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文
摘 要:從一般法律關系的角度看,農民工的法律地位體現在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的保障和要求中。從具體法律關系的層面考察,農民工的法律地位在行政、經濟和民事法律關系中有著多元化的體現。而農民工法律地位得到確認和保障的最終體現,則在于國民待遇。
關鍵詞:農民工;法律地位;法律關系;國民待遇
在農民工的法律地位和權益保障方面,應該關注利益分配規則的公平性。因此,希望通過對不同法律關系中的農民工法律地位的討論,探索真正體現公平正義的實現途徑。
一、一般法律關系中農民工的法律地位
一般法律關系是在憲法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固化的社會聯系。一般法律關系沒有特定的主體,也不是基于具體的事實才產生的,所體現的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之間具有經常性和穩定性的法律狀態。一般法律關系是一元化的法律關系,其基礎就是憲法。所謂的農民工法律地位實質上就是農民工在憲法關系中的法律地位。在憲法關系中,基本主體是國家和公民,作為公民的組成部分,農民工與其他公民一樣享受憲法賦予的權利,同時也要履行憲法規定的義務。因此,從憲法的視角看,農民工應該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法律地位:一是作為公民的平等地位。即農民工與其他公民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一切領域依法享有同等的權利,包括憲法規定的在性別、民族、法律、宗教等方面基本的平等權利。二是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也就是農民工作為公民所具有的參加政治生活的各類民主權利,諸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三是在經濟上的平等地位。即農民工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憲法賦予的平等的經濟物質利益方面的各種權利,包括私有財產權、繼承權、勞動就業權以及農村集體財產的共有權等。四是在社會中的平等地位。也就是農民工應該享有的社會權利。30多年來,農民工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包括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農民工應該在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以及最低工資、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與城鎮職工平等的社會保障權,以及社會救濟、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所有權利。五是在教育上的平等地位。即農民工在教育領域應該享有的公民基本權利,對于農民工來說主要體現為自身的職業培訓權和子女接受國民教育的權利。
二、具體法律關系中農民工的法律地位
與一般法律關系相反,具體法律關系是一種發生在具體的主體之間的一種社會聯系,其產生主要基于具體的事實和法律規范。具體法律關系是多元化的法律關系。就農民工而言,主要涉及到其在行政法律關系、經濟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等方面的法律地位。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上,國家行政機關處于主導地位,農民工處于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地位,必須依法服從行政機關的管理,同時國家行政機關也應該依法履行自身的職責,不能將農民工與其他群體分別對待。所以,國家行政機關必須要對農民工依法行政,在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中強化對農民工的管理和服務。農民流入地的地方政府要客服地方保護主義思想,對農民工一視同仁,給予農民工與當地居民平等的“國民待遇”;農民工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培訓、權益維護等方面的服務和保障。
2.在經濟法律關系上,農民工的法律地位主要通過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來體現。農民工與用人單位要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礎上依法形成勞動關系,必須要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明確雙方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對于農民工來講,在勞動合同的訂立、勞動時間、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和勞動保險等方面要符合《勞動法》和相關法律的規定,保障自身的基本權益。
3.在民事法律關系上,基于民事法律關系中法律主體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的基本原則,農民工一方必須要獲得與另一方當事人平等的法律地位。就農民工和與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城鎮居民來講,雙方應該平等地參與民事活動,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如果農民工與城鎮居民處于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當中,任何一方享有民事權利,另外一方就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義務,絕對不能因為雙方戶籍方面的差異而有任何改變,包括雙方享有平等的財產所有權,雙方的法定債權及合同權利要受到法律的同等保護,雙方享有平等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生命健康權,等等。
三、國民待遇是農民工法律地位的最終體現
無論是一般法律關系還是特殊法律關系,所體現的農民工的法律地位歸根到底為農民工尋求的就是基本的國民待遇。對于這個問題,客觀而言,國家所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賦予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每一位公民同等的基本國民待遇。按照對等原則和公平原則,農民工的所得應該與其貢獻對等,農民工也應該享有作為公民的應該享有的最基本的國民權益和保障,國家不應該根據公民的出身、戶籍、職業等因素而區別對待。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卻與法律的設計大相徑庭,主要受城鄉二元制的影響,農民工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與城鎮居民就是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大量的文件包括一些法律法規也承認了城鄉二元制,在制度層面認可了現實意義上差別對待的合理性。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生命健康權保護上的“同命不同價”,即在確定受害人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時,法律規定要根據戶籍將受害人區分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然后再按照各自的實際收入狀況施以不同水平的保護。所幸的是,這種利益分配規則的不平等正在從立法和司法實踐層面被打破,對那些在經常居住地在城鎮、主要生活來源來自于城市的農村居民,或者失地農民,均可參照城鎮居民予以保護,并且放松了對受害人一方嚴苛的舉證責任要求。類似行動,正是將國民待遇從思想觀念層面落實到農民工權益法律保護實踐中的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云南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