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羅梅
摘要:2016年,新加坡經濟呈低速和緩慢增長態勢,經濟增速、主要產業、對外貿易及投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多舉措促進企業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推動重大國際項目建設,并成立未來經濟委員會以保障經濟穩定發展。2017年,在政府多種措施的刺激下,新加坡經濟將保持低速穩定發展,但仍充滿不確定性。
關鍵詞:新加坡;經濟發展;回顧;展望
[中圖分類號] F75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2479(2017)02-0042-06
Abstract: In 2016, Singapores economy was in the low growth rate, economic growth, major industrie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have shown varying degrees of declin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increasingly severe. In this context, Singapore has promoted initiatives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encouraged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international projects, and established the future economic committee to protect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2017,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a variety of government measures, Singapores economy will maintain steady growth at low speed, but thel full of uncertainty is still exit.
Key Words: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Prospect
一、2016年新加坡經濟發展回顧
在政治社會穩定、制度完善、政府廉潔高效等的綜合保障下,新加坡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體之一。2016年,在全球經濟復蘇較緩慢的背景下,新加坡經濟在總體放緩的趨勢下保持發展。
(一)經濟保持低速增長,全球競爭力趨弱
2016年,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復蘇艱難的大背景下,新加坡經濟總體仍呈放緩趨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新加坡經濟沖擊巨大,新加坡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入中低速發展階段。受國際、國內多種因素的挑戰和制約,新加坡經濟發展在2010年之后逐步放緩,2015年僅增長1.9%,為近年來最低增速;2016年,新加坡經濟仍保持低速穩定增長,增長率為2%①,超過其政府預計的1%~1.5%的增速,但仍為金融危機以來較低的發展水平(詳見圖1)。
制造業恢復增長是新加坡經濟有所復蘇的主要原因。新加坡經濟屬于外向開放型經濟,且經濟體量較小,國際環境對其影響較大,所以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量下降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因素,加上新加坡國內經濟結構性的挑戰,導致近年來該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在低位,且復蘇乏力。
在連續多年經濟表現疲弱的影響下,新加坡整體競爭力減弱。根據《2016年全球競爭力年鑒》數據,新加坡全球競爭力排名由2015年的第三位下降至2016年的第四位,而2011~2014年新加坡一直排名第二。在各項指標中, 新加坡2016年的經濟表現排名也出現下滑,新加坡整體競爭力呈現趨弱態勢。
(二)主要產業發展趨緩,旅游業成增長亮點
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最主要的支撐產業。2016年, 除了制造業在2015年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恢復增長之外,其他產業發展均呈放緩趨勢。
1. 制造業恢復增長
制造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產值約占新加坡GDP的五分之一。2015年,新加坡制造業出現明顯衰退,增長率為-5.2%,其中運輸工程業、電子業、生物醫藥產業、精密機械業和一般制造業均為負增長,尤其以運輸工程業衰退最為嚴重,降幅達13.5%。2016年,制造業扭轉2015年下滑的態勢,增長3.6%,電子業、生物制藥業的發展是其恢復增長的主要動力(詳見表1)。
電子業是新加坡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引擎,產值占其制造業總產值的30%,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在新加坡招商引資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2016年,新加坡電子業產值同比增長15.9%①,吸引的固定資產投資為22億新元,雖同比下降33%,但仍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3.8%,排名第一,是新加坡吸引投資最多的行業②。生物制藥業是新加坡制造業的第二大生力軍,占制造業增加值的近20%③。在經過2010年以來新加坡傳統制藥業企業研發預算緊縮、國際知名生物制藥公司撤出新加坡的低潮后,2015~2016年,新加坡生物制藥業再次迎來新的發展,日本中外制藥、武田制藥,英國GSK等相繼在新加坡增加投資、設立亞太區總部等。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規劃了完整的科學園區和工業區,并制定了彈性的法規與制度,提供各種優惠措施和服務以促進生物制藥業發展。2016年生物制藥業產值同比增長13.6%④,成為促進新加坡制造業恢復增長的重要支撐。
2. 服務業發展趨緩
服務業是新加坡最主要的支柱產業,產值約占該國GDP的三分之二。2016年,新加坡服務業發展趨緩,僅增長1%,遠低于2015年3.2%的增幅,更創下近年來服務業最低增長速度(詳見表1),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也出現下滑。2016年,新加坡金融與保險業增幅創2012年9月以來的新低,商業服務業出現了自2003年3月以來的首次下跌。
3. 建筑業增速大幅下滑
建筑業為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又一大支柱。2016年,新加坡建筑業產值僅增長0.2%,創近年來增速新低(詳見表1)。新加坡經濟總體放緩,導致該國私人工業、住宅等建筑投資活動持續低迷是建筑業發展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另外,新加坡政府不斷收緊人力政策,提高外國勞工人頭稅,以減少該國的外國勞工數量,導致建筑業人力成本提高。2011~2015年,新加坡勞工成本已從20%增至30%,發展成本增加也是導致新加坡建筑業發展趨緩的重要原因。
4. 旅游業成發展亮點
