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勇
摘 要:本文通過對所取得的數據,對電梯行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同時也對電梯安全事故的發生狀態進行分析。本文從電梯的發展基本情況和事故發生概率開始論述,闡述并分析了電梯安全事故產生的基本可能環節和問題所在,包括:電梯制造單位、電梯維保單位、電梯安裝單位、電梯使用單位和個人、從業人員情況等幾個方面對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主要為建立長效的監督機制,通過立法對維保價格進行規范,加強宣傳等方面。
關鍵詞:電梯;安全事故;頻發;建議
1 電梯發展基本情況簡介
從2000年開始,隨著房地產和商業領域的大規模爆發,我國電梯增長數量也進入一個井噴式增長,截至2015年底,全國電梯登記數量為425.96萬臺,10年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2%。
2 電梯事故基本情況
對電梯的事故進行分析,電梯外因故障占54.77%;電氣控制系統故障占15.07%;驅動系統和曳引系統故障占3.41%;門系統故障占15.04%;導向系統和安全保護裝置故障占7.62%;轎廂系統故障占3.5%;手扶梯故障0.33%;其他故障0.26%。
從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統計數據分析,從2006年到2015年底,共上報重大電梯事故528起,平均事故率在0.29/萬臺。從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發布的《關于2014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情況的通報》和《關于2015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情況的通報》的情況看,對于2014和2015年電梯事故共發生153起,死亡46人。按照發生環節分,使用環節116起,安裝、改造、修理維保等環節39起。事故原因中,安全附件或保護裝置失靈事故112起;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事故32起;管理不善事故9起。對于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通過特種設備事故管理系統共上報電梯相關相關事故13起。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整個事故的涉及面廣,事故總量多。同時據有關媒體報道全國32個省(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檢驗電梯942339臺,檢驗發現存在問題和隱患的電梯155247臺,存在問題和隱患335417項。相當于每六臺電梯中就有一臺電梯存在問題!從2005年起平均每年大型電梯事故發生在40起以上。整個電梯的安全事故發生率和隱患概率都是相當的高的。
3 導致原因分析
從現有的數據分析,電梯作為特種設備,電梯從設計、生產、安裝、維保都應該有嚴格的監督和管理程序。而在其中,電梯的安保的紕漏堪稱為要害,不完全統計,80%的事故來源與安保有關。相較與美國80%的原廠維保率,我國20%的比例是很低的。
截止到2015年10月,電梯制造單位共有641家,而維保單位在2014年就超10000家,其中存在很多的小型維保單位,大批的資質在C級。制造單位和維保單位數量的不協調,其中必然導致行業的監管不利。同時大量的企業的誕生,所需的相關從業人員也大量的增加,在暴漲的數量上,質量并沒有相應的增加。現階段,行業的技術人員來源主要還是社會招聘后進行短暫的培訓考證就上崗,人員的素質和技術都未能及時跟上。由此導致的是,大批的“簽字黨”的誕生,維保人員只能進行簡單的掃灰等工作,電梯日常維保的質量可見一般。
其次,電梯一般使用壽命在10-15年,從2003年起隨著電梯數量的急劇增加,到現在電梯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第三,使用人員的不當,物業監管跟不上電梯發展的速度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物業作為直接的管理單位,跟行業的發展也存在相關的聯系。
其他的環境因素也會導致電梯事故的發生,如廣州在3月份后,環境的潮濕導致的井道進水等明顯增多。
4 企業存在的問題
4.1 產能過剩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梯制造和使用國家,世界主要的制造單位都在中國有制造基地。隨著房地產業的持續發展,電梯的新增量也在持續增加,這種狀態導致電梯的維保人員和物業管理人員遠遠跟不上行業的發展。
4.2 行業單位組成成分復雜
