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虎翼 譚冠寧 何新民 唐洲萍 楊鑫 李麗淑



摘 要 為提高紅肉火龍果間種馬鈴薯經濟效益,研究紅肉火龍果間種馬鈴薯中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商品薯率、火龍果產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產值和純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與火龍果桂香紅間種的馬鈴薯品種興佳2號產量達36 139.5 kg/hm2,商品薯率達97.3%;桂香紅產量達35 586 kg/hm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20%;與桂香紅純種相比,總產值增加52.7%,純收入增加109.7%,土地當量比為1.13。
關鍵詞 紅肉火龍果;馬鈴薯;間種;栽培模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667.9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red flesh pitaya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 on potato yield,marketable tuber ratio, pitaya yield, central soluble solid content, total output value, and net income during red flesh pitaya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output value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was the best in red flesh pitaya Guixianghong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variety Xingjia No.2. The yield of Xingjia No.2 reached 36 139.5 kg/hm2 and marketable tuber ratio reached 97.3%,while the yield of Guixianghong was 35 586 kg/hm2 and central soluble solid content was 20%. Compared with Guixianghong sole cropping,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Guixianghong intercroppong with Xingjia No.2 increased 52.7%, net income increased 109.7%, and land equivalent ratio reached 1.13.
Key words red flesh pitaya; potato; intercropping; cropping patterns; economic benefit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03.015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營養豐富,發展馬鈴薯產業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廣西是典型的馬鈴薯冬作區,常年種植面積在6.5萬hm2左右,市場效益較好,但單產水平偏低,特別是近年來生產面積呈下降趨勢[1]。為了大面積發展冬種馬鈴薯生產,廣西農業部門加快推進“千萬畝間(套)種行動計劃”,科學集約栽培促進錢糧雙增。廣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少,發展作物間(套)種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能,提高土地復種指數,保障馬鈴薯市場供應。
火龍果(Hylocereus undatus)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屬多年生植物,原產中美洲沙漠地區。一般實行設施栽培,火龍果植后12~14個月即可開花,5~11月為產果期,第3年進入盛果期[2]。為提高土地、設施等資源利用率,解決果園工人的農閑用工問題,增加經濟收入,許多地方開展了火龍果間作套種方面研究。2004年,江蘇徐建維等[3]總結了大棚火龍果套種四季豆栽培技術。貴州王志華[4]總結了火龍果與辣椒、花生間套作的栽培管理技術。方海濤等[5]根據浙南地區實際情況,探討了火龍果套種番茄、草莓的高效栽培模式。廣東農業科學院匡石滋等[6]研究了果豆間作模式對主要生態因子的影響,火龍果與大豆間作明顯提高火龍果園的經濟效益。特別是紅肉火龍果品種大多是自花不親和的,需要人工輔助授粉,炭疽病、瘡痂病(莖斑?。┮约岸觐愑紫x、蚜蟲等是火龍果和馬鈴薯共有的病蟲害,火龍果間種馬鈴薯是否可以減少這些病蟲害發生,還未見相關報道。廣西火龍果年種植面積在1 200 hm2,目前馬鈴薯間種研究主要有玉米間種馬鈴薯[7]、甘蔗間種馬鈴薯[8]、桑園間種馬鈴薯[9]、銀杏林間種馬鈴薯[10]等,浙南地區還探討了火龍果套種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模式[11],但火龍果間種馬鈴薯尚未見報道。