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
摘 要:法醫在醫療損害鑒定工作中的運用較之醫學會,有著十分顯著的優勢,也是醫療損害鑒定工作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從法醫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學位授予以及法醫學在醫療損害鑒定中使用的優勢與必要性展開了研究,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法醫;醫療損害鑒定;科學性
1 醫療損害鑒定對法醫學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
醫療損害救濟制度全面改革以后,其責任賠償方面主要由損害事實、違法行為、因果關系以及主管過錯等幾個因素所組成。從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來看,對于侵權的界定不明確或認識程度不同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追求醫療方面賠償的時候,必須要從上述的4個要素中獲取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準確的判定。介于法官對醫療方面知識了解有限,只能借助法醫鑒定來對醫療侵權行為做出判斷。從對國內外法醫專家理論學說以及相關文獻著作的研究可以得出統一的結論,醫療事故就是因醫療行為對患者造成的損害,這是法醫學多年來始終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使用法醫學技術對醫療損害案件進行鑒定,可以準確地判斷出各類醫療事故產生的原因,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臨床醫療質量,還能降低今后醫療工作中損害事件發生的幾率,更能解決一些難以解決的醫療糾紛。
2 醫學與法醫學之間的聯系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看,醫學與法醫學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與相關性。從人才的培養模式上來看,法醫學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其知識內容中還有許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相關知識。雖然,各大法醫院校的實際情況與人才培養方向不同,但總體的目標以及課程培養方案是基本一致的。在通常情況下,法醫學人才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的法醫學知識,還要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并熟悉司法鑒定的相關理論,并在法醫鑒定技能方面有所造詣。由此看來,法醫學專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主要是從基礎醫學、法醫學、法學以及臨床醫學這幾個方面來進行培養,缺一不可。
3 法醫與臨床醫生之間的聯系
從我國法醫學的發展史上來看,在我國法醫學剛剛起步的時期,許多法醫都是由臨床醫生轉行而成的。由此看來,法醫與臨床醫生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直到高考制度恢復以后,法醫學專業的畢業生與臨床醫生的區別也并不明顯,法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從事臨床醫生的工作也是合法的。由此看來,法醫與臨床醫生具有相同的從業背景。從法醫工作的基本要求來看,法醫需要具備足夠的法律知識,并且能夠從法律的角度與醫療行為的正當性進行準確的評價。由此看來,法醫專業的人才是既懂法又懂醫的專業型人才,由法醫來從事醫療損害鑒定工作無疑是最合適的。
4 法醫從事醫療鑒定損害工作的優勢
法醫從事醫療損害鑒定與醫學會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法律知識的掌握方面。從醫療損害鑒定的性質來看,是基于醫學知識的法律判斷,因此,要求從事醫療損害鑒定的工作人員不僅要具有足夠的醫學知識,還要擁有足夠的法律知識來進行法律判斷。因此,只懂得醫學知識的醫學會成員是無法勝任的。此外,醫療損害鑒定屬于司法鑒定類,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醫療損害鑒定的本質就是科學性與法律性的有機統一,而其科學性也不僅僅建立在醫學學科的基礎上,對法律知識的方面以及價值理念的認識方面也是一樣的。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醫學會在處理醫療損害鑒定的過程中,過錯率要遠遠高于法醫,一方面是由于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足,缺乏正確的法律判斷所導致,另一方面,法醫在醫療過失的認定方面較之醫學會更加嚴格。因此,法醫從事醫療損害鑒定工作,不僅具有足夠的科學性,還具有足夠的法律性,不僅維護了患者的利益,也使得醫療工作者與醫療機構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5 法醫從事醫療鑒定損害工作的必然性
5.1 以法醫學主導醫療鑒定損害工作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接觸的高新科技越來越多,但真正被人們適用于吸收的卻很少。然而,醫療鑒定損害工作受相關法律制度的制約,在民意糾紛過程中主要起輔助作用。從醫療損害法醫鑒定工作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法醫是工作中的主導者,需要運用自身的知識來對醫療損害行為進行準確的判斷。從我國醫學技術發展速度上來看,法醫在從事醫療損害鑒定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會涉及一些高尖端醫療技術與設備,在詢問過后,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鑒定結果進行準確的判斷。
5.2 法醫從事醫療損害鑒定是國際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國際化的角度上來看,歐美主要是采用專家證人的制度來作為鑒定的核心,確保事件雙方的公平與平等。而我國主要是以司法鑒定制度為指導,確保醫療損害鑒定結果的公正。雖然核心內容略有不同,但是依靠法律來進行醫療損害鑒定已經是國際上的普遍共識,對醫療損害鑒定工作未來的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6 總結
綜上所述,醫療損害鑒定作為一項司法鑒定工作,必然離不開法律的支持,在這一點上,法醫較之醫學會優勢明顯,而使用法醫技術來從事醫療損害鑒定也滿足了醫療損害鑒定中對于法律性與科學性的相關要求,符合其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興彬,王謹.法醫參與醫療事故(糾紛)鑒定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海峽科學,2016,(10):69-70.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司法鑒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