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底發布的全國第二次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全國60%以上中小學生家庭有送孩子出國留學(課程)的意向。
家長有哪些
常見的誤區呢?
1不關注課程設置、校園活動等,不關心學校特色是否與孩子的發展方向相吻合。唯名校論,過于關注學校的排名,而對國外課程存在比較嚴重的誤會,很多家長覺得國外課程簡單,孩子應該能輕松應對。
2不甘于讓孩子上國內的普通大學、做普通人,盲目崇拜西方教育,堅信留學將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很多家長一廂情愿,甚至一手包辦孩子留學的所有事宜,而孩子并沒有想好為什么留學和留學后要做什么。
3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建立的抗挫能力、交流能力、應對壓力能力、自理能力等并不了解,未給孩子做全面的心理素質評估。
P住在寄宿家庭里,沒有人像父母那樣與他談心更聽不到父母的嘮叨,他非常需要有人能夠和自己建立關系。就讀的學校里中國孩子很多,他很快就結識了幾個同學。他們每天一起上學、放學,但是更多的時候是一起去玩、喝酒。P本來在國內讀書時就缺乏自制力,加上他不會統籌安排學習與生活,也缺乏自我規劃,孤獨和迷茫兩個問題讓他隨波逐流地淪陷在“快樂”中。終于在高二的時候,因為缺課太多和打架被學校警告。
H告訴我,她很不快樂,她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讀書,努力讀書的結果是什么;她交朋友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社會評價,所以她常常按照對方的想法和對方交往,在社交過程中感到非常累。她努力遵守學校的各種規則,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她刻苦學習,從高中開始就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并能獲得好評,因為除了考試,平時的表現和社團活動也是成績的重要部分,所以她并不輕松。更為糟糕的是,她不知道自己應該有什么樣的未來,最近的她焦慮失眠,脾氣變得異常暴躁,情緒起伏很大。
“小別離”不能盲目,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與引導,家長不妨帶孩子多走走,參加國外的夏令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環境后再作選擇。選擇留學對于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大事,這不僅是學費和生活費昂貴的問題,出國留學遠隔重洋,孩子們失去了父母的嚴格管束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一下子有了太多的變化、太多的壓力、太多的自由,中西方文化、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遠離父母、親人的環境,讓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適應環境能力比較差、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自控力弱、方向不明確的孩子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甚至導致延期畢業,或者中途輟學。所以,評估孩子的身體適應性、生活自理性、獨立生活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人格特質等方面是否適合出國留學,正確的選擇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