在中國上面也提到電梯的維保是制造單位直接維保的只占到20%左右,這就意味著很多電梯的維保是由獨立的維保單位負責。而在行業中這類維保單位的組成結構非常復雜。在現階段的電梯維保組成主要可大致分為3類:第一種為電梯制造單位,特別是大型的制造企業直屬的維保單位;這類企業一般資質較高,有較好的監管。第二類為獨立的維保和安裝公司,這類企業大部分屬于資質一般的企業,很多單位是只有B級,甚至是C級資質,特別是小城市中。第三類是一些本身沒有資質,由原來的從業人員自己私自拉起的隊伍組成,這類維保相對的問題也比較大,一旦出現問題很難監管到。
4.3 從業人員跟不上形勢發展
具調查,現階段電梯從業人員的輸入渠道主要為企業面向社會直接招聘人員,進行短期的培訓直接投入使用。由于電梯底層的人員相對工資較低,特別是維保崗位工資更加沒有競爭力,同時維保工作地點直接面向井道等一線,工作環境臟亂差現象普遍。現今維保資深從業人員的收入基本在4000元/月左右,初入者在2000元/月~3000元/月,而且晉升途徑相對缺乏,其崗位對于高學歷,高素質人員的吸引力不夠,這就導致,維保從業人員的學歷普遍較低。而很多低責任心和低學歷的人員進入行業,同時企業的培訓、監管一旦不到位,很容易導致事故的發生。第二類是一些職高,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進入行業,此類人員相應的技術能力較低,培養周期較長,跟不上行業的發展的需要。第三類是培訓機構的出來的人員進入,由于培訓機構為了利潤,一般進行1-2周的考證培訓就輸入行業,能力也得不到保證。
4.4 不正當競爭,價格戰導致減配
現階段不正當競爭還是普遍存在的,電梯的各個環節都存在這種問題,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在制造企業方面,由于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不管從技術能力和市場占有率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從數據上看,截止到2015年1底,市場占有率方面外資企業占70%,內資企業占30%。在內資企業中,相對大型的康力電梯、江南嘉捷等幾家民族品牌電梯企業,占內資電梯企業的5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他近600家中小企業占據內資電梯市場50%左右。
從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的雙重作用下,出現很多仿制、貼牌等問題,眾多小型制造單位,本身研發技術不強,常采用一些貼牌等不規范方式,或者在接到訂單以后臨時考慮去大企業挖人,然后進行仿制,同時進行價格戰,以求獲得利潤,其產品質量可想而知。
在維保范圍方面,價格的惡意競爭就更加嚴重。現在維保市場的價格是非常混亂的,一般業內人士認為,一臺電梯一年的維保費用在5000元左右是基本保本的,而實際的維保價格從2000元/年·臺~10000元/年·臺不等。在對一些住宅小區的分析中也發現,很多小型的維保公司為了市場競爭,不斷的降低價格,而物業和業主方面,由于物業資金的管理存在漏洞,為了省經費也傾向與低的維保費用。從一個案例就可以看出,一小型的電梯安裝公司為了業務需要,將原來制造單位報價的15萬5年大包,最后通過運轉降低到1萬多元。
低價必然導致低服務,維保平時不做,到電梯已經出現事故再去處理,沒有事故就等到電梯年檢再集中處理,這樣對電梯的使用質量是有很大的隱患。而在低利潤的情況下,電梯維保單位往往采用增加量的方式來提產值,國家一般規定30臺/人的最高維保量,15天/次,實際操作中往往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
4.5 管理和監督機制跟不上形勢
現階段電梯的管理主體多方面,既有政府方面的檢驗與監管,也有單位的自身管理。但是多方面的管理也存在多方面的協調問題。特別是維保單位,由于電梯的特殊性,往往是分布非常廣泛,以站點和代理等方式存在,總公司很難實時監控到站點的運行。國內電梯維保追責方面,由于電梯事故的特殊性,很難追責到個人,一旦發生事故往往是追責電梯的維保單位,這也使一部分電梯維保從業人員產生不負責的思想,以應付檢查為己任的不良現象。
在應急處置主體責任歸誰也成為2016年電梯事故的一個熱點問題。這也側面反映出電梯在處置、管理方面的一個缺乏。
5 問題的對策思考和分析
(1)在頂層設計方面,在2016年,國家相繼頒發了多項法律法規,完善整個電梯行業。
2016年,電梯行業圍繞電梯安全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月18日,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下發《關于鼓勵使用無紙化電梯維保記錄的指導意見》;
2月23日,質檢總局印發《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確定改革工作目標。
3月24日,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電梯檢驗試點工作的通知》
