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斌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西洋弦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內容多以“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為主,教學實踐也基本圍繞這個中心軸來開展。但隨著經濟發展、人文環境等社會條件的變化,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和教學實踐設置也逐漸體現出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如何在傳統教學范疇的基礎上豐富教學內容,在不斷發展的社會文化氛圍中有效開展教學實踐,實現更為系統及合理地培養、幫助學生的目的,是當前優化西洋弦樂表演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西洋弦樂表演專業;教學內容;教學實踐
西方弦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國內西洋弦樂器教學目的來說,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并通過多樣化的實踐,使學生掌握樂器表現手段,并具備一定藝術視野和審美觀念。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西洋弦樂表演專業目前也出現了一些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之處。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兩方面。因此,如何豐富西洋弦樂器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的實踐模式,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擴展
(一)關于傳統教學內容面臨的一些問題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西方眾多作曲家為弦樂器創作了數目繁多的作品,而在目前的教學內容中,最經常采用的多是“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及“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的作品。為了發展演奏者的技藝及風格,這些作品涵蓋了西洋弦樂器教學的各個方面,體裁形式既有短小的練習曲或音樂會小品,也有結構龐大復雜的奏鳴曲及協奏曲。但在不斷涌現的各種文化藝術新創作和新觀點的影響下,西洋弦樂器的教學在教授這些傳統時不可避免地會面對一些問題。首先,由于創作年代久遠,演奏者對音樂風格或音樂語言的理解有不少隔閡,造成演奏缺乏說服力;其次,對于這類作品,學生已經多次聽過或演奏過,這就使得在學習及訓練的過程中欠缺新鮮感,作品演奏極易陷入簡單機械的窠臼。
(二)關于教學內容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必須從豐富教學曲目入手。在西洋弦樂表演專業的教學體系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對傳統作品以外的創作抱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尤其對近現代作品的教學、演奏嘗試都是值得鼓勵的。不同的時代會產生截然不同的音樂語言,是造成音樂風格迥異的最為直接的客觀因素。比如,建國初期創作的《慶豐收》《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具有時代風貌的作品,也有根據李白詩作而寫的詠懷之作《峨眉山月歌》(黃虎威),前兩者流傳甚廣,后者人們卻知之甚少。對于教學來說,《慶豐收》這類作品的曲調多選自民歌,其音樂語言通俗易懂,表現的情感也較單一直接理解較為容易。而《峨眉山月歌》抒發的是離別故鄉及親人的惆悵、憂傷,作品雖短小,但在和聲方面大量運用五聲音階與三度疊置和聲交織的手法,音樂語言明顯復雜、多樣。這就使得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習者都需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相對于耳熟能詳的傳統作品而言,顯然這樣的學習更能激發、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 “三位一體”教學實踐模式的建立
(一)關于兩種傳統教學模式
西洋弦樂表演專業的教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其傳統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主要有兩類:一是個別課,即主課教學。在主課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或存在的問題相應安排學習內容,并掌控教學進度,以“一對一”的形式完成課堂教學。第二類是集體課,即學生通過參加管弦樂團或交響樂團的排演達到學習除獨奏曲目以外作品的目的。
個別課教學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對于一些學生而言,甚至是唯一的環節。個別課教學對象單一,針對性強,但教師在這類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因而學生相對處于被動。由于整個學習過程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下,往往會造成不少學生過于依賴老師,學習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導致演奏缺乏積極的、開放的“二度創作”動力。
反觀排練課形式的集體課,則多由數十名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共同協作完成。這類課程需要學生有明確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善于聆聽和觀察。由于這些素質并不是個別課的訓練要點,因此對一些只看重專業課、演奏技術不錯的學生來說,集體課的排演實踐有時比獨奏更難以勝任。
可見,傳統教學實踐模式由于只設置了“一對一”形式的個別課和多人參與的集體課,造成在這兩類教學模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分割,兩者并沒有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將西洋弦樂表演專業的學習視為一個“天平”,那么個別課、集體課這兩者就像是“天平”上的兩端,如何設置支架來使“天平”達到平衡,讓學生既能勝任獨奏,又能融入樂隊,是優化教學實踐的關鍵。
(二)關于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實踐模式
為了解決上述教學實踐的矛盾,應嘗試提升小組課在教學中的地位,使其成為個別課和集體課之間的橋梁,形成“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的教學實踐模式。
對于傳統的教學實踐而言,小組課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首先,小組課的教學形式靈活多變,既可以是同種樂器的齊奏,也可以是由不同樂器組合而成的各種室內樂重奏形式,多元化的特點為弦樂器的實踐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可能性。
其次,多種不同形式的小組課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實現對學生的訓練。西方弦樂發展史中,小組演奏的形式是最多樣的,如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乃至八重奏等等,每一種不同的組合、每一部作品在音樂表現及實踐操作上都有各自特點,每一種樂器在其中通常既有獨奏,也有協奏、伴奏。而由于人數少,因此每一種樂器的特點、每一個成員的技藝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些優勢顯然是個別課、集體課所不具備的。因此在這樣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得到多種形式、多個層面的訓練與熏陶。
第三,對學生合作意識及團隊意識的培養大有好處。對于從小以獨奏實踐形式培養的西洋弦樂表演專業學生來說,合作是亟需訓練和培養的,這樣的培養應采用漸進式,即規模應“由小至大”的進行。比如為某個單一樂器與鋼琴而作的奏鳴曲就是室內樂重奏中規模最小的模式。以此為基礎逐步發展到不同樂器、多種樂器的小組合作實踐,那么經過這樣的小組課合作階段訓練,當學生進入集體課的排演時就能很順利地融入整體中,真正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縱觀西洋弦樂發展史,不論是經典的文獻曲目,還是近現代或當代的新創作,合奏、重奏類作品的數量遠多于獨奏類,這其實就為小組課的實踐開展提供了極好的作品支持。讓學生通過不同組合的小組課學習,在其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與他人合作、分辨及聆聽不同聲部演奏、正確融入整體、適時調整或改善音色等音樂素質,使其能夠從容地勝任個人演奏、優秀重奏或樂隊合奏等角色的無縫轉換。由此可見,如能重視小組課在西洋弦樂表演專業教學實踐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其在教學中的比重,形成“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有機結合的“三位一體”實踐體系,對學生全方位、立體式培養將有很大的益處。
三、結語
西洋弦樂表演專業的教學不僅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延續其優良的訓練傳統,更應重視如何實現“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本文提出廣泛吸收新作品以豐富教學內容,并建立“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觀點,正是以此為中心所進行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