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志成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政策制定尤為關鍵。去工業化作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需要我們認真去分析借鑒他國經驗。本文通過探析美國“去工業化”問題,以期更好地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去工業化 經濟結構調整 經濟政策制定
中圖分類號:F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7(a)-072-02
1 去工業化問題研究背景
“去工業化”指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表現出的制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的現象。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相繼發生三次產業革命。第一次產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由機器大生產代替傳統工廠手工業,這是工業化的起源。第二次產業革命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英國經濟出現長達30年的滯漲姿態,經濟發展緩慢,而美國、德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卻比較迅速,漸漸代替英國成為工業化舞臺的領路人。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三次產業革命由美國率先發起,國際經濟格局發生轉變,世界制造業活動領域開始向更多國家和地區擴散,首當其沖的就是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的崛起。尤其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中國的沿海地區高速發展,相繼步入工業化階段。而美國等“趕超工業化大國”由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開始進入后工業化社會,這就是所謂的去工業化。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增長乏力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出現,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出現去工業化的苗頭,表現為被迫去工業化。相比較而言,美國由于先發優勢,相對得到不少好處,但是不利的影響也比較突出,引爆了美國的“次貸”危機。然而,這一場風暴在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的蔓延,則爆發了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去工業化進程中,對于再工業化的辯論此消彼長,一部分學者認為只要再工業化才可以逆轉經濟下降的趨勢,去工業化已經惡化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而且導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往崎嶇的道路上發展。然而,失去實體工業支撐的去工業化經濟體卻并沒有出現經濟失衡和增長停滯等現象,這也是因為泡沫經濟的支撐。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再工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金融危機之后的發達國家由此走向工業化回歸,步入工業化與金融化并重的發展軌跡,即實現再工業化戰略。
2 美國去工業化發生機制研究
2.1 美國的工業化及經濟狀況
19世紀初,美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穩步發展,隨著英國工業霸權的衰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落幕,美國憑借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在工業制造業等方面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強國,建立其世界工業霸權的地位。
美國工業化進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76年~1860年,美國工業化的萌芽階段;第二階段是1860年,美國工業化起步階段;第三階段是1925年~1955年,美國工業化完成階段。早期,美國是純粹的農業國,生產方式大都以手工作坊為主。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初步統一了國內市場,開始自由貿易和大力開拓全球市場。到了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國內能源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技術進步推動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工業產值占世界的15%。后期,隨著生產過程的復雜化和技術的集約化,美國制造業生產勞動率以每年2.5%~5.6%的幅度增長。盡管美國在世界體系中仍處于霸權地位,但卻被德國和日本等后起大國在工業制造業領域迎頭趕上,并不斷喪失其當時的全球霸權地位,例如在1953年~1961年,美國工業的年增長率為2.3%,而歐洲共同體國家的年增長率則為7.8%。由此可知,美國經濟開始在羈絆中前行。
2.2 美國去工業化探析
20世紀末,美國的核心經濟由實體經濟轉換為虛擬經濟,一般學術界普遍認為,“去工業化”是工業社會步入后工業社會的必然現象,符合社會發展的宏觀規律。首先,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改進,國民收入顯著提高,需求層次必然上升。對服務業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其次,進入后工業社會,社會科學技術也必然大幅度提高。這意味著在制造業在不增加勞動力的情況下,也可以制造出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于是,便出現相當數量的勞動力流向服務業。但過度的“去工業化”,卻使得美國經濟發展出現“疲態”。因為勞動力過度流入第三產業,將帶來國家制造業利潤率的下滑和經濟增長乏力。與此同時,服務業結構由于受到勞動力質量的影響,出現比率較低。因此,美國經濟增速呈現倒“U”型特征,主要表現在勞動力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持續流動。從1960年開始,美國經濟不快指數逐漸提高,進入繁榮發展時期,到了1980年之后才有所遏制緩慢下降,出現停滯的現象。
3 美國再工業化的探索分析
再工業化通俗的理解是工業政策的一種補充,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和對去工業化現象的擔憂,西方學者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首次提出工業化“回歸”戰略,即對經濟進行“再工業化”。其目的旨在通過恢復制造業,重新振興本土產業,避免出現產業結構空洞化,使其制造業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然而,自再工業化問題提出以來,一直存有爭議,由此出現再工業化的策略并沒有被真正落實到社會實處。在這樣的背景下,特別是在2008年爆發的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2010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在之后的5年中,美國的出口額將翻一番,并由此創造200萬個國內就業崗位,以此緩解經濟危機的影響。”實現“制造業回歸美國”。也就是說,通過以出口策略和增加制造業增長為基礎的可持續性增長模式,使美國經濟重新回歸實體經濟,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反思,實施“再工業化”的發展趨勢。
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的經濟實踐表明,再一次提出經濟的再工業化能否逆轉其去工業化趨勢,使制造業重新成為引經濟增長的主體。答案是未知的,這需要時間來進行更深一步的檢驗。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去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家或地區實施再工業化策略大都以失敗告終,本著學術的嚴謹性,筆者認為這并不能絕對的否定在現階段再工業化的合理性。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目前以美國為主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解決去工業化的方式,必須對經濟進行再工業化策略,重建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核心地位。
