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軍 張兆龍
摘要: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從而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快速變動。產業融合與產業分工成為當前產業結構的主要表現形式。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相互融合是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市場、資源、技術等因素推動著體育與旅游產業的動態發展。體育與旅游融合的速度不斷加快,范圍不斷擴大,本文從當前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入手,分析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了促進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產業融合;體育;旅游產業;研究
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相互滲透,最終融合為一體,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中,消費者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產業融合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將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進行融合,實現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相互推動,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產業融合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推動體育產業合理化調整,提升體育產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的效益。如何推動體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對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進行討論。
一、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
產業融合是一種新業態,它涉及到對現有的商業模式的改變,甚至會對整個社會的商業秩序產生影響,當然所謂的影響,有好有壞。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沒有確切的概念,我認為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就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共通點的相互交叉,從而逐漸使原有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具有發展為一體的一種產業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跨產業需求的形式。人們的精神生活的載體就以體育和旅游為支撐,并且體育和旅游兩個領域本身就有界定邊線模糊、領域包容性強的特點,加上外界環境的有關因素對體育和旅游的推動力。因此,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與新領域相互融合。
體育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一般會有橫向拓展融合、延伸交叉融合兩種形式。橫向拓展融合主要是指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兩者融合之后,再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在橫向拓展融合過程中,原本毫無聯系的產業概念結合起來,新形成的綜合性產業就會具有更強的發展內涵,更強的產業增值能力。延伸交叉融合則是體育與旅游產業的經濟活動的功能互補和價值延伸來完成的融合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產業邊界,使不同的產業邊界進行新融合,形成了新型的產業體系。
二、體育與旅游產業當前的發展特點
(一)體育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
體育旅游產品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最直接體現。我國的體育旅游產品生產能力不斷上升,創造出形式多樣的品類,豐富且呈多元化,能夠滿足人民大眾體育旅游所需的產品數量非常龐大。并且我們的很多旅游項目逐漸的跟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出了帶中國特色的旅游產品,比如體育度假區、主題公園、露營地等,都會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活動。
(二)體育旅游場景多樣化
我們現在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體化發展模式,任何事物之間都會產生相應的關聯性。重大體育事件總會帶動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所以現在的體育旅游產業都屬于事件型帶動。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的便捷性,旅游網站上經常會有旅游產品提供給市場,包括觀看性、欣賞性和參與性的體育旅游。在整個活動中,有時會有世界級的頂級賽事,有時會有小眾的景點,不盡相同。同時他們還會提供住宿、餐飲、計程車等便捷服務,從而推動著整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體育旅游消費群體廣泛化
在體育旅游的整個經濟文化活動中,企業白領在體育文化產業方面的消費能力最強,他們就是體育旅游產業的主力軍。盡管企業白領消費占比最大,但是他們不能代表體育旅游產業未來的趨勢。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大學生群體,年輕群體對體育旅游或生活方式上面受到個人資產配置影響,消費能力較低,但是我們要激發著一類潛在消費者,也許他們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者。
三、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
(一)體育健身休閑業+旅游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體育旅游的需求增大,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欲望加強,催發了我國旅游業從原來的傳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的轉換。我國的體育旅游產業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差距就主要表現在旅游業的發展模式,西方國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休閑度假旅游體系,而我國仍然處于轉換期,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國外的體育旅游發展經驗。從發達國家的休閑度假類產品結構上看,運動類的休閑與度假產品占主導地位的。
國外比較推崇濱海運動、冰雪運動和山地戶外運動這三種休閑度假游產品。運動休閑型旅游度假區的發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往往局限在中高端的產品定位,主要還是通過相關體育課程指導、體育副產品銷售等體育產業要素與旅游產業中的酒店、飲食、娛樂等旅游產業要素進行簡單的融合,進行產業價值生產鏈的重構所形成新的價值創造。
