現時,不管與自己有無聯系,都會表現出疑慮、反感等情緒,并通過面部表情、言語表情充分流露。④依賴:有些聾童由于在家庭受到過多的照顧,養成依賴的習性,一味的等靠、依附于別人,自立自強能力差。⑥虛狂: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性情暴躁,一觸即發,對人沒禮貌,好表現自己。⑦過度激動:是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或曲解其原意時,產生一種反常的心理。表現為極易激動,舉止沖動,待人態度生硬,亂發脾氣,不聽勸告。
(2)交往心理障礙:①易模仿:聾童(生)主要通過視覺途徑模仿他人的行為。通過看,凡是能滿足他們內心需要的道德行為都可能模仿出來。其中有好的道德行為,也有一些非道德行為。②明辨是非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道德認識單純,不論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思想都聽得少,事物的表面現象常常會左右他們的認識,例如對明顯的不道德行為一眼就看得清,但對社會上存在的本質是不道德的,但以“道德”面孔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認識不清,對外界的影響容易輕信、盲從。
(3)行為偏差:①偷竊:在校聾生偷竊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這一現象存在面廣,幾乎每所聾校都有發生;偷竊的聾生主要存在“我的被偷了,我就偷別人的”“他有,我沒有,不公平;所以我就拿他的”“我沒有‘偷,只是我沒有東西用,他有,我拿來用而已”等心理傾向。②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為。
(4)抱負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未來不報太大的期望,甚至不知道以后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
二、自身及其他因素影響
(1)自身生理障礙的影響。由于聽覺障礙的影響,聾人(生)在社會生活中缺少了第二信號系統的支持,致使他們社會交往范圍狹小,參與社會的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導致了這一系列的心理障礙。
(2)家庭教育的誤區:①認為生了特殊兒童是“祖宗沒有積德”,因此對孩子不喜歡甚至歧視。②認為孩子“反正已經殘疾”了,有飯吃、有衣穿就行了,不會對孩子寄于期望,也就談不上教育了。③認為對不起孩子,為了彌補心中的內疚,就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凡事聽之認之,不加約束。④很多家長因為有了殘疾孩子,可以生第二胎(大部分殘疾兒童屬于后天事故所致,因此第二胎多數是正常孩子),于是就有了重視第二胎而忽視殘疾孩子的心理。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不當或根本就缺少家庭教育而嚴重影響聾生的心理健康。
(3)社會的影響:①社會上有些正常人對聾人不理解,常常戴了“有色眼鏡”看他們,稱之為“啞巴”(聾人對這個口型太熟悉了!);也有一些正常人歧視、玩弄他們,這些都容易使聾生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產生孤僻、自卑、多疑或敵視社會、排斥正常人的個性特征。②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如宣傳色情、暴力和西方享樂主義的電影、電視等,腐蝕聾人(生)的心靈。
(4)學校教育的影響:①學校現行教育制度存在弊端。雖然現在聾校的教育教學提倡“以德育為首”,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重生理缺陷補償,輕心理缺陷疏導”等教育心理,這些都不利于聾生健康心理的塑造。②個別教師素質不高產生負面影響
有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不夠靈活,沒有針對學生心理的特殊性和個別差異;個別教師道德品質、自身形象和素質等方面表現不夠好,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因為以上原因,導致了聾人(生)形成心理障礙。而這些心理障礙的性質極易轉移。走入社會后,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下,極容易“出格”,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筠曼.殘疾兒童的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研究[J].1996,(1)
[2]張寧生.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華夏出版社.1995
[3]田 紅.關于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特殊教育研究[J].1995,(1)
[4]佘書芬.對聾啞學生實施法制教育的思考.現代特殊教育[J]1999,(11)
[5]肖陽梅.試論聾校學生的社會化.中國特殊教育[J].2000,(3)
[6]孟祥力.聾校應注重加強聾生心理健康教育.現代特殊教育[J].2001,(5)
[7]梁永慶.耳聾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聾校教學文萃.[J].1997,(5)
[8]陸立忠.論群體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學校教育策略.中國特殊教育.2003,(3)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啟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