4 美國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4.1 促進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升級
從金融危機的產生到西方“再工業化”的提及,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衰微的現象,這為我國正確處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警示。制造業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服務業的增長需要制造業的帶動,制造業的規模和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據統計,當前我國制造業銷售利潤率為6.19%,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3%~20%之間,遠高于我國的發展水平。在工業設計方面,我國制造業企業在工業設計方面的投入比例非常少,幾乎不到1%,而發達國家的資金投入可占總產值的5%~15%,美國等國家高至30%。以上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發展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必須充分認識到制造業的核心地位。因此,中國應調整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傳統創造業的調整升級,加強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實現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4.2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策略,是為了重新振興制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但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傳統制造業的回歸,而是對傳統制造產業的改造轉型和優化升級,突出表現為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即通過新興技術的創新來增強其工業的競爭優勢,實現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因此,新型“中國模式”的工業化道路應該遵循“循環經濟”的客觀要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使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4.3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從近二十年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看,其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在發達國家,以交通運輸、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占全部服務供職業的50%以上,而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增長較為緩慢。因此,我國應加快現代郵政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并將創新等要素融入第二產業,由此加快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穩步上升。
4.4 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金融管制
貨幣信貸領域和產業資本是資本獲得利潤的兩種主要方式。因此,當資本不能通過產業資本的方式獲利時,便通過信貸領域獲得利潤,而且通常的情況是,通過投機或過度金融化的方式獲得利潤。實踐證明,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和經濟發生大規模的金融投機和泡沫就是伴隨著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去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換句話說,去工業化和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是同一深層次原因在經濟上的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溫州高利貸危機實際上就是投機危機的一種形式,只不過它只是一種局部性投機危機,但隨著產業資本獲利空間的逐漸萎縮,中國的確存在著發生這種全面投機危機的風險。因此,必須加強貨幣金融領域的規則,防止產業資本流入貨幣金融領域。
5 結語
去工業化是一種經濟現象,我們必須客觀認識它的存在。如果僅僅從宏觀經濟視角下的狹義角度看,單純的把去工業化看做制造業產出和就業份額的下降,那么,根據配第定理的表述,去工業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轉型和變革現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如果這一階段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則可以成功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過渡不順利,則陷入經濟增長的停滯期而徘徊不前,如馬來西亞和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亞洲的日本與韓國似乎普遍已完成這一過渡,雖然目前有不同程度的問題有待解決。
從價值判斷的角度看,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去工業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去工業化略偏積極,通過對美國去工業化的探析,對我國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從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角度看,美國是市場主導型去工業化,偏重于結構性去工業化,更多體現為就業和產出的去工業化。對當前中國而言,去工業化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僅開始對工業化的深入推進階段,并未出現總量上的去工業化,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顯現,部分省份已經出現了去工業化的苗頭,這需要我們保持警惕。中國需要分析和總結美國去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通過結構性和區域性去工業化穩步發展,以科技和創新為落腳點,完善金融體系和實施行之有效的資源配置策略,走新型“中國模式”的工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王展祥,王秋石,李國民.發達國家去工業化與再工業化問題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10).
[2] 王秋石,王一新,杜騏臻.中國去工業化現狀分析[J].當代財經,2011(12).
[3] 陳寶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政策影響及中國的對策建議[J].經濟觀察,2010(02).
[4] 楊玲,杜運蘇.生產性服務業提升“中國制造”效率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2(10).
[5] 鹽田長英,齊彤.現代美國經濟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6] 尹艷林.經濟全球化新趨勢與中國新對策[J].國際貿易,2014(01).
[7] 孔婷,孫林巖,馮泰文.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效率調節效應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