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默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及國際化交流,在某些方面,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中國書法,尤其顯得薄弱和緩慢。進行中國文化、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戰略研究,有助于中國文化、中國書法文化早日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也有助于國內外書法藝術家和人民大眾,從更深的層面了解中國書法文化的本質內涵和藝術特性,感受中國書法文化獨有的藝術魅力,提升中國書法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品牌價值與藝術價值,形成具有中國書法文化特色的國際話語地位,這樣才能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步,與經濟大國的地位相稱。
一、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慨念
要弄清楚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慨念,首先要弄清中國文化與書法文化的區別,明確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意義,才能更好的發展中國書法文化。
(一)中國文化與書法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它涵蓋了中國歷史、文學、哲學、舞蹈、音樂、繪畫、書法、戲劇、建筑、武術、儒、釋、道文化等。并且對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不斷發展演進的結果。熊秉明先生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中這樣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他之所以這樣講,就是因為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書法文化發展到今天,不僅包括毛筆書寫的漢字藝術,也包括用鋼筆、圓珠筆、水性筆等各種書寫工具書寫的漢字藝術,還包括用金屬刀具創作漢字及漢字組合的刻字藝術、篆刻藝術。這些都從不同形式上表現出中國書法文化的藝術性。
(二)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意義
隨著現代化的高速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也在大大加快,我國綜合實力已大大增強,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加入WTO后,經濟上融入世界是不爭的事實,正在以嶄新的姿態融入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從文化藝術的繁榮角度看,中國的書法文化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文化藝術。書法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分支,它與中國文化、民族精神融為一體,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是國粹,他蘊含了儒的凝重、法的森嚴、道的超然,在筆飛墨舞的律動中刻畫出中華民族最真實的精神軌跡,成為最具東方特色的文化藝術,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說:“中國書法是‘藝中之藝,高于其它任何藝術形式”。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說:“如果我生在中國,我肯定是位書法家而不是畫家”。今天,我們將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發展中,對繁榮世界藝術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現狀分析
對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策略研究,必須對當前書法文化現狀進行認真思考、分析后,制定融入全球化的策略,利用取長補短,避重就輕,有的放矢的方法,逐步將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發展中。
(一)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基礎條件
1. 漢語學習已成為當代國際交流的強勢。據國家對外漢語辦公室統計,自2004年11月到2012年底,共有383所孔子學院和500個中小學孔子學堂,都開設了書法課。其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孔子學院,每年舉辦漢字書法活動,對本國民眾學習書法起到了推動作用。國外2500多所大學,也開設了漢語課程。除中國人之外,世界范圍內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0萬。有近30個國家成立了中國書法組織,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馬來西亞等,這些書法組織的成立,對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礎與傳播平臺,
2. 藝術院校的師生是傳播中國書法文化的豐厚資源。近三十年來,一些帶著對中國書法的情結相繼出國的留學生,他們有的學成之后回到祖國,有的則留在國外從事書法教學與理論研究工作。如:屠時新、吳玉如、任曉明、葉坦、臧穎 、尚菲等,都在不同的國家教授中國書法,用以書傳文的方法,培養了眾多學習中國書法文化的學生。還有一些中青年書法家以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藝壇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并引發了國際藝術界對中國書法文化的關注。
3.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從2013年春開始,書法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普通高中開設書法選修課,書法教育全面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全國大中專院校也設立了書法藝術學科,遍布全國各地的書法培訓班10000多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1000多名,各地、市、縣級書法家協會共計1000多個,全國省、市、縣各級書法會員和書法愛好者多達幾百萬人,還有港、澳、臺及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書法家協會與愛好者,都是中國書法文化的傳播者。