2016年,旅游業成為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亮點,也成為新加坡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焦點產業。根據新加坡旅游局的統計數字,2015年,新加坡國際游客人數在繼2014年下降之后首度回升,達1520萬人次,同比增長0.9%。2016年,新加坡旅游業取得長足發展,接待外國游客人數達1640萬人次,同比增長7.7%,入境游客人數創歷史新高。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德國等新加坡主要客源地訪新人數均呈增長趨勢,其中,中國到新加坡旅游的人數為286.4萬人次,同比增長36%;此外,新加坡新開通多條航線,如新加坡直飛德國杜塞爾多夫的航線等,也是外國游客增加的重要原因。2016年,新加坡旅游收益約為248億新元(約合12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13.9%,也創新歷史新高,旅客在購物、住宿和餐飲方面更高的花費是帶動旅游收益增長的主要原因①。
(三)對外貿易連續下滑,進出口產品較為集中,主要貿易伙伴保持穩定
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國內市場需求有限,市場空間和規模相對較小,因此,其經濟外向型程度較高,對外貿易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6年,受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新加坡對外貿易連續下滑,并呈現出進出口產品集中和主要貿易伙伴保持穩定的特點。
1. 對外貿易連續下滑
2016年,新加坡對外貿易額為6129.5億美元,同比下滑4.7%,是自2013年以來連續第4年出現下滑。與2015年17.1%的下滑幅度相比,2016年新加坡對外貿易仍有所發展。具體而言,2016年新加坡貿易出口額為3299.1億美元,進口額為2830.4億美元,分別同比下滑4.8%和4.6%;貿易順差為468.7億美元,同比減少6.1%,是2013年以來貿易順差的首次減少(詳見表2)。
2. 進出口產品集中,以產業內貿易為主
出口方面。機電產品、礦產品及化工產品是新加坡最主要的出口產品,2016年三類產品出口額占新加坡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71.5%。在新加坡進出口貿易總體下滑的背景下,2016年,機電產品、礦產品和化工產品出口均繼續下滑,出口額分別為1640.6億美元、375.5億美元和342.4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3.0%、14.4%和1.9%。除了化工產品出口在2014年出現增長之外,2013年以來,機電產品、礦產品出口額均連續減少。2013~2016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占新加坡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由43.9%上升至49.7%; 礦產品占比則逐年下降, 由17.4%下降至11.4%; 化工產品占比逐年上升, 由9.0%上升至10.4%(詳見表3)。新加坡出口產品結構在不斷優化。
進口方面。機電產品、礦產品是新加坡最主要的進口產品。2016年,兩類產品進口額占新加坡進口總額的比重達63.3%。但是,兩類產品的進口基本呈下降態勢,2016年機電產品、礦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272.7億美元和518.7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0.5%和21.0%(詳見表4)。
由上述可見,機電產品、礦產品既是新加坡的主要出口商品,也是主要進口商品,說明產業內貿易是新加坡對外貿易的重要特征。
3. 與主要貿易伙伴關系穩定
2016年,中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美國是新加坡前5大出口貿易伙伴,中國、馬來西亞、美國、中國臺灣省和日本是新加坡前5大進口貿易伙伴(詳見表5)。新加坡對外貿易多年來處于順差地位,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越南、澳大利亞和泰國是其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①。
(四)吸引外資及對外投資相對穩定
吸引外資是新加坡的基本國策,2016年,新加坡吸引外資約800億美元,在全球各國吸引外資總額排名中居第四。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新加坡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其中,吸引固定資產投資約94億新元,同比下滑18.3%,是自2013年以來連續第四年下滑,并創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②。吸引投資項目是新加坡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預計數字,2016年新加坡吸引的投資項目可創造20100份工作。
對外投資也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新加坡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為東盟、中國及歐盟。其中:2013~2015年,新加坡連續3年成為中國第一大投資來源地,2016年新加坡對華投資額為61.8億美元,為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地③。另外,新加坡是越南、緬甸和老撾等東盟國家重要的外資來源國。2016年1~6月,新加坡對越南的投資總額超過11億美元。截至2016年6月,新加坡在越南的累計投資額為379億美元,投資項目有1600多個,是越南第三大投資來源國④;在緬甸的累計投資額為126.46億美元,投資項目有173個,是緬甸第二大投資來源國⑤;另外,新加坡也是老撾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國。
(五)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公布的數據,2016年,新加坡新增就業人數預計增長0.4%,低于2015年0.9%的增長,為2003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共裁員19170人,比2015年增多3590人,增長23%,創近6年來的新高⑥。2016年新加坡失業率創下201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達3%,是2012~2015年連續4年徘徊于2.8%的平穩水平后的首次上升⑦。
新加坡經濟增長放緩、新增動力不足,國際經濟復蘇依舊乏力等因素導致新加坡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企業收入及利潤下跌。2016年新加坡1000家大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2.8萬億新元,同比下降8.3%;利潤總額為1654億新元,同比下降5.4%①。為適應新的發展環境,企業積極變更業務模式或進行結構重組,這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進而使失業率上升,新加坡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二、新加坡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多種舉措促進企業發展
一是成立創新機構扶持企業創新發展。2016年11月22日,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正式成立運作。該機構是新加坡產業轉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隸屬于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其主要功能是幫助數字醫療、金融服務、智能能源、數字制造、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領域的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并將創新成果商業化和規模化。
