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楠
〔摘要〕鄧小平對于容錯試錯問題進行了豐富而深刻的論述。他認為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錯誤是難免的,揭露錯誤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正錯誤。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錯誤也是財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原則。同時,他提出了改正錯誤的正確態度是要有信心、有勇氣、有能力去改正錯誤。在具體方式方法上,應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采取批評與教育為主的方針,達到團結的目的;改正錯誤要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實踐是改正錯誤的必由之路。鄧小平關于如何對待錯誤的理論闡述和總結是我們黨的一筆寶貴財富,對于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容錯糾錯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容錯試錯”思想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2-0127-07
2016年2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引導干部樹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的思想作風和擔當精神,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全社會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風尚。”〔1〕習近平再次提及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思想,對于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既有利于克服黨員干部害怕犯錯“不作為”的傾向,又有利于防止部分黨員干部將容錯、試錯當作尚方寶劍的思想萌芽。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已經進入深水區與攻堅期,好吃的肉都已經吃完,必須下定決心去咬難啃的骨頭,我們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歷史任務,然而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既沒有現成的例子可以照搬,也不適合再繼續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指導工作,我們黨必須要在眾多的問題中重新再殺出一條“血路”。誠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還要看到我們的路是漫長的,還會遇到許多困難,錯誤也是難免的。”〔2〕鄧小平關于容錯、試錯思想的論述,毋庸置疑對當前我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于鄧小平的錯誤觀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文獻,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總體概述和專題研究。在總體概述方面,學者張秀國從“難免犯錯、不怕犯錯、避免大錯、堅決糾錯和變錯為寶五個方面對鄧小平的錯誤觀進行了理論闡釋”〔3〕,這種論述較為全面地概述了鄧小平錯誤觀的主要內容;彭欣對于鄧小平的錯誤觀論述則更為充分,她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出發,對鄧小平的錯誤觀進行哲學思辨式研究,認為“鄧小平的錯誤觀主要表現在對錯誤的特征、錯誤的規模與程度、錯誤的多重價值、錯誤與真理的關系的認識上”〔4〕,等等。在專題研究方面,在關于糾錯、試錯方面,學者肖生福在論述中著重指出要“辯證地看待錯誤,犯了錯要及時改正并善于從錯誤中學習”,同時提出“試錯精神是鄧小平正確對待錯誤的思想的集中表現”〔5〕,等等。以上學者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對鄧小平的錯誤觀進行了理論闡述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們進一步研究鄧小平“容錯試錯”思想大有幫助。本文則嘗試從錯誤的客觀存在性這一哲學問題切入,繼而對在錯誤面前我們應該堅持的正確原則以及如何改正錯誤兩方面進行理論論述,突出具體性和實用性,力求避免空泛之談。
一、錯誤的客觀存在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可錯性是人本性中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6〕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事事都正確,時時都正確是不可能的,犯錯誤是肯定的。正如鄧小平強調,對待黨歷史上出現的曲折與失誤,要深入了解其產生問題的各種原因,關鍵還在于采取措施,防止重犯。在實際生活中,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我們要正確對待錯誤,勇于揭露錯誤,善于改正錯誤。歸根結底,分析錯誤的重要意義不在于消極批評,而在于要求我們改正錯誤,堅持頭腦冷靜,避免再犯同類錯誤。鄧小平指出:“有的人怕字當頭,不敢辦事,不敢講話,怕講錯了挨批。共產黨員為什么怕?為什么不敢講話?為什么不敢負責任?這樣,難道自己就沒有責任?……要敢于負責,不要怕。錯誤難免,有錯誤應該批評,改了就好。”〔7〕這些話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我們黨認識錯誤、分析錯誤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能夠改正錯誤,避免重犯錯誤,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鄧小平多次強調,小錯誤是難免的,只要不犯大的錯誤。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政黨在其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都是難免的。習近平結合新形勢下我國出現的新情況,提出我們黨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老路,不走邪路,不犯顛覆性的錯誤。毛澤東曾經講到自己在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初稿寫到一半,又重新來寫,經過反反復復多次修改才定稿。可見,對于事物的正確認識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間要經歷很多的曲折,有時候甚至會產生錯誤,這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國共產黨95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開拓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雖然其中也存在許多失誤,無論是在大革命后期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三次“左”傾錯誤,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輕率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甚至“文化大革命”等等錯誤。但是,這些錯誤與挫折都不能嚇倒共產黨人,我們黨仍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獲得了重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建設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帶領人民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鄧小平多次指出,中國共產黨也經常犯錯誤,但是我們要注意和研究犯錯誤的原因,及時改正。錯誤是一個人或一個政黨在成長歷程中經常遇到的。揭露錯誤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明確錯誤的原因或性質,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改正錯誤,堅持真理。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認識錯誤與改正錯誤的關系。認識錯誤是改正錯誤的起點;改正錯誤是認識錯誤的目的。我們揭露錯誤的目的是為了改正錯誤,堅持真理。錯誤并不可怕,關鍵是認識錯誤的目的,是想一笑而過,還是想徹底改正,避免重蹈覆轍。
二、對待錯誤要堅持正確原則