本研究以火龍果純種為對照,探討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商品薯率、火龍果產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影響,并比較了不同栽培模式間的經濟效益差異,為火龍果與馬鈴薯的高效種植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時間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火龍果行間種植馬鈴薯;試驗地點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壇洛鎮,平均海拔762 m左右,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霜少無雪,年平均氣溫21.6 ℃,年均降雨量1 304.2 mm,種植地塊為沙壤土,排灌條件良好;供試馬鈴薯品種為廣西主栽品種‘費烏瑞它(早熟、高產、商品性好)和‘興佳2號(中熟、高產、商品性好、抗病性強、耐寒),紅肉火龍果品種為高產優質、自花授粉能力強、商品性好的‘桂香紅。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和田間管理 試驗采用兩因素裂區設計,以2個栽培模式(A1馬鈴薯間種,A2馬鈴薯純種)為主因素處理,2個不同馬鈴薯品種為副處理,即B1:費烏瑞它;B2:桂香紅間種費烏瑞它;B3:興佳2號;B4:桂香紅間種興佳2號。2012年4月按株行距2 m×3 m安裝好水泥柱,柱高165 cm,上部搭建好園盤支架,每個立柱四側各種1株,每666.7 m2種440株,從翌年6月開始分批采收。在距離火龍果主干大于60 cm行間起壟栽雙行種植馬鈴薯,每年10月中旬播種,翌年3月初收獲,株行距為22 cm×35 cm。小區面積20 m2,以桂香紅純種為對照(CK),3次重復?;剩夯瘕埞恐┯袡C肥15 kg、鈣鎂磷肥0.5 kg和三元復合肥0.2 kg,從植后第2年開始每月追肥1次;馬鈴薯畝施農家肥1 500 kg,三元復合肥10 kg、硫酸鉀10 kg和尿素10 kg,植后追肥3次。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同常規大田生產。
1.2.2 調查內容 收獲時調查馬鈴薯產量、商品薯率、火龍果產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文中的火龍果和馬鈴薯產量均為2 a平均產量,產量由小區實測產量折算),馬鈴薯投入主要包括人工費8 650元/hm2、種薯地膜肥料農藥5 250元/hm2,合計13 900元/hm2,火龍果投入主要包括種苗66 000元/hm2、肥料農藥34 000元/hm2、人工費9 000元/hm2、種植設施12 500元/hm2,合計121 500元/hm2。按馬鈴薯售價1.2元/kg、火龍果售價8元/kg計算經濟效益。土地當量比(LER)=(火龍果間種時的產量/火龍果純種時的產量)+(馬鈴薯間種時的產量/馬鈴薯純種時的產量),間種的增產率=(LER-1)×100%。
1.3 數據分析
利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Duncan新復極差法比較差異顯著性(p<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和商品薯率的影響
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影響見圖1-a。結果表明,B1與B4之間差異不顯著,但B3、B1(B4)、B2之間馬鈴薯產量達顯著水平,其中B3的馬鈴薯產量最高,B2的馬鈴薯產量最低。單純從品種比較,興佳2號產量顯著高于費烏瑞它;間種結果與品種結果一致,這說明在火龍果間種中馬鈴薯品種是關鍵因素。從圖1-b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商品薯率影響較大,馬鈴薯商品薯率排名為:B3>B4>B1>B2,其中B1與B4之間差異不顯著,但B3、B1(B4)、B2之間馬鈴薯商品薯率達顯著水平。
2.2 不同栽培模式對火龍果產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從圖2-a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對火龍果產量影響較大,火龍果產量排名為:B4>B2>CK,不同栽培模式之間差異顯著。不同栽培模式對火龍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響見圖2-b。結果表明,CK、B2、B4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CK相比,B2、B4的火龍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5%。說明間種馬鈴薯對火龍果產量有促進作用,但對其品質無影響。
2.3 不同栽培模式下經濟效益分析
不同栽培模式對總產值的影響見圖3-a。結果表明,B1與B3之間差異不顯著,CK、B2、B4、B1(B3)之間差異顯著,總產值排名為:B4>B2>CK>B3>B1。從圖3-b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對純收入影響較大,純收入排名為:B4>B2>CK>B3>B1,其中B1與B3之間差異不顯著,但CK、B4、B1(B3)、B2之間純收入達顯著水平。
2.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地當量比
土地當量比是衡量間種比純種增產程度的一項指標。從圖4可以看出,B2的土地當量比為1.03,B4的土地當量比為1.13,說明火龍果間種比純種效率高。B2的增產率為3%,B4的增產率為13%,B4比B2增加10%。說明桂香紅間種興佳2號的增產率是最高的。
3 討論
火龍果是一種新興熱帶水果,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在廣西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面積已超過廣東、貴州、云南和福建4省的總和,主要分布在南寧市邕寧區和武鳴區、北海市、玉林市、欽州市等地。由于多采用水泥柱等柱式栽培,種植株行距較寬,樹苗遮蔭面積小,可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的空間配置,與其他作物合理間種[12],以提高果園經濟效益。馬鈴薯生育期短、適應性廣、比較效益高,適合與其他作物間種。由于火龍果與馬鈴薯對土壤要求具有同質性,兩者生育期互補,為了提高火龍果果園經濟效益,增加土地復種指數,減少果園病蟲害發生,火龍果間種馬鈴薯已成為廣西火龍果種植戶普遍采用的栽培模式[13]。火龍果炭疽病的發生更多受環境條件和農業措施而非氣候因素影響[14]。作為一種有效農業措施,火龍果間種馬鈴薯可能影響火龍果病蟲危害程度,至于是如何減少病蟲害發生,需做進一步探討。
