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流轉,春節悄然而至,暖暖的親情牽動著每顆中國心。人們期待著、盼望著,早就開始盤算著如何過年,然而,“過完年就鬧離婚”的現象卻提醒我們需要關注另一種現實。
僅以北京市為例,有媒體抽取北京市法院2012年、2013年受理的7032件離婚案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每年春節前后是離婚訴訟的高峰期,春節后法院受理案件數是平時的2.4倍。
過年意味著人際互動增多與生活環境變化,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增加,一些沖突還可能迅速升級到影響婚姻的穩定。因為回誰家過年而爭吵甚至離婚的小夫妻不在少數。
過春節是個系統工程,對人們的時間、精力、經濟等方面提出諸多挑戰。家家團圓迎新年的時刻,化解沖突、歸于和諧,是人們美好的愿望與追求。那么,如何解決沖突,兼顧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幸福感,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呢?讓我們先從沖突產生的原因說起。
家庭至上與自由責任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傳統家庭倫理下的個人,在“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規范下,依靠家庭的共同財產生存,極力維持家族的興旺,甚至不惜自我犧牲;而現代家庭倡導關注個體的獨立人格,鼓勵個體履行家庭義務。家庭利益至上還是個體自由責任的不同選擇,很可能導致家庭矛盾的產生。
春節回家的諸多挑戰
春節,在滿足個體安全、歸屬與愛的需求的同時,也是一項需要費心思的系統工程。譬如,春節假期的時間如何安排,選擇何種交通工具回家返程;年夜飯在哪家吃,住在誰家;哪些親朋好友需要拜訪,帶什么禮物合適;如何孝敬長輩;要給哪些孩子壓歲錢,給多少等等,事無巨細,皆需周密安排。如果同時考慮夫婦雙方的需求,這些任務就可能加倍。
諸多頭緒、諸多挑戰,加之時間、精力、經濟所限,會引發當事人緊張、焦慮、傷心、憤怒等負性情緒,容易被激惹,并產生疲憊和挫敗的感覺。
對自己的認識
類似“我是誰?”“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等問題的答案,都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婚姻中的主角,常常忘了給自己珍視的各種情感排序,導致不分伯仲、難于取舍。具體說來,就是沒有認真思考哪種情感對于個體來說最重要,是與父母的親子情,還是與另一半的夫妻情,或是與至交的友情?
缺乏核心情感時,個體的選擇和努力就不能圍繞自己最最珍惜的情感展開。沒有對情感重要程度的排序,就難以在無法兼得時作出取舍。
對親密關系的認識
由于學校教育中欠缺系統的愛的教育,因此,對于親密關系的認識理解,幾乎人人都是初學者。愛的觀念、方法的習得多來自父母的關系、同伴的經歷、影視劇書籍的描寫,難免有不合時宜之處。
于是,人們帶著自己在原生家庭里的生活經驗、看看周圍的朋友和影視劇,想當然地認為親密關系就該如此,以為婚姻的常態就是沒有任何矛盾。如此簡單化的認知使人們對親密關系中的摩擦認識不足,導致遇到實際問題時措手不及。
針對上述原因,筆者試圖尋找切實有效的對策,期望下列思考能拋磚引玉。
1重新認識沖突
矛盾和沖突皆為常態,個體坦然接受并積極應對堪稱正解。我們需放棄一些想當然的念頭,主動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和對方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了解自己和另一半對婚姻的期待、對愛的表達方式,以及在親密關系中的行為差異,分析由此可能產生的沖突,方可尋求解決之道。
2非暴力溝通
以自信、堅定且不帶情緒的態度來進行溝通,讓自己的語言成為一扇窗而不是一堵墻。讓彼此了解各自的渴望、需求、底線,樂意為對方做的事情、無法為對方做的事情。在不斷地交換思想、共同處事中,從物質和精神的層面構建小家庭利益共同體。在兩人世界里有各自的邊界,在家族中也有小家庭與大家庭的邊界。
3重塑習俗、簡化關系
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保留維系本家族核心情感的過年方式,簡化習俗,重塑充滿親情且不壓抑個性的過年習俗。
嘗試簡化家庭關系,長輩提供不同的方案讓子女自己選擇,尊重孩子們的決定,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夫妻的幸福感。
4適當降低期望值
父母要多多體諒孩子的難處,盡量少給孩子施加壓力,恰當地表達對子女的愛。同時,不糾結于一時一事,也能避免把婚姻變成兩個大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權利抗衡。長輩們寬容豁達的態度,將成為子女畢生的積極的心理資源。
5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現實中,我們總期望別人先發生改變。而事實上,只有當我們具有反思自省的能力、獨立處事的能力、創造快樂的能力時,我們才能夠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而只有成為更好的自我,才有可能營造更好的婚姻,因此,我們要爭取成為心理成熟且理性平和的人。
成功的婚姻大多建立在愛、尊重、信任、交流、包容、承諾等基礎上;不太成功的婚姻多源于不相容、缺乏情感支持、缺乏職業支持、配偶虐待等。
影響婚姻成敗的因素有哪些?
● 在親密關系中的幸福感(減少“不公平的感知”、“不幸福感”、“受傷害感”)。
● 對彼此的敏感性、理解彼此感受的準確性。
● 彼此達成共識的程度(思考彼此所持的觀念是“傳統”還是“非傳統”)。
● 交流和處理沖突的技巧(如何自信、堅定、不帶情緒地表達自己的真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