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聰聰 王輝 楊麗君 呂蘭頌

摘 要:在深入進行地質災害調查研究工作基礎上,總結了北溝村危巖體特征,對其穩定性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危巖體;穩定性;治理對策
1 前言
榮成市北溝村地狹人多,建筑物長期以來不斷向山區上部推進,坡體頂部大量危巖體傾向坡下,使得附近相關人居安全受到極大威脅。北溝村山體曾發生多次危巖體墜落等崩塌災害。崩塌地質災害的發生曾損毀民宅,北溝村危巖體對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2 危巖體特征及穩定性分析
根據崩塌隱患分布位置,將危巖段自東向西劃分W1、W2、W3、W4 4個危巖段。每個危巖段中又具體劃分出危巖體,其順序編號為①②……危巖體。
2.1 W1危巖段
W1處距民房較近,主滑面產狀170°∠25°,平直光滑,為軟弱結構面,結構面厚度約10cm,見有泥化夾層,見有滲水。西側面為裂隙面,產狀290?∠85?,平直光滑;東側面為裂隙面,與西側面平行;南側面呈鋸齒狀,見3條主裂隙與東、西側面大致平行;頂面見3條貫通裂隙,兩條近東西向裂隙,相交呈棋盤格狀。
W1相對東側圍巖已產生10cm的位移,有滑動跡象,屬潛在不穩定巖體。
按平面滑動法進行穩定性分析,采用公式如下:
實測γ=23.1 kN/m3,結構面粘聚力C= 15kpa,結構面摩擦角Φ=35°,結構面傾角θ=25°,則Ks=1.032。
W1近于極限穩定狀態,可能沿裂隙折斷,產生滑動或滾動。
2.2 W2危巖段
W2為危巖群,主要分布9個危巖和崩塌體。
(1)W2-①
W2-①底部呈線狀支撐,東部為點支撐(支撐點為一槐樹),巖體完整,地形(接觸面)坡度約32?,見有松軟粘性土充填。
W2-①底部已虛脫,支撐呈線狀、點狀,穩定性差,若底部線狀支撐被雨水沖刷,不穩定因素巖體可能以傾覆形式為翻滾墜落,巖體屬于暫時穩定。
(2)W2-②
有約8塊巖體組成,巖塊排列方式犬牙交錯,支撐方式為平面支撐、線狀支撐和點狀支撐,南端三塊巖體采用Φ25螺紋鋼插入坡體內進行簡易支擋。巖塊底部有細粒土充填,地形坡度約34°。
危巖體暫時處于穩定狀態,隨著鋼筋銹蝕支擋能力降低、雨水沖刷底部支撐面,W2-②仍潛在滑動、傾覆滾動不穩定因素。
(3)W2-③
地形坡度約30?,巖塊向東傾斜,底部呈線狀支撐,南端和西端呈點狀支撐(南端采用Φ25螺紋鋼簡易支撐),南側見4條基本平行裂隙,間距10~40cm,下部裂隙張開度約2~10mm,其他3條裂隙基本閉合,巖體容易從最下部裂隙墜落。
雖然進行了簡易支擋,但底部仍處于懸空狀態,危巖體暫時處于穩定狀態。隨著鋼筋銹蝕支擋能力降低、雨水沖刷底部支撐面,巖體可能以滑動形式墜落,存在不穩定因素。
(4)W2-④
巖體西側面見3條裂隙,北部裂隙呈水平錯動約30cm,中間裂隙開張度約10~50cm,南部裂隙開張度約10cm。地形坡度約25?,巖體呈平面支撐、線狀支撐、點狀支撐,裂隙產狀350?∠80?。
按平面滑動法定量分析評價,Ks=1.015,近于極限穩定狀態,將來的墜落或破壞方式為滑動→傾覆→滾動。
(5)W2-⑤
由8塊相互疊壓的巖塊組成,呈近南北向排列,地形坡度約30°,塊體呈平面支撐、線狀支撐、點狀支撐。支撐面下見粘性土,多被掏空。
按平面滑動法定量分析評價,Ks=1.013,近于極限穩定狀態,將來隨著雨水沖刷、巖體球狀風化,支撐面積減小,墜落或破壞方式以滑動為主,個別塊體為傾覆→滾動。
(6)W2-⑥
巖體下東西兩側有小的巖塊支撐,東側支撐巖塊裂隙發育,裂隙已貫通,裂隙張開度約2.5cm。西側支撐巖塊完整。地形坡度約30?,塊體呈平面支撐、線狀支撐、點狀支撐,底部大部分懸空,東側支撐面有滲水。
支撐體系受力比較復雜,根據支撐體的穩定性分析,東側支撐體破碎,存在被壓碎或受偏心荷載導致傾覆的可能性很大。因此,W2-⑥極不穩定,隨時會有向東傾覆、向下滑動的危險。
(7)W2-⑦
由5塊相互疊壓的巖塊組成,排列雜亂無序,呈平面支撐、線狀支撐、點狀支撐,支撐面下細粒土多被掏空,巖塊大部分向東傾斜,地形坡度約35°。
塊體排列雜亂無序,相互疊壓,支撐體系受力復雜。根據支撐狀態、地形坡度和雨水沖刷能力分析,隨著沖刷,支撐面積逐漸減小,塊體發生傾覆、滾動。
(8)W2-⑧
為近于直立的石壁,發育棋盤格狀裂隙,主裂隙走向近南北向,其產狀5?∠80?,裂隙多張開,張開度10~20mm,延伸5~8m。次級裂隙走向近東西向,產狀較緩,延伸0.5~1m。
巖體裂隙發育,裂隙面且張開度較大,在球狀風化作用下,塊體支撐面積逐漸減小,將發生傾覆、滾動。
(9)W2-⑨
巖體北部巖體呈平面支撐,南部巖體懸空,巖體較完整。北部地形坡度約10?,南部地形坡度約30°。
該巖體為球狀風化體,在風化作用下,支撐面積逐漸減小、巖體強度逐漸降低,將發生整體傾覆、滾動,或在彎矩作用下發生折斷、墜落。
2.3 W3危巖段特征及穩定性分析
W3危巖段為危巖群,共劃分為5個危巖和崩塌體。
