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勞分配理論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關于消費品分配方式的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我國要堅持按勞分配。同時,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結合出現的全新現實問題,深化對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認識,并始終堅持按勞分配理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按勞分配理論;市場經濟;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定義
在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參加勞動的前提下,在對全部社會總產品進行必要扣除的基礎上,根據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進行個人消費資料的分配,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二)從可分配基礎的角度看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根本條件。分配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又是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必然受制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分配方式必然受制于生產方式的性質。關于未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設想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進行聯合勞動的社會,按勞分配在這種形態的社會中運行。
(三)從可分配份額的角度看
按勞分配可分配的不是全部的社會總產品,不是“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而是經過以下六項扣除過的勞動產品,然后在勞動者之間進行分配:①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②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③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的等的后備基金或者保險基金;④和生產沒有關系的的一般管理費用;⑤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⑥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的基金。
(四)從分配方法的角度看
馬克思指出:“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的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所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薄皠趧?,要當做尺度來用,就必須按照它的勞動或強度來確定,不然他就不成為尺度了。”總之,按勞分配要根據每個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即按照勞動的時間或強度來分配個人消費品。
(五)從遵循的原則的角度看
按勞分配存在的條件與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條件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改變了。馬克思認為:“通行的就是調節商品交換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笨梢姡磩诜峙湟獓栏褡裱瓋r值規律的內在要求。
(六)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進步性
按勞分配是一種嶄新的分配制度,揚棄了幾千年來以剝削為特征的分配關系,否定了不勞而獲,強調了對勞動和勞動者的尊重和保護。
(七)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局限性
包含著收入勞動者個人收入的差別。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但一個人在智力或者體力上勝過另一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的勞動,或勞動更長的時間。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者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它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也就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就內容上說,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
(八)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趨勢
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里,迫使人們奴隸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消失之后,在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流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二、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并在其實現形式上進行創新
黨的領導集體在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分配關系的問題上給予高度重視。一方面堅持按勞分配,反對平均主義,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結合中國實際提出允許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各種分配方式中要保持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占主體地位,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積極性,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調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亟需的部門和行業,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進一步完善公有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培育市場,完善市場機制,通過市場發現價格、評判績效。避免因行政干預而出現分配不公的現象。
(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依據現實國情,堅持按勞分配要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在初次分配中充分體現效率,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體現公平,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注意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均衡點。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經營過程貢獻大小或者財富創造額的多少,按照所占比例進行收益分配。調動各種生產要素主體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
(四)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規范收入分配,完善市場體系;努力解決城鄉人口的低收入和貧困問題;深化改革,堅持發展生產力,提高國家整體的居民收入水平,減少貧困人口;創造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強低收入者的收入能力;通過稅制改革,調節過高收入;堅決打擊非法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機制。
(五)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加快社會保障的步伐;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資金;努力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服務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何紹銘.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與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馬克思主義學刊,2015(01):158-166.
[2]趙明明.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在我國的繼承和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1(02):101-102.
作者簡介
郭智(1992—),男,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國民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財稅理論及政府治理。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