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外貿轉型背景下,本文通過對當前重慶外經貿人才的供求兩端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發現重慶外經貿人才的供求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衡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并強化實踐教學,讓外貿企業深度參與高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過程等對策。
關鍵詞:外貿轉型 外經貿人才 供求失衡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b)-141-02
目前,重慶正致力于建設內陸開放示范區和內陸開放高地,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對外貿易、境外投資走在全國的前列。與此同時,重慶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開始轉型,逐漸從追求速度增長的數量型模式轉向追求質量增長的內涵型增長模式,這種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轉型促使重慶外貿企業開始積極尋求轉型升級的道路,必然會對外經貿人才業務能力素質提出新要求和新標準,在此背景下對重慶目前外經貿人才的供需兩端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和成因,為重慶高校提出培養適應外貿易轉型發展的國際經貿人才之對策。
1 重慶外經貿人才供給狀況調研分析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以及是否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課題組選擇如下15所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作為調研對象:(1)一本及二本院校: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長江師范學院、重慶科技學院;(2)三本院校: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3)高職高專院校: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所選高校幾乎覆蓋了各種類型的高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調研發現,目前重慶市高校外經貿人才供給存在如下共性問題。
1.1 缺乏自身特色,同質競爭嚴重
所有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設置課程體系時,都以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以下簡稱新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2012年)》為依據,而較少考慮到當地經濟發展和學生的需求與求知欲,因而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雷同,缺乏區分度。筆者詳細比對了重慶市15所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表,發現這些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課程80%以上都相同,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等方面表述也幾乎完全相同,差異很小(譬如,幾乎所有本科院校均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管理、調研與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因而不同高校培養的外經貿人才缺乏自身特色,同質競爭嚴重,很難滿足重慶外貿轉型升級對外經貿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1.2 重理論、輕實踐的導向
幾乎所有一、二本院校在課程設置時,都存在不同程度重理論、輕實踐的導向,反而是三本和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時,更重視實踐教學和學生的頂崗實習。調研發現一、二本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理論教學平均占到75%左右,實踐教學及實習平均約占到25%左右,三本和高職院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者平均可達到50%對50%。在回答“貴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時重視哪些方面的培養時?”回答重視對理論知識培養的約占80%,重視對實踐經驗培養約占40%,重視對綜合素質培養的約占60%,重視對其他方面培養的約占20%。
1.3 具備外經貿實踐經驗的師資匱乏
部分高校師資隊伍無法勝任新常態下外經貿人才培養需求。目前各院校招聘的教師大多是剛從高校畢業的青年博士,他們在讀研究生期間側重于學術研究訓練,主要精力在于發表學術論文和幫助導師作科研項目,缺乏外貿實踐經驗,在授課時通常只能單一地講授理論知識,難以把真實的實踐業務技能傳授給學生。盡管被調研的各高校也都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的“三種經歷”,但是各高校囿于師資和經費緊張,真正能夠到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從事一年及以上與本專業工作相關的實踐實務經歷青年教師很少;部分高校也會聘請一些實務界的專家為兼職教師,但也很難保證這些專家的授課時間,無法勝任重慶外貿轉型升級對外經貿人才的需求。
2 重慶外經貿人才需求狀況調研分析
課題組走訪調研了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重慶海關、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津支行、重慶建設進出口公司、潤通公司、新感覺摩托車有限公司、重鋼進出口公司、渝安集團、重慶機床廠和重慶長征重工有限公司等20家有涉外經貿業務單位,通過與這些單位涉外經貿部門負責人就重慶外貿轉型升級對外經貿人才需求狀況進行調研交流。
2.1 外貿行業對外經貿人才的知識儲備需求
調研發現,90%的需求單位表示外經貿人才需要以下專業知識儲備:國際貿易實務知識、英語函電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國際商法知識、跨境電子商務知識等。但是,70%的用人單位表示,目前高校培養的外經貿人才側重于國際貿易實務知識的培養,其他專業知識儲備難以達到外貿行業發展的要求。
2.2 外貿行業對外經貿人才的能力構成需求
調研發現,用人單位表示外經貿人才必須具備如下能力要求:24.71%的單位認為須具有較好的外語交流能力、24.12%的單位認為須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力、7.06%的單位認為須具有計算機操作能力、18.82%的單位認為須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15.29%的單位認為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10.00%的單位認為須具有良好團隊合作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中,注重外語交流能力、專業知識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對其他能力的培養則未能充分體現。在專業實習和實踐教學中通常把外貿實務模擬操作作為實訓的主要內容,缺少對學生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實訓,培養的人才能力構成難以完全滿足外經貿行業發展的需求。
