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學,需要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全新的社會規則,在為孩子打點行囊的過程中,家長更要為孩子做好收拾精神行囊的準備。
通常意義上,留學是對未來的儲備,它期待收獲。然而,不是每一個留學生都能夠功德圓滿,分析原因,是這些孩子的留學行囊中,少了幾樣東西。
蹉跎的留學歲月,空空的留學行囊
小羅,男生,是個靦腆的小胖墩。他有過兩次失敗的留學經歷和三進三出的國內初中經歷。
14歲,在大多數初二孩子準備迎接來年中考的時候,小羅因為學業競爭力不足而無力也無心征戰中考,以拒絕上學的方式向老師和家長發出了逃避考試的信號。和許多非學習型孩子的家長一樣,小羅的父母想到了另一條學習之路—留學。礙于父母的壓力,小羅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一步三回頭地只身前往北美,開始了少年留學之煩惱。第一個月,小羅不是每天都給母親打電話哭著要回國,就是連續多日玩失蹤,根本不回應父母。心焦的母親,只好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去北美陪伴兒子,在北美的三周時間里,母子兩人過起了無憂無慮的“天邊”生活,如果不需要面對現實,兩人很想就這樣“隱居”下去。母親回國后不久,小羅也悄然跑了回來。回國之后的小羅整日與一些有過同樣經歷的孩子混在一起,不是玩飛車就是抽煙喝酒,此時他還不滿16歲。父母認為,孩子至少應該有個高中畢業證,于是托關系,讓小羅重新讀初三,希望他能參加當年的中考。已經玩野了的小羅哪里坐得住,校方因為他的各種出格舉動而不得不請他接受心理檢查,并建議小羅主動退學。無奈之下,父母找到了一個迪拜留學的機會,將小羅送去學習阿語。結果,少年重蹈覆轍,又開始了用折磨自己來折磨父母的留學生活,三個月的迪拜學習再次以失敗告終。連續兩次無果的留學經歷,讓父母徹底放棄了送子留學的想法,只好第三次申請在國內進中學讀書,在父母連哄帶嚇的情況下,小羅終于拿到了初中畢業證書。
安全與依戀
安全感是一切獨立生活的起點,更是留學生活必備的心理基礎。3歲的時候,小羅就開始了寄宿生活,父母希望通過寄宿鍛煉孩子的獨立性,然而,從小班到大班,幾乎每個周一小羅和他的媽媽都會上演一場撕心裂肺的分離,媽媽哭得昏天黑地,小羅哭得地動山搖。只有周末,才是母子倆最幸福的時刻,小羅需要媽媽分分秒秒地陪伴,母親一分鐘沒在身邊,小羅就會驚慌失措。父親為此極為不滿,常常會責怪母親太過嬌慣,責罵兒子缺少男子氣。小學寄宿也是一波三折,三年級起因為各種不適應癥狀,小羅不再寄宿。
很多時候,父母的教養行為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和依戀關系起到暗示作用,小羅父母的教養觀念差異很大,是典型的狼父貓母,父親的嚴厲導致孩子畏畏縮縮,母親對柔弱的孩子自然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保護沖動,在父子、母子的互動關系中,小羅本能地選擇靠近母親,他很善于調動自身所有的脆弱,來贏得母親最大的呵護。當母親不在身邊時,他的安全感頓然消失,于是就產生了一系列逃避行為,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會產生反射性逃避行為—采用各種手段靠近母親。
責任與獨立
小羅的父親非常希望兒子能夠像自己一樣頂天立地,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大男人,但是他的教育方式非常簡單,常常用打罵的方式逼著孩子成長,強迫孩子獨立。小羅的父親在家中是強勢的,小羅的母親也總是聽命于丈夫,所以,很多時候,小羅即使有了母親的保護,但是在父親面前,這種保護顯得非常不確定,所以,小羅在家中總是唯唯諾諾,只要能躲在母親身后就決不往前邁一步。
當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羽翼下,沒有機會去經歷生活、體驗挫折的時候,他的成長勢必是殘缺的,而殘缺的成長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缺乏獨立意識,獨立意識不完整的孩子很難建立起對自己、對他人的責任感。
成功的留學生多數是在具有獨立能力的基礎上,承載著對家庭的責任走出國門的,他們中大多數人心中承載著父母的希望,他們努力完成學業,以回報父母,這種回報就是責任的最初體現。而小羅,無論是留學北美還是留學迪拜,當他遇到對環境的不適應時,首先采取的就是逃避。
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就是社會化的過程,我們從生物人到社會人,需要通過各種經歷,無論這些經歷是苦是樂是難是易,都會成為我們成長的資源,其核心是當我們的孩子體驗各種經歷時,家長該如何讓這些經歷轉變為有價值的成長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