4. 中國政府對外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拓寬了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渠道。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友好國家舉辦中國文化年、文化節,如“中法文化年”、中美“中國文化節”、中俄“中國文化節”以及“中日文化體育年”、“中韓交流年”、“中國——西班牙文化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2011年西安國際園藝博覽會……這一系重大交流活動,都從不同角度向世界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了東西方文化與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增進了友誼,加深了了解,給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拓寬了走出去的渠道。
5. 各級書法組織成為對外傳播的有生力量。隨著中國書法文化的不斷繁榮和中國書法申遺成功,書法文化在國際間交流越來越多,特別是張海先生提出中國書法家環球行活動,使書法藝術在國際間得到傳播與弘揚;中國文化部每年組織書畫家出國訪問,建立了友誼之橋;全國各級書法家協會和部分書法家,有通過團體組織走出國門的;也有自行組織走出國門的;也有通過朋友出國舉辦書法展覽的。這些團體和個人的出國交流方式,都成為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窗口。
6. 中國書法的可容性與可變性,有利于融入全球化。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種抽象的線條藝術,具有極大的可變性、可容性與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易于他們接受與欣賞。就象中國戲曲、武術、雜技一樣,雖然表現形式不同,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是一至的。歌唱家宋祖英、譚晶等,以中西音樂相融合的演唱方法,走進了世界最高藝術殿堂。近年來,著名書法家李斌權先生、曾來德先生、龐中華先生,他們以視聽結合的書法表演形式,讓不識漢字的外國人對學習書法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們說:“中國書法的美學意蘊,是獨具魅力的。”這種創新性和多樣性、可容性與可變性,帶有世界性藝術語言的“包裝”形式,是融入全球化的方法之一。
(二)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存在的問題
盡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給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機遇,但中國書法文化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書法文化的邊緣化制約了書法的大發展。盡管近三十年的書法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景象,但透過這種繁榮背后,我們看到的仍然是邊緣化的現象,書法在中國諸多藝術門類中,仍處于自娛自樂的氛圍中。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遠離的不僅僅是文人的生活,而是整個國人的視野。據某個網站做了一個上萬人參與的網民調查。當問及大家都是從什么渠道學習中國書法的,有將近70%的網友回答是:自學,這個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礎教育的缺陷,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中國書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2. 網絡全球化、辦公自動化,使中國書法成為精英化藝術。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和無紙化辦公的不斷推廣,豐富多元的網絡文化,使書法在實用方面的作用逐漸降低,一項調查顯示,在不想改善字跡的學生中,超過七成的人認為可以用電腦打字替代手寫,23.3%的學生甚至認為,電腦越來越普及,手寫很麻煩,易出錯,寫字根本沒必。可見,現代文化環境,使學生對學習書法的冷淡程度。個別書法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書法文化中的豐富元素,甚至片面的曲解“書法文化”中的藝術內涵,造成學生對學習書法的厭倦。在過去,作為商業文化象征的牌匾書法,被現代化電腦刻字、彩色噴繪所替代,大小商店,基本看不到書法家題寫的牌匾大字,就連全國性書法大展的展標,也都是經過電腦制做處理后的效果,書法家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小,學書法的也越來越少,導致了書法蛻變為精英文化。正如文學界只有寫詩的人才讀詩一樣,這種精英式藝術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及與推廣。
3. 盲目排外的傾向是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障礙。在世界走向全球一體化時代,堅守“文化藝術本土主義”,拒絕書法藝術與世界藝術的相互借鑒融合,只能成為孤芳自賞的地域性藝術,不可能成為世界性藝術。為什么中國的戲曲能走出國門讓外國觀眾接受?為什么李斌權的音樂書法能走進維也納藝術殿堂?為什么上海的百老匯音樂劇上百年經久不衰?到今天依然風光無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始終緊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以新求變”、“以變求生”。書法也一樣,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就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此外,與世界友好國家開展文化年、文化節、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動雖是我國對外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形式。但卻具有暫時性和偶發性,帶來的是短期效果。然而對國際受眾而言,一次性展示活動給他們帶來的只是一種新鮮感,很難由此引起他們對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只有與友好國家建立長久的交流合作機制,才能實現長期的文化傳播戰略。
三、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策略思考
從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看,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具有廣闊的前景,但是,在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書法這一獨特的漢字藝術,怎樣才能平等、自信、包容、理性地面對他國文化藝術,凸顯出自己的藝術個性,以何種藝術姿態與角色走向世界?筆者認為:借鑒戲曲、武術、雜技、歌曲等姊妹藝術走向世界的經驗,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策略的融入全球化。
(一)制定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可行性計劃
古人云:“事預則立,不立則廢”。中國書法文化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也一樣,需要科學制定融入全球化計劃,定目標、分步驟實施融入的進程,力求做到:
第一、把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中,要做到有部署、有計劃、有安排,要明確目標與目的。
