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
寫字為什么不等于書法?當代書法與中國文化之間有著怎樣的血脈聯系?
對中國書法的理解
中國書法是文化的一個項目,她是一種藝術,但藝術不能涵蓋她,因為現實中孤立的字太難見到,所以說她的形式是藝術,她的內容是文化。我們強調書法文化。
首都師范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在幾年前就改為了書法文化研究所,我想說,寫字不等于書法,書法要寫文字的內容,文以載道。
我這里講的文化,不單是人文的東西,還包括數理化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也需要用書法把它體現出來。不管是人與自然的事還是人與人的事都要訴諸于文字,而用書法藝術加以表現更有意義。
比如,把書法用在名川大山或室內裝飾上,是極方便、極絢麗的途徑。如果把文化的內容去掉,就失去了她的生命力。我覺得要搞書法,詩不懂不行,對聯不懂不行,哲學、史學不懂不行,文學、法學等等不懂都不行。
書法藝術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是如何發展的
我曾在《人民政協報》上寫過一篇對中華文化的分析,我覺得有三個內容。
首先是故有的中華文化。其次是發展中積累的許多優秀文化,比如先秦經傳、唐詩宋詞等等。更應當注意的是,全球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人不保守,一方面接受外來文化影響,一方面和自己的實踐結合。
比如:佛學進入中國后,中國人完全接受,并和中國結合,這個禪已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己的禪。這是中國國民一種特有的氣度。既然我們有這樣深厚的文化,書法就應當為文化服好務,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出來更有光彩的顯示,這是書法者的使命。
比如香港、澳門回歸,當代發生的事情需要我們將它寫出來,表達我們的喜悅,就不能再寫《阿房宮賦》吧。
那么,寫出新的詞、新的詩,為新的文化服務很重要,“與時俱進”是我們的一個任務。
書法形式上該如何“與時俱進”
書法形式不一定非要改變,但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創新。對一些人在書法領域以極大的熱情所做的一些探索應該歡迎,不要限定。
如果他們成功了,我們應該祝賀,如果他們失敗了,我們也應該借鑒、同情甚至幫助。
當然,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一定是把歷史肯定的東西教給學生,不拿他們做試驗。
探索只有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去考慮,探索之前首要的是爭取攀登已被公認的高度。作為過來人,我要告訴我的學生不要走彎路,不要自持,要充分相信你所攀登的高度。
中國書法的生命力在何處
我認為,中國書法的生命力在于“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時如需”這十六個字,而不單單是美不美的問題。
1928年濟南曾淪陷過一次,日本人從青島登陸進攻濟南,攻城未果便讓老百姓走前面做他們的盾牌。結果,守城部隊無法開槍,決定下城跟日本人拼刺刀。部隊下來后,日本人就向百姓開槍。中國外交官去交涉,卻被凌遲處死。
據說當時于右任先生寫了兩個巨大的布條:“你看見了嗎?”“你記住了嗎?”,中國人見之無不落淚。
于先生字寫得好,但這里不僅僅是書法的力量。他把書法用在了該用的地方,使文字變成了喚起國人戰斗的一聲聲號角。
書法藝術是一門學問,包羅萬象,很厚重。中國書法藝術的生命力,目前還看不到它的盡頭,前景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