2.3 外貿行業對外經貿人才的職業素養需求
調研發現,對于職業素養,用人單位最看重外經貿人才的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細心、溝通協作能力以及抗壓力,其占比重分別為100%、95%、90%、88%、75%。這是由于外經貿業務多面向全球不同的國家,涉及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法律制度等,流程復雜、環節多。因此必須要求一個成功的外經貿人才必須具備上述職業素養。但現實情況卻是目前的相當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職業素養難以令人滿意。根據我們的調查,用人單位反映很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存在缺乏責任感、心理素質較差、交際能力不足、知識視野較狹窄等不足,缺乏敬業精神,遇到困難和問題不是力圖解決,而是喜歡通過跳槽來回避,職業素養難以完全滿足外經貿行業的需求。
3 調研分析結論
通過以上供需兩端調研分析發現,在目前重慶外貿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重慶高校培養的國際經貿人才的質量與重慶企業國際化經營對人才的需求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培養的國際經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素養還難以滿足重慶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要求,存在比較明顯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4 解決重慶外經貿人才供需失衡的對策
4.1 根據外經貿企業的需求來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目前,各高校應按照外經貿企業的需求調整原有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在原有培養目標中應該注重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復合性培養,在新的培養目標下,使所培養的學生能夠勝任海外市場調研與開拓、跨境電商的數據分析與運營、境外投融資管理等崗位;在原有培養模式中加大對學生的多語言應用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譬如可以鼓勵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選修外語類的輔修專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多語言應用能力。
4.2 根據市場需求構建并實施知識、能力和素質互融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市場需求,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實施: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明確在經濟和外貿新常態下,開放式復合型國際經貿人才需要哪些知識、能力和素質,并厘清其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構建課堂理論課程教學體系、實習實訓課程教學體系、課外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教學體系與外經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對應關系表,然后據此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計劃;以國際經貿實際工作需求為導向,堅持“培養知識為基礎,培養能力為核心,培養素質為取向”課程遴選原則,根據國貿行業、國貿崗位群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遴選國際經貿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以及教學內容。
4.3 根據新常態下經濟與外貿的新變化,調整優化課程體系
在新常態下,由于經濟與貿易出現了網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外經貿人才的培養應根據這些新變化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方面除了開設《外貿函電與應用文寫作》《國際商務英語》《外貿口語》《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海關、保險與商檢實務》《國際結算》《國際經濟法與商法》等傳統課程之外,還應該及時將新常態下新變化引入課程體系之中。譬如和當前跨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相呼應,可開設《跨境電子商務與網絡貿易》《跨境電子商務視覺營銷》《跨境電子商務運營與管理》《跨境電商產品開發》等課程,培養學生綜合物流、跨境電商、商務數據分析等技能;和當前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相呼應,可開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與投資》等新課程。
4.4 強化實踐教學,讓外貿企業深度參與高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過程
首先,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活動,將課堂的理論教學和行業企業的實習、實驗室的模擬仿真實驗緊密結合,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外貿單證的繕制造與審核、國際商務函電與合同的撰寫、海外市場調研分析、報關報檢等整個國際商務操作流程。讓學生能夠在仿真、模擬教學的“類真實”環境以及企業實習、實訓的“全真實”環境下培養動手能力、操作應用能力。其次,為了適應外貿新變化對人才的新需求,各高校要和行業、企業對接,積極吸引企業參與外經貿人才的培養過程。一方面增加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經驗,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季紹斌.地方外向型商貿類企業的人才需求調查研究[J].中國商論,2015(4).
[2] 吳正芳.基于社會需要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5(3).
[3] 王全意.適于重慶外貿轉型的復合應用型外貿人才能力體系及培養路徑構建——基于職業勝任能力視角[J].現代經濟, 2013(4).
[4] 王全意.“轉方式、調結構”背景下國際經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研究[J].對外經貿,2016(7).
①基金項目:2014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適于重慶外貿結構轉型的開放式復合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143068)階段性成果;2015年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全面收費新形勢下地方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選拔制度改革研究》(yjg2015211)資助。
作者簡介:王全意(1974-),男,漢族,河南信陽人,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