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翔
眾所周知,吸煙有害健康,煙霧中含有許多致病毒素。據統計,每年近60萬中國人死于肺癌。作為肺癌的一種主要誘因,煙草對這個龐大的數字難辭其咎。除了癌癥以外,吸煙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生殖系統障礙等多種健康問題。對老年人群體來說,吸煙更會損壞認知能力,引起老年癡呆癥等問題。
一方面是鐵證如山的研究結論,一方面卻是吸煙者的我行我素,兩者斷鏈的原因是什么?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就算知道某個行為有害健康,但還是會維持這種行為。這說明,掌握知識并不能完全控制行為,吸煙行為同樣如此。很多老年人即便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害,但還是會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就是因為有這些錯誤的認知在作怪:
1“吸煙是我為數不多的愛好”。一般而言,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比較閑適,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但也可能會產生空虛的心理。因此,有的老人就會覺得,自己為工作忙活了大半輩子,也沒什么個人愛好,如果再減少一個“精神寄托”,那可怎么辦啊?事實上,可以用來做“精神寄托”的事情很多,比如學唱歌、學書法、釣魚、旅游、攝影、讀書……靜動皆可,而且有益于心身健康。
2“我已經吸了一輩子煙了,再多吸幾年也沒事”。很多老年人雖然承認吸煙對健康的危害,但是對戒煙表現出消極的態度,認為自己健康已經受損,于是破罐子破摔。然而,對于老年人來說,生活的質量也許比生命的長度更加重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以游山玩水的身體,是人所向往的有質量的生活。研究證實,吸煙不但會導致疾病,還會延緩疾病的康復,產生的煙霧更會殃及你最親近的人。生命的質量和煙癮的滿足,孰重孰輕,答案十分明顯。
3“吸煙是一種社會風尚,大家都吸”。社交活動對老年人來說很重要,有幾個好朋友一起娛樂雖然是很開心的,但是娛樂的方式應該是健康的。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老年人認為男人就應該吸煙,而且吸煙很正常。的確,有調查顯示,過半的中國男性都是吸煙者,這與大家觀察到的“正常”是一致的。不過,大多數人做的事情并不等于是正確的事情,更不等于是健康的事情。回到100年前,我國的女性很多都被纏足,社會規范也認為“三寸金蓮”才是美的。我們現在反思一下,無疑覺得那是殘忍的陋習。在許多健康意識先進的國家,室內吸煙已被全面禁止。因此,所謂的“社會風尚”,其實是過時的風尚罷了。為了追求這種所謂的“風尚”,犧牲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二手煙”同樣危害重大),一點都不值得。
老年人戒煙的
心理自助方法:
傳統戒煙方法很多,比如尼古丁替代療法、認知行為療法。這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年人戒煙,但在操作層面卻需要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的指導。筆者在這里介紹幾種專業要求不高的心理策略。
1減少負面情緒。老年人一般沒有來自工作上的壓力,負面情緒更多可能源于家庭成員關系。和好朋友、老鄰居偶爾傾訴一下,可以在這種社會支持中減少焦慮和不安。另外,目前許多心理自助類書籍和節目,無疑是一種便捷的情緒管理學習資源,適合閑暇時間較多的老年人自行學習。此外,喜歡運動鍛煉的老年人,也可以通過諸如散步、打太極等舒緩的運動,來放松身心。
2視覺上的誘惑。我們都知道,一幅圖畫勝過千言萬語。這個道理運用到戒煙上也一樣奏效。國外的煙草包裝滿是可怕的圖片,意在警示吸煙者。然而,近來的研究卻發現,積極的視覺信息似乎更能催人戒煙。與其向吸煙者呈現一具腐爛的肺,不如換作一個健康陽光、面帶微笑的形象,告訴他們那是戒煙后的效果。因此,希望戒煙的老年人,可把健康的形象作為一種榜樣,時刻“誘惑”自己。希望自己父母戒煙的子女,或許也應該改變自己的“負面”策略,換一種正向的方式來鼓勵老人。
3心態上的調整。研究發現,身體疾病常常是老年人吸煙的一個原因。具體來說,軀體殘障類的疾病往往更容易觸發老年人吸煙。曾經能行動自如的人,因為疾病等原因變得行動不便,自然會情緒低落。不過,人生的歷程就是不斷地獲得又不斷地喪失,我們總是要適應不同的條件,并在這些條件下想方設法過得開心(對此,沈熹微的《低處盛開》有很多發人深省的記述)。如果老年吸煙者能夠領悟這一點,在認知結構上進行調整,行為也會相應地作出變化。要知道,用吸煙懲罰自己的喪失,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自己在乎的東西。
任何時候戒煙都不晚
戒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長時間使用煙草會讓人成癮,只靠吸煙者自己的毅力徹底戒煙很困難。正因如此,國內越來越多的醫院已經成立了戒煙門診,幫助吸煙者用藥物來控制吸煙。如果上述這些心理自助的方法對你無效,不妨試試醫院的藥物干預或者心理治療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