(1)W3-①
多個危巖體相互疊壓,沿地形坡向分布,呈面狀支撐、線狀支撐、點狀支撐,支撐面下見有松軟的細粒土充填,個別塊體下端懸空。形坡度30°~40?。
根據支撐狀態、地形坡度和雨水沖刷能力分析,隨著沖刷,支撐面積逐漸減小,塊體發生傾覆、滾動。
(2)W3-②
由多個危巖塊體組成,相互疊壓,沿地形坡向分布,地形坡度約30°~40?,支撐方式為平面支撐、線狀支撐和點狀支撐,支撐面下見有松細粒土充填。
危巖體支撐體系受力復雜。根據支撐狀態、地形坡度和雨水沖刷能力分析,隨著沖刷,支撐面積逐漸減小,塊體發生傾覆、滾動。
(3)W3-③
近于直立的巖壁,體積較大。北部巖壁向西傾斜,裂隙發育、多張開,張開度約5~50mm,見有明顯水平錯動。南部巖壁發育球狀風化裂隙,裂隙呈弧狀,產狀較平緩,張開度約5~10mm,見有明顯水平錯動,巖壁向南傾斜。
根據巖壁特征分析,北部巖壁隨著風化程度加劇,局部以傾覆或折斷墜落的可能性極大。南部巖壁會沿著球狀風化裂隙向下滑動,以傾覆方式墜落、滾動。
(4)W3-④
為近于直立巖壁,結構面為球狀風化裂隙和構造裂隙,球狀風化裂隙產狀平緩,構造裂隙產狀較陡,傾角約60?,張開度5~20mm,巖體沿球狀風化裂隙向東向南均有明顯錯動。
頂部巖體將來有沿著滑動面向東南滑動的趨勢,直至發生墜落。東部巖體體暫時相對穩定,但由于位于陡峭巖壁頂部邊沿,一旦產生小量位移就會發生墜落。
2.4 W4危巖體
巖體下端鑲嵌于V字形巖塊內,塊體絕大部分懸空,約呈50?角向南傾斜。塊體發育兩條裂隙,約呈90?相交,均有不同程度張開,張開度約5~100mm,裂隙將塊體切割成4個小塊體。
與巖體垂直的裂隙北端已張開,張開度約100mm,該巖體破碎,暫時處于穩定狀態,將來有發生折斷墜落的危險。
3 危巖體治理對策
危巖體的綜合治理措施一般有清除、支撐支擋、護坡護墻、錨固、攔截、遮蓋、封填、灌漿、排水、主被動防護網等,在治理設計上一般為幾種方式的組合。
3.1 W1危巖段
W1離居民房舍較近、塊體較大、破壞后果嚴重,建議建議采取人工清除方案。
3.2 W2危巖段
建議主要采取清除方案,清除前需根據各危巖體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治理防護措施,如封填、錨固等等措施。在危巖體懸空位置利用毛石混凝土做好支撐,在大塊危巖后部鉆孔至完整基巖內,插入錨桿,固定巖石,防止在治理過程中滑落,之后方可進行破碎清除。
3.3 W3危巖段
建議主要采取人工破碎清除。該危巖段整體危險程度高,清除難度大,清除前需采取多種安全防護措施。W3-①、W3-②巖體較小,可以按人工破碎清除方法進行清除,但是需要根據堆疊情況,自上而下清除,防止在清除過程中發生其他巖體滾落。W3-③巖體體積較大,工作面狹窄,建議采取防護措施,或搭設平臺,創造安全作業面后再進行清除。W3-④巖體臨近山崖,并且已發整體滑動,危險性大,清除前需將其錨固后,再進行清除。東側翹起的巖塊,建議利用多跟鋼絞線將其固定后,搭建施工平臺,從側面開始清除。同時,建議在山崖下方設置柔性防護網,降低可能崩塌滾落的危石對下方民房的危害。
3.4 W4危巖體
W4危巖體出露位置較高較陡,下方無寬廣、安全的工作面,治理難度大。建議采用多根鋼絞線套牢固定。
綜上,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各危巖體特征進行了總結,對各自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和方案,以達到基本消除崩塌隱患對村民的安全威脅,保障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大大消除群眾的恐懼感增加安全感,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會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曾廉.崩塌與防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
[2]劉永平,佴磊,李廣杰.某高陡邊坡崩塌落石運動特征分析及其防治[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5,(1):30-33.
[3]陳洪凱,唐紅梅,胡明,等.危巖錨固計算方法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8):1321-1327.
[4]章照宏.斜坡落石災害及其SNS柔性防護[J].公路與汽運,2005,(6):74-76.
[5]陳喜呂,陳莉.擴離-落石災害防治淺論[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9):1430-1432.
(作者單位:1.山東省煙臺市地質環境監測站;2.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