堅持正確的原則既是我們正確處理錯誤問題的要求,也是我們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必須堅持的準則,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鄧小平對待錯誤進行了多次深刻的論述,不僅體現了其豐富的閱歷,也表現出一個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胸懷與智慧。(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同時,實事求是也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作風。實事求是原則要求我們在對待錯誤或者是犯錯誤的同志的時候,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分清是非,對是對,錯是錯,不能帶有其他任何不利的個人因素,努力做到對事不對人。承認錯誤、認識錯誤是我們正確分析錯誤、改正錯誤的起點。列寧早在1920年時就精辟地指出判斷一個鄭重的黨的標準:“一個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鄭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對本階級和勞動群眾所負義務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開承認錯誤,揭露犯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境,仔細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這才是一個鄭重的黨的標志,這才是黨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才是教育和訓練階級,進而又教育和訓練群眾。”〔8〕無論是判斷一個鄭重的政黨,還是判斷一個合格的共產黨人,這一標準都是符合的。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政黨,只要有可能犯錯誤,就應該嚴格遵守這一標準,要公開承認錯誤,揭露與分析錯誤的原因與環境,這是改正錯誤的起點,也是正確改正錯誤的重要支撐點。中國共產黨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都致力于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個人,一個黨如果怕犯錯誤而止步不前,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9〕鄧小平也曾高度評價列寧的這條政黨的標準:“正因為我們敢于嚴肅認真地正視問題,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對就對,錯就錯,是就是,非就非,所以說,我們黨是合乎列寧所說的標準的,我們的中央是好的中央。”〔10〕一個政黨是否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不僅體現在其理論中,更深刻地體現于其實踐中。從黨“農村包圍城市”到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再到“改革開放”,無疑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指導。(二)堅持“錯誤也是財富”的原則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正確與錯誤作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錯誤是一種廢料,但它同時也是我們總結經驗教訓的一種養料。我們必須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既要看到錯誤存在的不利方面,又要看到錯誤存在的有利方面,促進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的轉化。錯誤本身要徹底放棄,但是我們要看到錯誤帶來的能動作用。它是我們的教員,要樹立“錯誤財富觀”的觀點。恩格斯說過:“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痛苦經驗中學習。”〔11〕恩格斯在這里著重強調了錯誤的積極意義,我們在否定錯誤本身的同時,也要看到錯誤帶來的積極意義。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深刻地揭露出我們對待錯誤的科學態度,首先應該看到錯誤是一種糟粕,但是我們也應該進一步看到錯誤帶來的教訓。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我們很難進行1978年之后的徹底的撥亂反正,也可能不會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巨大勇氣與堅強決心,可見錯誤是廢料,但同時也是我們走上正確道路的一種養料,我們要樹立鄧小平的錯誤財富觀。
鄧小平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結晶,不難看出其中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輝的思想。鄧小平從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1997年與世長辭,半個多世紀的革命與建設歷程以及“三起三落”的經歷,使他對錯誤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見解,形成了錯誤財富觀。“因為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這樣的基礎是最可靠的。”〔12〕(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情具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矛盾,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鄧小平依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深刻地指出:“對于這些犯錯誤的人,每個人錯誤的性質如何,程度如何,如何認識,如何處理,都要有所區別,恰如其分。批評的方法要講究,分寸要適當,不要搞圍攻、搞運動。”〔13〕無論是延安時期利用“整風”為借口搞的大規模的“搶救失足者運動”,還是社會主義初期的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甚至是“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對待問題甚至錯誤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認真研究問題或錯誤的不同性質、不同程度,從而作出不同的決定,切忌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對待一切問題。否則不僅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反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嚴重影響黨的工作與事業。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同一錯誤的性質與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采取盲目的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千篇一律的方法。既要防止對待錯誤的不作為,出現“寬、松、軟”不嚴不實的現象,又要防止過分的簡單化與擴大化的錯誤傾向。
三、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毛澤東曾多次指出,我們工作中正確和錯誤的問題,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正確地揭露錯誤、認識錯誤的目的是改正錯誤,避免重蹈覆轍。為此,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改正錯誤的態度,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
改正錯誤要有信心,信心有時候比黃金更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糾正錯誤的自信力是產生于對錯誤事物的深入洞察以及對解放思想的積極推動之中的,而自信力的提高則有助于錯誤的盡快糾正。”〔14〕鄧小平作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論與實踐中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與建設中形成了寶貴的樂觀主義精神。他多次指出:“我們還是要有理想,有志氣,把事情搞好。我們相信,我們自己是能夠克服缺點,改正錯誤,把事情搞好的。”〔15〕
無論在革命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時期,信心對一個民族與一個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95年的歷史,我們黨經歷了大革命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黨內一度出現了右傾與“左”傾錯誤的重要干擾,甚至出現“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在黨的工作中,我們出現了許多失誤,面臨著許多危險,黨內也存在著缺點與錯誤,但是這些都不能把英勇的共產黨人嚇倒。我們黨從一開始只有50多名黨員的政黨到現在8800萬的巨型政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貧困農村逐漸走到現代化大都市的政黨,實踐表明,我們政黨是有能力經受得住挫折的,它有信心、有勇氣去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戰勝缺點與失誤,爭取黨與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更進一步。