二是積極扶持新創企業發展。2016年新加坡星展集團(DBS)繼2015年投資1000萬新元扶持新創企業發展后,再次舉辦DBS HotSpot計劃,以改善新加坡創業環境,促進新創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是成立機構促進企業開拓國際市場。2016年4月21日,歐洲企業網新加坡中心成立,該中心成為新加坡中小企業開拓歐洲市場、尋求新商機的新平臺。
四是積極協助新加坡企業與國外各行業領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6年,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積極協助該國企業與國外主要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如在電子商務領域,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促成星網電子付款公司(NETS)與中國阿里巴巴、天貓企業結為伙伴。
(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新加坡是外向型經濟體,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是促進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新加坡簽署了21項多雙邊自由貿易或經貿合作協定、76項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41項投資保護協定。2016年,新加坡繼續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積極拓展全球合作網絡。
一是積極推動新加坡—歐亞經濟聯盟自由貿易協議談判。2015年11月,新加坡和歐亞經濟聯盟宣布啟動全面自由貿易協議談判。2016年5月18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赴歐亞經濟委員會總部,就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議談判進行協商。新加坡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在海關管理、服務與投資貿易、信息科技領域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
二是新加坡—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版簽訂。2016年10月13日,新加坡與澳大利亞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版。根據修訂后的自由貿易協定,新加坡將深化與澳大利亞的服務貿易合作,通過提供最優惠的待遇,為澳大利亞教育、法律、金融服務等領域的企業創造更多機會。另外,兩國也將積極開展工程師和會計資質互認、貨物來源地規則制定、海關管理程序簡化、降低貿易商合規手續花費等問題的談判,澳大利亞將進一步簡化新加坡企業的投資程序,進而促進兩國的貿易、投資合作。
(三)積極開展國際重大項目建設
一是積極推進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建設。2015年11月7日,中新兩國政府簽署《關于建設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框架協議》及其補充協議,中國重慶市人民政府與新加坡貿工部簽署《關于建設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實施協議》,這標志著新加坡與中國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正式啟動。2016年,新加坡積極推動該項目的建設,1月,首批12個項目簽約,簽約總金額達65.6億美元②;3月,啟動了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5月,第二批25個重點項目正式簽約,簽約金額達65.8億美元③。
二是積極推進越南新加坡工業園區建設。目前,新加坡在越南已經設立7個工業園區,為越南吸引了630多家跨國企業的投資, 外資總額達90億美元④。2016年,新加坡積極推進這些園區的建設,年內,新加坡與越南簽署備忘錄,探討越南平陽省、北寧省新加坡—越南工業園區的擴區計劃,擬新增園區面積1500公頃。另外,新加坡正積極與越南協商設立第8個新越工業園區。
(四)成立未來經濟委員會
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2016年1月,新加坡成立未來經濟委員會。該委員會分為未來企業能力和創新、未來增長領域和市場、未來銜接性、未來城市以及未來就業和技能等5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名部長和一名私人界委員會成員領導,以更加深入地探討新加坡未來經濟的發展。未來經濟委員會成立后,積極與新加坡公眾、利益相關者進行對話、交流,探討促進經濟發展的路徑。如在促進企業發展方面,未來經濟委員會積極協助本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
三、2017年新加坡經濟發展展望
2017年2月,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公布了該國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三大途徑、七大策略”。“三大途徑”為保持開放性,繼續與世界接軌;與時并進、精益求精,掌握和善用精深技能,企業增強創新能力;政府、企業、人民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齊心協力落實有助于經濟增長的策略。“七大策略”為深化和開拓國際往來、掌握和善用精深技能、加強企業創新和擴大規模的能力、增強利用互聯網發展業務的能力、打造充滿活力與機遇的互聯城市、落實產業轉型藍圖等①。這將成為2017年及未來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為保障“七大策略”的實施,新加坡2017年財政預算案為其提供了堅實的財政支持。
但是,2017年新加坡經濟發展將充滿不確定性。根據新加坡貿工部的預計,2017年,新加坡經濟增長將保持在1%~3%,制造業、運輸業和倉儲業等外向型產業將成為新加坡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2017年1~2月,新加坡制造業產值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2%和12.6%,顯現了較強的增長勢頭。但是,建筑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私人領域建筑活動將持續低迷。此外,船舶和海洋工程、零售和食品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諸多壓力,經濟下行風險依舊存在②。吸引投資方面,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預測,2017年吸引的投資將與2016年水平持平,介于80億~100億新元之間。另外,美國宣布撤出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也將對嚴重依賴對外貿易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加坡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2017年,新加坡經濟將繼續呈低速和緩慢增長態勢, 這將導致失業率呈增長態勢, 失業居民再就業的時間跨度將延長。經濟增長乏力對企業的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會更大。
(責任編輯:顏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