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茹拉 賈曼莉
摘 要:內蒙古牧區一直都是我國畜牧業發展中的中流砥柱,為我國的經濟發展、食品安全生產以及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整個大的社會環境中,國家政策以及資金等都對內蒙古的牧區建設給予了更多的扶持,這就對其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內蒙古牧區建設中的金融支持對策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態呢?本文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簡要地探討。
關鍵詞:內蒙古 牧區建設 金融支持 存在的問題 相應的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b)-018-02
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經濟、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個省、市、自治區等也都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以及國家政策、資金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內蒙古自治區占有著我國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地勢廣闊、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隨著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對于內蒙古牧區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相信內蒙古的牧區建設和牧區發展一定能夠為當地的居民帶來更加安全、舒適、便捷、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以下是筆者關于內蒙古牧區建設中的金融支持對策的簡單看法。
1 內蒙古牧區建設目前的發展狀態
國家近些年來對于牧區建設投入了許多的政策扶持,內蒙古牧區建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發展成就。筆者就內蒙古牧區目前的發展狀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總結。
1.1 內蒙古牧區的居民的消費方面
內蒙古牧區居民的消費結構在20世紀末已經基本完成了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21世紀正逐步向富裕型消費結構邁進。生產型消費構成下降,享受、發展型消費的比例不斷上升,居民的各類消費品的檔次也逐漸提高。[3]除此之外,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明顯提高。
1.2 內蒙古牧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由于內蒙古牧區地廣人稀、自然災害較為嚴重,所以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都是以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改善牧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維護和促進牧區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為主。而從近幾年開始,尤其是2017年,內蒙古牧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轉向交通、網絡設施等的現代化設施上來,為促進牧區的經濟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服務。
1.3 內蒙古牧區的畜牧業等經濟發展方面
眾所周知,以往的內蒙古經濟的發展大都是依靠畜牧業帶動的,經濟結構模式較為單一,而這種傳統的、單一的經濟模式對于經濟發展有著嚴重的阻礙。但是,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引進和發展,牧區的畜牧業已有原本的傳統的模式逐步融入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畜牧業成為一條流暢的產業鏈,有效加快了畜牧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內蒙古經濟的發展。
1.4 內蒙古牧區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
由于內蒙古牧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偏低,廣大居民的收入水平較低,對疾病等意外事件的應對能力有限,加上牧區人口居住分散,生活環境中影響健康和安全的隱患多,公共衛生服務落后,地方病、傳染病易發,牧區因病致貧、因災致貧的問題突出。部分牧民面臨自然條件惡劣、生存條件極差。近年來老齡化問題的出現,牧區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農村牧區集體經濟極大地削弱,社區養老運行狀態差,農村牧區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很不理想[3]。
1.5 內蒙古牧區的教育方面
為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努力改善牧區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牧區教師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以及牧區教育的質量,從而促進義務教育全面、均衡發展,內蒙古牧區教育政府為牧區教育吸引更多教育人才,在2017年將繼續實施牧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
2 內蒙古牧區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2.1 內蒙古牧區建設中及時的金融支持能夠促進牧區經濟發展
任何地方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和援助,牧區經濟發展自然也不例外。內蒙古牧區建設中金融的支持,能夠幫助牧區實現其以畜牧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化,使得經濟模式能夠不斷得到優化、規模不斷擴大。這種規范化、科學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能夠推進生產、銷售環節的進行,從而保證牧區經濟穩定、快速發展。
2.2 內蒙古牧區建設中的金融支持能夠使得牧區生活環境不斷得以優化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的大環境之下,內蒙古牧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網絡等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普及。但是,內蒙古地區仍然存在很多基礎設施等比較薄弱和落后的牧區,不僅設施較為老化,維權更新速度也特別慢,如此一來,就很有可能對牧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整體發展的水平以及經濟發展形成牽絆。而牧區建設中金融支持的投入,能夠為牧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提供更為舒適、便捷、現代化的設施建設和環境,為牧區經濟發展帶來更為通暢、便利的資源。
2.3 內蒙古牧區建設中的金融支持能夠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提高牧民文化素質
