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傲龍 張則揚
摘 要:發展能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電動汽車產業能夠促進交通領域節能減排,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本文分析了電動汽車的優勢,回顧了電動汽車產業化進程,并結合國家對電動汽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定位,提出了一些發展設想,為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建言獻策。
關鍵詞: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設想
1 引言
“霧霾”、“PM2.5”已不是新鮮事物或詞匯,中科院研究表明機動車尾氣排放是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環境狀況日益惡化,人們一方面向往“APEC藍”,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汽車的需求量卻持續增長,北京2017年小客車搖號中簽率1/800,這背后隱藏著對傳統汽車的巨大需求。如何使人們轉變觀念,把對傳統汽車的需求轉移到能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電動汽車上來,是政府、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及車企等部門及機構綜合考慮施策。作為社會一分子的我們中學生,也應該從自身做起,開動腦筋、發揮智慧,為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建言獻策,盡一份綿薄之力。
2 電動汽車的優勢
傳統汽車以液態的汽油或柴油為燃料,以燃油發動機為驅動系統。電動汽車區別于傳統汽車主要不同是電動汽車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動機驅動車輪行駛。即主要區別在于動力和驅動系統。若把燃油汽車看成是一臺機械動力設備,則電動汽車就是典型的機電一體化電氣設備。
電動汽車分為: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三大類。電動汽車的運行核心為電機驅動,所以其在能源與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及傳動系統等性能方面,電氣化程度較傳統汽車有顯著提升。電動汽車的優勢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環保效果好
通常用富氫氣體作為電池電動汽車燃料,而富氫氣體的主要來源途徑是礦物燃料加工和制取。在富氫氣體的制取過程中,排放的C02量要比熱機過程降低40%以上,比起傳統汽車,電池電動汽車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遏制全球變暖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2.2 噪聲低
純電動汽車的車內噪聲遠比傳統汽車降低許多。純電動汽車去掉了發動機,消除了發動機噪聲,減少了活塞與曲軸等運動部件的機械噪聲,進排氣噪聲也不再存在。影響車內噪聲的主要因素僅有:驅動電機、車身振動、傳動系統及空調風扇等。而這幾種因素造成的噪聲相對發動機引起的噪聲,成幾何級的降低。噪音低能使車內安靜,司機和乘客也會心情放松,精神愉悅,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行車安全。
2.3 節能及減少熱排量
制動能量回收系統是電動汽車的重要技術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先將汽車制動或減速時的部分動能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儲存在儲能器中,并產生負荷阻力使汽車制動或減速。再次加速或啟動時,再生系統再將儲能器中存儲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動能。電動汽車制動時驅動電機運行在發電狀態,將汽車部分動能回饋給蓄電池以對其充電,相當于給電池補充能量。有研究表明,在較頻繁制動與啟動的城市路況運行條件下,有效回收制動能量可使電動汽車行駛距離延1 0%-3 0%。
傳統汽車內燃機燃燒排出氣體會導致環境大氣溫度升高,而電動汽車以蓄電池為驅動,在正常行駛中幾乎沒有尾氣排放,直接的廢氣排放比傳統汽車減少90%以上,降低了城市的熱島效應。
2.4 能源利用廣泛
直接從白然界取得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能源范圍廣泛,其中包括非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還有水電這種再生能源,加上太陽能、海洋能、風能、地熱能等利用新技術開發的能源。而二次能源主要是從一次能源轉換而來,電動汽車所用的電能就是一種二次能源。伴隨著電能轉化、傳輸和利用等技術的日趨成熟,豐富的一次能源為電動汽車產業化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電動汽車改變了單純依賴石油的傳統汽車在能源利用上的不足,改善了能源結構,又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交通便捷需求,因此電動汽車開發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 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化進程
在電動汽車發展過程中,我國政府精心策劃,提前布局,加大電動汽車的自主創新,努力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從“九五”到“十一五”,電動汽車先后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及國家863計劃,“十二五”更是將電動汽車列入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在自主創新過程中,以國家政策為導向,以政府規劃為指引,以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系統集成為重點,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確立了以混合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以整車控制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動力蓄電池/燃料電池為“三橫”的研發布局,使自主創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
