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雞年春節前,筆者讀到了這樣一則有趣的新聞,江蘇一男子與妻子因過年到底該回娘家還是婆家發生爭執。其妻子先鬧失蹤,后尋短見,甚至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幸虧民警及時控制、調處,才避免了鬧劇向悲劇的轉變。
春節是每個中國人最期待的一個節日。能夠回家和自己的親人團聚是最溫暖最幸福的事,但若像二位這樣鬧騰,還不如不過年。
這一問題并非個案。對于常年在外工作的夫妻來說,回誰家過年的問題長期存在,年年都有夫妻因這一問題而鬧矛盾、吵架甚至離婚。
有媒體曾調查了100對夫妻,因回誰家過年而吵架的,大多是平時無法回家與父母團聚,無法盡孝的夫妻。他們等了一年,終于等到了過年這個最好的回家盡孝時機,自然要爭取。
其實,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那就是常回家看看。這也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早在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條文之中。
“立法治孝”彰顯了法治善意,體現了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既是廣大老年人的期望所在,更應成為所有社會成員“修身”“立人”的重要一環。
該法實施幾年間,雖然很多人都說,這個條款制定得太原則,沒有可操作性,不便執行,呼吁有關方面要盡快完善相關細則,盡快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盡快喚醒“常回家看看”的道德自覺。但拋開法律方面的專業問題不談,我們普通老百姓應該反思的是“常回家看看”受阻的種種現實因素。
平時回家少,甚至不回家,這才是回誰家過年問題的關鍵。子女對父母盡孝也好,盡贍養之責也罷,功夫都在平時,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子女如果平時能夠經常抽空多回家,又何必計較于過年去誰家?也不會存在“常回家看看”的立法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