(二)體育競賽表演業+旅游業
體育競賽表演業+旅游業的發展模式一般有觀賽型體育旅游和參賽型體育旅游兩種類型。觀賽型體育旅游模式主要是為專業化的大型體育賽事為主要的載體吸引消費者的方式,吸引大批旅游者去舉辦地旅游觀賽,發揮粉絲效益,帶動當地的體育旅游產業創收。參賽型體育旅游模式一般是在職業化程度不高的賽事項目,推出帶有旅游性質的主題來吸引特定旅游人群,加強體育項目與消費者的交互,讓其在親身體驗過程中,潛意識里增加好感度,間接推動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體育場館服務業+旅游業
體育場館服務業+旅游業的發展模式即是體育場館在滿足本身的需求條件下,進行體育旅游開發的多元化業態,將體育場館的運營維護與體育旅游結合起來,增加體育場館功能。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后,標志性體育場館將會保留,而這些標志性的體育場館也會成為城市的參考物,我們可以嘗試開發為旅游觀光點,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體育旅游產品。
四、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深度問題
我們很多人對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內在聯系和客觀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完全將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當做兩個分離的個體,把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將它們完全割裂起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缺少聯系的思想和發展的理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進行概念的結合,而是對兩大產業的發展戰略、組織架構、人才體系、管理水平等一系列重構和再造,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時代任務,需要我們加強思想意識方面的認識。
(二)制度問題
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強有力的主導,這就需要國家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體育旅游產業一般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活動。雖然國家主導下的體育旅游產業融合有優越性,但是還會導致體育旅游產業產生行業壁壘,阻礙著融合的進一步進行。我國的某些地方的行政區域和經濟區域存在交錯時,行政管理往往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各個分散的行政區域想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各行政區域為維護自己的的利益,可能會設置行業壁壘,導致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過于狹窄,過于固定,不能促進整體的融合進程,不利于我們的經濟發展。
(三)定位問題
市場經濟體制會激發我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也會導致貧富分化的加劇。所以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存在地區差異、職業差異等,所以產生了體育旅游需求差異的狀況。體育旅游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其發展,過大的成本就把體育旅游產業推向了高價格的高端產業。只有較高收入水平的的人才會有能力進行體育旅游產品的消費,減少了一般人群的接受能力,直接減小了體育旅游市場的拓展,影響效益回報。
五、促進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體育旅游產業專項產品的開發能力
加強體育旅游產業專項產品的開發是提高競爭力的關鍵。結合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實際,結合旅游者的需求,進行目標受眾的細分,靈活的變通開發。體育旅游產業轉向產品的開發本身就呈現著復雜的特點,所以開發存在著一定的外延性和模糊性。需要我們在開發過程中努力協調好相關的行業與活動,從而有效的提升體育旅游產業的凝聚力。
(二)制定有效的政策
任何經濟活動的有序開展都離不開管理制度的制約。首先是政府減輕管制的力度,在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政府減少自己所制造的行政壁壘,還要管控好社會上的壁壘,引導相關的行政區域進行友好的融合交流與合作,實現區域間的互利共贏。同時還要制定完善產業融合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不僅要保護好體育旅游產業的融合還要鼓勵融合。
(三)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
我國的企事業單位的休假制度不斷地調整優化,人民大眾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從而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市場有著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旅游者對體育旅游文化的需求,市場就要根據消費者需求創新思路。通過不斷的創意、創新開發出新產品,建立新的營銷思路,通過產品將消費者的核心價值表現出來。抓住休閑時代大眾生活的契機,使創新性體育旅游產品獲得市場認可。
六、結語
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將會為促進社會經濟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們需要有正確的政策支持,對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是我們需要提高思想認知。我相信在體育與旅游產業逐步受到重視的情況下,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會越來越緊密,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也將會有更廣闊的平臺。從而使體育旅游產業融合能夠得到強勁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毅清,楊中民.產業融合視角下安徽省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109-113.
[2]張曉白.產業融合視角下的體育旅游發展研究[J].體育時空,2015(21):109-110.
[3]劉曉明.產業融合視域下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4(5):59.
[4]陳煒,楊蕾.產業融合視域下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5(13):122.
[5]葉晨曦.河南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4):29-30.
[6]夏蘭,王娟,劉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機制、模式與對策[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6(5):86-90.
(作者單位:劉德軍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張兆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