至今在政府強有力的倡導和支持下,通過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共同努力,電動汽車已基本度過了最艱難的起步階段,主要體現在下面幾方面:
3.1 電動汽車市場增長迅速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之年。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 7萬輛,銷售507萬輛。累計推廣量已經超過100萬量,占全球市場保有量50%以上。
2016年,比亞迪、吉利、北汽等企業新能源汽車用車銷量進入全球銷量前10位,國產新能源客車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銷售。新建配套公共充電樁數量達到10萬個,是2015年的10倍。
2017年1-6月,累計產銷分別為21 2萬輛和1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為19.7%和14.4%。
3.2 建立起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截止目前,國家已出臺包括中央財政購車補貼、基礎設施(動力電池、充電站)補助;地方財政重點對充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購置和電池回購等給予補貼和支持。多項有利于電動汽車發展的政策體系已經形成并逐漸規范。
3.3 電動汽車產業基本形成
電動汽車雖然在多方面水平和標準還不高,甚至存在產業秩序混亂、產業鏈不完整,核心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過高,競爭力不足等問題。但總體上,電動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氛圍已經形成。4電動汽車發展設想
電動汽車發展將由起步階段進入加速階段。為了實現電動汽車發展的加速發展,“十三五”政府明確了電動汽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定位。鮮明提出了市場主導、創新驅動、重點突破、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下提出了一些發展設想,為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建言獻策。
4.1 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的繼續扶持
對于電動汽車在我國的未來發展,在產品起步階段之后,電動汽車產業的推廣應用仍需要補貼,需要政府“扶上馬”之后再“送一程”,逐漸將電動汽車產業推向高速成長期。
4.2 繼續加大對核心技術的攻關
電動汽車產業要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就必須在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新材料、新技術,力爭應用在動力電池方面,解決電動汽車續駛里程問題;電動汽車的技術發展要接地氣,要讓老百姓買得起、使用方便、開得便宜,綜合考慮成本、市場需求、消費者接受程度等因素;
在高端產品上,緊隨“互聯網+”戰略,將互聯網、大數據、無人駕駛等技術應用于電動汽車領域,發展具有科技前瞻性的智能化電動汽車,搶先一步占領未來科技發展高地。
4.3 加強創新驅動,順應經濟全球化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也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整個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經濟全球化也拓展了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順應經濟全球化,向美國、德國、挪威、荷蘭、瑞典等國學習先進經驗,走出去、引進來,消化吸收,國產航母“遼寧艦”的成功及后續國產航母技術提升、加強創新驅動的經驗,應該能復制到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上。
4.4 打造真正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
從2016年全年銷售統計來看,國產純電動車銷量為24 2萬輛,同比增長116%,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為8萬輛,同比增長26%。
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眾泰三家車企在純電動汽車市場占據了超半數的市場份額。此外,比亞迪更是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市場一家獨大,處于壟斷地位。旗下的秦和唐兩款車型全銷量累計為5.3萬輛,占據該細分市場總銷量的66%份額。
政府應在各項扶持政策、優惠補貼、技術等方面重點對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眾泰這樣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使他們更快、更好、更強地健康發展,成為電動汽車產業的核心骨干力量和帶動力量,努力打造出在世界電動汽車格局中占有重要席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品牌。
4.5 開辟共享電動汽車
在共享經濟發展的今天,電動汽車共享符合節約、綠色發展的原則。國家加大充電樁的投入和建設,并給予政策和補貼扶持,各個小區、道路、鎮村將會建成網狀的充電設施,這種距離較近、比較分散的充電設施,為分享電動汽車奠定了堅實的硬件設施基礎。電動汽車開辟分享模式將會帶動電動汽車產業的更快發展。
5 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油價上漲、環境惡化,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有利于推動降低碳排放,節能減排。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已經完成起步階段,如果汽車發展設想能順利實現,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將加速發展,相信在不久將來,會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我國不僅會成為電動汽車大國,更會成為電動汽車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