同時我們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式方法,拋棄“無情打擊、殘酷鎮壓”的陋習,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高舉團結的大旗,通過批評與教育的民主方式,真正達到黨內團結,從而保證全黨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改正錯誤,總結經驗教訓,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一)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僅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優良作風,也是我們正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科學態度。顧名思義,批評與自我批評要求我們既要積極行使批評別人的權利,更要履行自我批評的義務,兩者不可偏廢,必須相互促進而發展。也就是說,要求我們積極對別人的缺點或錯誤提出意見,也要對自己的缺點或錯誤進行自我揭露和剖析,同時也必須大力歡迎別人對自己的缺點或者錯誤提出批評意見。鄧小平指出,對于科學技術人員身上還存在著的缺點錯誤,要進行教育、幫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來解決。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必須采取民主的說理的態度,決不能把批評看成打棍子,要堅持“三不”主義,即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辮子。
我們工作中關于正確和錯誤的問題,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必須采用非對抗性質的方式來解決矛盾,改正錯誤。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每個人都喜歡十全十美,難道我們自己就是十全十美的嗎?這就告誡我們:共產黨人必須堅持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努力克服各種錯誤。首先,我們必須發揚民主,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與建議,既要聽見相同的觀點,又要特別注意不同的意見;其次,我們堅持主動批評,對他人的批評與建議必須正確得當,禁止打擊與報復;最后,要堅持自我批評,自我批評必須深刻而且全面,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以偏概全。爭取營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民主氛圍,促使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不僅只是喊喊口號,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在每個人心中生根、開花、結果。(二)“團結-批評-團結”鄧小平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充分吸收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堅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團結-批評-團結”。他多次強調,對待黨內的分歧必須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團結,這就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方法。可見,團結是我們的出發點與歸宿點,而斗爭或者批評都只是我們達到團結的一種手段,切忌舍本逐末。結束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與粉碎“四人幫”后,國內仍然一片混亂,在這危急時刻,鄧小平提出,黨內對于揭批“四人幫”與林彪的反革命罪行,要增強團結,分清是非,堅持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團結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至關重要,只有黨內團結,才能爭取團結全國大多數,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我們必須高舉團結的大旗,對待犯錯誤的同志我們必須堅持民主的方法,采用講道理、擺事實等批評、說服、教育的方式。堅持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要強調批評的原則性與團結的靈活性的統一,做到批評與團結相統一,爭取在批評中求團結,以批評促團結,用批評贏得團結。對待錯誤,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的真正團結。(三)實踐——改正錯誤的根本路徑實踐具有客觀性,真理也具有客觀性,同樣錯誤也具有客觀性,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和發展真理。真理也具有條件性,由于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真理也就會向謬誤轉化。因而我們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革主觀與客觀不相適應的部分,也就是改正錯誤才是我們成功的根本出路。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狀況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不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鄧小平果斷作出了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同時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鄧小平的決策不斷得到驗證是正確的。因而不僅可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可以說實踐是改正錯誤的必由之路。
作為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鄧小平理論,是我們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下認真學習與研究鄧小平的錯誤觀,不但可以深刻了解揭露錯誤的目的,改正錯誤所堅持的原則,并且在堅持原則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改正錯誤的態度,高舉團結之旗,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以批評求團結,真正將鄧小平科學的錯誤觀落到實處,既要不斷克服害怕犯錯而“不作為”的保守傾向,又要防止將容錯試錯機制作為尚方寶劍的盲目思想,保證科學的容錯試錯思想在我們心中開花結果,從而幫助我們應對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期與深水期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指導我們個人、黨與國家在實踐活動中少犯錯誤,遠離錯誤。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24(01).
〔2〕〔1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34.
〔3〕〔9〕張秀國.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J].理論前沿,2004,(21).
〔4〕彭欣,文援朝.鄧小平對“錯誤”的本質和特性的哲學認識[J].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3):7-9.
〔5〕肖生福.略論鄧小平的錯誤觀[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5-47.
〔6〕王偉凱.試論鄧小平的錯誤觀[J].社科縱橫,2006,(10):7-10.
〔7〕〔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390.
〔8〕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8-299.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8.
〔14〕姜曉麗.論鄧小平的錯誤[J].探索,2011,(4):8-11.
〔1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責任編輯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