第二、中國書法家協會要制定中國書法環球行長效機制;并充分發揮各級書協組織的積極性,與國外藝術團體,建立書法交流友好協會與城市。
第三、給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創造走國門的機會,定期開展國際間各種形式的書法交流展覽、學術研究活動,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前沿,增進世界各國和地區書法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第四、定期派出專業書法教師到國外孔子學院巡回執教。這樣,就可以避免師資的匱乏,又可使各孔子學院所安排的不同時期的書法課得以順利開展。
第五、高校培養雙語書法專業人才,選派到孔子學院任教,這樣不僅有助于書法專業學生到國外就業,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他們傳播中國書法文化。
(二)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可行性策略
1. 解決對傳統文化斷層問題。提高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強國學教育,尤其是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書法文化的興趣,以修復傳統文化斷層 現 象 。充分發揮孔子學院在中國書法文化通向全球化的橋梁作用。① 針對雙語教師比較缺乏的狀況,加大雙語教師的培訓力度,注重對本土教師的培訓工作,鼓勵和吸引海外人士參與,充分發揮本土教師的作用。② 孔子學院書法教學成果與優質的書法教材分不開。集中精力編寫一批優質教材,尤其是急需開發雙語言、雙文字相互對照的書法教材。③ 根據孔子學院所在國民眾學習中國書法的思維邏輯、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實際情況,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對初學者,最好用篆書、楷書、隸書進行書法教學,多用當地國家的名言警句書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④ 以孔子學院為窗口,舉辦豐富多彩的書法文化活動,擴大中國書法文化在國際間的認知度。⑤要進一步加強與所在國高等院校、主流媒體、知名企業的合作,擴大中國書法文化在當地國家的影響力。
2. 通過漢語國際化教育傳播中國書法文化。發揮書法文化以書傳文的教育功能,季羨林先生指出:中國孔子學院的建立,不要只學語言,把中國書法也加在里面,書法是中國獨有的,書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學院是傳播中國書法文化的重要窗口,每位孔子學院的教師,都要立足崗位用外語詮釋中國書法文化,要能在黑板上演示各種書體,展現自己的才華,展現書法藝術之美,要從自己的一言一行上傳授中國傳統文化,逐步改變書法文化在國際學術界長期失語和缺席的尷尬局面。
拓展國際間書法教育的廣度。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傳輸快捷及知識含量、信息含量高等特點,開辦網上書法學校,使大家求知有學處、探討有去處,形成面對面學習研究,背靠背創作作品,提高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層次。通過組織多形式、多渠道的書法活動推廣書法教育,為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提供學習研究的創作平臺。同時,我們要在跨文化對話的大格局中推進中國書法文化的傳播工作。
3. 利用現代媒介向世界傳播中國書法文化。當代社會,書法藝術已經不再是中國人自己的藝術,它正在轉換成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書法文化在電視媒介的助推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已成為書法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傳播方式上,首先,要用對方易于接受的傳播方式和語言,進行國際化的傳播。比如:美國的卡通片《花木蘭》用中國的人物和故事元素加上美國的價值觀念傳播全球,應該引起我們對外傳播中國書法文化的思考。其次,借船出海,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合作,選取傳統經典的書法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打造有影響力的書法專題片,進行國際化播出,讓世界了解中國書法文化。
4. 與世界友好國家建立文化交流長效機制,有利于中國書法的對外傳播。在與世界友好國家舉辦文化年、文化節等重大活動時,要根據該國的文化特點、民眾的審美情趣等來確定文化節的主題,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當地民眾的文化內容進行創作,建立長久性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活動,消除櫥窗式展示行為、暫時性和偶發性的短期交流活動。這樣就會使中國書法文化在友好國家得到持續性的傳播。
5. 找準審美共性是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的路徑。中國書法文化在融入全球化的創作中,要找準民族藝術與全球化審美的對接點。一位留美的朋友回國后與我談到,外國人認識中國書法文化,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用抽象的藝術眼光來看中國書法文化,并不是通過認讀書法作品中的漢字內容來欣賞的。因此,我們在進行探索性創作時,需要一種膽量,這種創作膽量,并不是把書法中精華的東西毀掉,而是通過借鑒西方文化的藝術元素,融入到中國書法文化的創作中,進行創造性的整合,使書法作品中,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藝術形式,讓更多的外國人喜歡中國的書法文化,更好的進行傳播。
6.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加快中國書法融入全球化的步伐。由于我國書法文化在融入全球化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在謀劃中國書法文化融入全球化策略時,需要政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投入一定的資金,完善書法文化傳播機制。組建一支由國內著名書法家組成的創作隊伍和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文化經紀機構,推進中國書法文化的國際化發展,在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早已走在我們前面,如:日本、韓國在對外傳播文化的初期,政策扶持起到了助推作用。因此,我們要借鑒本土與國外的成功經驗,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民間交流為主體,市場機制為杠桿,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級作用,使政府交流與民間交流相結合,文化外交與文化貿易相結合,是中國書法融入全球化的有效路徑。
結語
中國書法文化在影響他國民眾方面的作用是逐漸的、潛移默化的,然而卻是極具力量的。對外傳播中國書法文化、塑造國家形象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要制定長遠目標,切不可急于求成。在樹立文化中國、和平中國的國家形象方面,中國書法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