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對于一個又一個家庭與個體來說,有了垃圾便一扔了之。然而就在這日復一日、輕描淡寫的一扔了之的過程當中,一座又一座城市卻已經不堪于垃圾的重負。
我國每年的垃圾增長速度堪與GDP比肩,但垃圾處理能力并沒能跟上,全國垃圾中有四成沒有集中處理。北京的垃圾在未來四五年內將無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場已與居民區為鄰。
垃圾與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劇,垃圾處理的“中國式出路”在哪里?垃圾處理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燒與不燒的爭論,而是怎么燒的問題。只有持續努力地推動垃圾的源頭減量和分類,這才是垃圾問題的真正出路。
根據國內外現有的經驗,主要是分兩頭處理:一是從源頭減少垃圾,即垃圾減量;二是從終端把垃圾變為資源重新加以利用,即垃圾資源化,當然也要做到無害化。
雖然垃圾在一定條件下經過分類回收處理,可以變為資源重新利用,但是由于垃圾是各種廢棄物品的混合體,高度分散,要把它收集起來重新變為資源,成本相當高,而且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難免造成新的污染。所以,首要的工作是減少垃圾,其次才是資源化處理。
促進“垃圾減量”,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就提高公眾參與度而言,應當抓好三個環節:第一,居民自行分類處理;第二,生產廠家對一些廢舊產品如壽命到期的家用電器實行定點回收或上門回收;第三,垃圾集中分類處理,除了繼續回收一部分資源外,其余部分用于焚燒發電等。
促進“垃圾減量”,更要注重源頭治理,設計者和生產者有義務更多地考慮產品及其包裝的回收利用問題,選擇消耗低、有利于回收利用的設計方案。而在國家層面,也要強化地方政府垃圾分類建設的責任,將垃圾分類回收率,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同時完善立法,明確廠商垃圾減量的責任。
倘若這些都能做到,垃圾減量的目標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