7月1日,質檢總局批準發布的《電梯型式試驗規則》(TSG T7007-2016)、GB 7588-2003《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第1號修改單實施。
一系列指導文件的頒布和對以往的法規的補充,一方面規范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另一方面也使行業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對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是很有利的。
(2)加強企業的創新與技術改革
加強民族企業和電梯零件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是及其重要的。鼓勵企業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掌握電梯的核心制造能力。摒棄小電梯公司的仿制,貼牌現象,以質量去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加市場份額。
(3)對電梯相關單位的工作質量建立長效的評價機制
特別是對于維保環節以維保質量作為市場競爭的主要籌碼尤為重要。我國現行的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 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僅是以一年一次的定期檢驗來判定維保單位的工作“合格”或“不合格”,沒有對維保單位的工作質量進行一個綜合有效的評價,暴露不出維保單位真正的維保質量問題。作為使用的乘客和小區的業主,也很難對電梯維保工作形成一個有效的監督。建立一個長效的評價機制,對維保單位的工作質量進行評價,建立維保信用登記,評出優劣,從而淘汰不正規的維保機構和個人,對信用不高的單位和個人限制或者禁止進入行業;對于采取不正當手段進行競爭的維保單位,進行嚴厲打擊;通過市場手段促進維保單位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
(4)促進形成維保價格機制,由傳統的電梯保險轉換為現代保險服務業
建立一個有效的價格機制,一方面可以推進和鼓勵維保單位以維保質量作為競爭的主要籌碼;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維保人員的待遇,增加維保人員的數量,培養高技術水平的維保人員,緩和人機不匹配的矛盾,提高維保工作質量。傳統保險中,交錢投保,出事賠付,這種模式已不適合行業的發展,行業應和保險公司積極像現代保險業靠攏,在保險中因分清電梯安全事故的責任,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時來降低風險。同時保險公司可以將保險費扣除賠款比例及成本后,提取一定比例與第三方合作對客戶開展風險評價、安全教育或介入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幫助企業有效管理降低安全風險,從而彌補電梯安全監管中存在的不足。
(5)維保由按時維保轉變為按需維保
現有的按時維保,本意是為了及時的發現問題,處理隱患,但由于電梯行業的分布廣泛的特點存在,很難做到合理有效的監管。為了扭轉這種不利現象,鼓勵電梯企業結合互聯網技術,建立和應用電梯遠程監控,積極開展電梯綜合應用平臺,及時反饋和匯總電梯運行相關數據。同時也減少了相關從業人員,不必要設很多的維保點,緩解從業人員跟不上行業發展的矛盾,能使企業對技術人員更好的利用。
(6)建立多方宣傳機制
電梯事故一方面是行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使用人員的認識誤區也是電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隨意堆放重物,電瓶車等撞門,也是客觀存在的。發揮政府和媒體作用,宣傳電梯的規范使用方法。引入新媒體的宣傳,政府、電梯單位、物業等可以利用微信等手段,進行電梯使用規范和應急處理知識,也增加第三方監督平臺,發揮信用評價等機制作用,使行業能良性發展。
6 小結
電梯其實和其余的機電設備在安全上并沒有太大的特別,我們平時要注意規范使用,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源頭上對安全引起重視,電梯安全事故概率是可以極大的降低的,人們在使用中也不必太驚慌。
參考文獻
[1]顧徐毅.基于風險的電梯安全評價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2]張偉.電梯安全評價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26(9):175.
[3]欒瑋.基于風險的老舊電梯安全評價方法及應用[J].特種設備安全技術,2016,(3):36-38.
(作者單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