加大內蒙古牧區建設中的金融支持,能夠使得政府部門以及當地的居民加大對學生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如此一來,不僅能夠使得接受教育的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科學的知識,還能夠使得廣大牧區的牧民掌握更多關于畜牧業養殖的現代化的知識技能,讓牧區的建設更能接近科技主流和文化主流。
2.4 內蒙古牧區建設中的金融支持能夠促進牧區經濟發展和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諧
由于內蒙古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雖然土地面積較大,但是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擴展速度也非常快。而且其水土流失遺跡水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較為嚴重,自然災害也十分頻繁。近年來,隨著人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政府也加大了內蒙古牧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整體來說有所好轉,但仍不容樂觀。倘若能夠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那么,政府部門以及相關區域就可以加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力度,維護內蒙古牧區的生態穩定和平衡。
3 內蒙古牧區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對策
內蒙古自治區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擁有著多樣化的民族特色。因此,內蒙古牧區建設主要包括以下特點。
首先,內蒙古牧區建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內蒙古地區的農村占地面積較為遼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這也就使得當地的居民分布較為分散,對內蒙古整體的牧區建設實施十分不利。
其次,內蒙古牧區建設具有民族性。在內蒙古牧區的人口比例中主要是以蒙古族居民為主,由于蒙古族傳統文化、習俗等影響,使他們養成了中騎射等身體素質類的聯系,而對于教育方面則較為忽視。因此內蒙古牧區的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對于現代化技術等的掌握也有一定的限制。
除此之外,內蒙古牧區經濟中的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在牧區建設中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和落后,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也較為傳統,而且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正趨于逐漸加大的趨勢。
近年來政府對于內蒙古牧區建設的關注和扶持,內蒙古牧區的建設雖然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效,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這成效背后所隱藏的依舊十分嚴峻、各種設施建設、制度建設等依舊不健全、不完善的牧區形勢。除此之外,再加上內蒙古地區自身的生態環境的劣勢,用于耕地的面積逐漸減少,水資源嚴重匱乏,生態環境被破壞、污染等問題不斷惡化,使得內蒙古牧區建設所面臨困難更為復雜。隨著對于內蒙古牧區建設金融支持的落實,也為發展和建設帶來了曙光,各個政府部門也應該及時、有效地利用這一機會促進和實現牧區建設和發展。就內蒙古牧區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對策而言,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3.1 完善扶貧資金的管理制度
對于資金,尤其是扶貧資金的管理制度,是發揮牧區金融支持作用最大化的基本舉措。因此,政府部門以及相關區域必須完善扶貧資金管理的制度、加強對于扶貧資金項目的監管力度,從而推動牧區內部貧困旗、縣等涉農資金的統籌和整合工作。另外,政府部門還可以在牧區內部展開資金績效評價工作,聽取來自基層牧民的意見和呼聲,加大在對金融資金等審計時所發現問題的整改、矯正的力度,做到對于那些違紀、違規、違法行為的“零容忍”和“絕不姑息”。
3.2 把握內蒙古牧區建設的重點,適應經濟新常態,從而促進改革政策的實施
要想將對牧區建設金融支持的資源實現最大化的效益,結合各個牧區自身的資源、人員等的實際情況,將其配置等最優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在國家經濟發展建設整體大的環境之下,不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還要注意廣大牧區牧民的要求,與此同時,要及時、準確地把握牧區當地的資源優勢、把握居民消費轉變的方向和時期,從而使牧區建設中的資金支持能夠物盡其用。
3.3 轉變政府職能,降低姿態,切實服務于內蒙古牧區建設任務中去
要想發揮牧區建設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政府部門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必須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審批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招商引資等政策的實施。
3.4 與各地做好溝通、交流,相互扶持,提高內蒙古牧區建設的經濟活力
搭建多層次多領域合作平臺、做好環境配套以及加強口岸與腹地聯系是實現牧區建設中金融支持效益的有效途徑。任何獨立的經濟發展都是不長久、難見其效的,因此,做好與內地或其他地區的經濟溝通、交流,保持貿易往來和資金流轉,能夠有效激發內蒙古牧區建設的活力,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以及的發展,在中國大陸地區大部分的省市都隨著國家的發展而實現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內蒙古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貢獻者,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卻一直較為緩慢。近年來,我國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部門對于內蒙古牧區建設的關注以及技術、金融方面的扶持力度都在不斷提高,內蒙古牧區建設的企業或單位應該及時抓住這一發展機遇,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為內蒙古人民的健康、便捷生活、為社會發展做出有力的貢獻,使內蒙古牧區建設成為一件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
參考文獻
[1] 初海英.內蒙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08).
[2] 舒景慧.金融扶貧發展實踐探索[D].內蒙古大學,2016.
[3] 斯日吉模楞.基于供求視角下的內蒙古農村牧區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的研究[D].內蒙古財經大學,2015.
①基金項目:本文為內蒙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民族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4MZXJD006)。
作者簡介:薩茹拉(1969-),蒙古族,內蒙古巴盟五原縣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農村牧區金融、銀行會計方面的研究;賈曼莉,經濟學博士學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商業銀行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