在本研究探討了紅肉火龍果間種馬鈴薯中不同栽培模式對馬鈴薯產量、商品薯率、火龍果產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產值和純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紅肉火龍果間種馬鈴薯顯著降低了馬鈴薯產量和商品薯率。同時,雖然火龍果純種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馬鈴薯純種,但紅肉火龍果間種馬鈴薯可以提高土地當量比,增加火龍果產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總產值,增加果農經濟收入,有力促進火龍果、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與陸榮芬[15]研究一致。與桂香紅純種相比,桂香紅間種費烏瑞它和桂香紅間種興佳2號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馬鈴薯和火龍果產量,增加了經濟效益。其原因可能類似于火龍果間作大豆效應[6],火龍果間種馬鈴薯能明顯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有效改善果園微生態環境,促進養分的吸收利用,抑制雜草生長,總體表現一定程度的間作優勢,但種間相互作用機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其中,桂香紅間種興佳2號的土地當量較高,經濟效益較最好,增產率最高。這種栽培模式的馬鈴薯商品薯產量達35 163.7 kg/hm2,火龍果產量達35 586 kg/hm2,總產值達319 726.7元/hm2,純收入達184 326.2元/hm2,比青食鮮玉米間種馬鈴薯的經濟效益還高[7]。桂香紅間種興佳2號是紅肉火龍果間種馬鈴薯栽培最佳模式,這對于擴大廣西馬鈴薯種植面積、推進農村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應用推廣這一間種模式時應注意:一是選擇合適間種的馬鈴薯品種;二是要控制好種植密度,做到合理密植;三是加強田間管理,如及時追肥和防治病蟲害等。
參考文獻
[1] 何新民, 何虎翼, 譚冠寧, 等. 廣西冬種馬鈴薯回顧與展望[J]. 中國蔬菜, 2009, 19: 5-7.
[2] Yusoff M M, Halim R A, Mohamed M T M, et al. Growth,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red dragon (Hylocereus polyrhizus) fruit as affected by plant support system and intercropping with long bean (Vigna sinensis)[J].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08, 6(3): 305-311.
[3] 徐建維, 潘華強, 江 宏. 大棚火龍果套種四季豆技術[J]. 上海蔬菜, 2004, 1: 36.
[4] 王志華. 火龍果與花生(辣椒)間套作栽培試驗[J]. 中國園藝文摘, 2012, 2: 166-167.
[5] 方海濤, 吳朋喜, 侯號付. 浙南地區火龍果套種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模式探討[J]. 中國南方果樹, 2015, 44(6): 128-130.
[6] 匡石滋, 田世堯, 段冬洋, 等. 火龍果與大豆間作的效應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5, 31(25): 128-132.
[7] 叢文榮, 徐富義, 王振福, 等. 青食鮮玉米與馬鈴薯間種高效栽培模式[J]. 新農業, 2015, 3: 21.
[8] 刀靜梅, 劉少春, 樊 仙, 等. 甘蔗間種馬鈴薯對產質量和綜合效益的影響[J]. 中國糖料, 2013, 3: 18-20.
[9] 文柳瓔, 李平春, 黃振文. 應用免耕栽培技術在桑園間種馬鈴薯的總結報告[J]. 廣西蠶業, 2013, 50(3): 52-54.
[10] 翁校生, 袁鳴鳳, 錢 云, 等. 銀杏林間種馬鈴薯全程稻草覆蓋高產高效清潔栽培試驗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 2008, 5: 24-25.
[11] 方海濤, 吳朋喜, 侯號付. 浙南地區火龍果套種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模式探討[J]. 中國南方果樹, 2015, 44(6): 128-130, 133.
[12] 解開治, 李朋星, 徐培智, 等. 火龍果早結豐產栽培技術[J]. 廣東農業科學, 2011, 3: 46-47, 62.
[13] 劉新彩. 幼齡果園冬季間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 南方園藝, 2012, 23(1): 39, 43.
[14] Masyahit M, Sijam K, Awang Y, et al.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occurrence of anthracnose disease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 on dragon fruit (Hylocereus spp.) in Peninsular Malaysia[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09, 6(5): 902-912.
[15] 陸榮芬.火龍果間種馬鈴薯栽培技術及應用效果[J]. 中國農業信息, 2016, 2: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