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龍
教育是民族發展之源泉,回族亦然。回族教育基本上可分為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兩種,前者為穆斯林學習宗教知識而設,后者為回族受中國傳統教育而暢其門。宗教教育一般指在清真寺進行的伊斯蘭教經典教學和信仰知識的傳播活動。穆斯林一般在6、7歲時便要進清真寺學習阿拉伯語基礎知識,如字母的拼讀和書寫,同時學習作為穆斯林所具備的信仰知識,如怎樣禮拜。普通教育則與漢族學生一樣,學習語文、數學、繪畫、音樂等科目。
一、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主要包括穆斯林在兒童期于清真寺所接受的啟蒙教學,清真寺阿訇對滿拉的教學。阿訇一般是清真寺的教長,掌管寺坊的教務工作,滿拉是清真寺里的學生,專門學習伊斯蘭教經典。在平涼地區,回族宗教教育主要受陜西學派影響,體現出“精而專”的教學特色。據筆者實地訪談調查,近70%的阿訇在45歲以上,25%的阿訇在35歲至45歲之間,35歲以下的阿訇占5%。阿訇一般都是“爾林”(知識修養)很高的宗教職業者,一般需要住學十年以上才能“穿衣掛幛”(畢業成為阿訇)。平涼的阿訇一般在清真寺住學15年以上,首坊北大寺的馬阿訇就曾在云南、平涼多地住學(在清真寺學習)23年,然后在平涼穿衣掛幛,至今寺里滿拉眾多,甚至有多名已經開過學的阿訇前來學習研修。滿拉的學習目標是當開學阿訇(清真寺教長),滿拉年齡一般在17歲至60歲。國家規定宗教不能影響教育,達到初中畢業年齡之后在可以當滿拉,若初中畢業未考上高中,則可入寺學習經堂知識,以后從事宗教職業。目前在平涼有近700名取得阿訇證的宗教職業者,卻因為只有300多個學位(開學阿訇職位),所以近400名阿訇只能做出兩種選擇:繼續當滿拉學習,等待開學的機會;或者回家種地,或者外出打工。由于滿拉的就業前景并不樂觀,所以,近年來平涼的年輕滿拉越來越少,當地穆斯林為之表示擔憂。
宗教課程,一般包括語言類、《古蘭經》經注類、圣訓、教法、教義、蘇非主義等。在平涼,阿訇重點講解《古蘭經》經注,尤其是《嘎蕞》(經注學之較大者,阿拉伯文編寫),其次是《偉戛業》(伊斯蘭教教法學經典,阿拉伯文編寫)。阿訇一般首先給入學滿拉講解阿拉伯語字母,《算勒夫》(阿拉伯語詞法)、《滿倆》(阿拉伯語語法)及《白亞尼》(阿拉伯語修辭學)等語言知識,等滿拉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然后再教《古蘭經》,講解《者倆來尼》(淺近的《古蘭經》經注),同時學習圣訓,主要講解《米什卡特》,其他像《塔志圣訓》、《圣訓珠璣》等為參考書目。在平涼北大寺,馬阿訇還給滿拉開設了波斯語,主要是為了學習《侯賽尼》(經注學,文字簡明,偏理學,波斯文編寫)。
隨著經濟發展、時代變化,很多穆斯林開始通過網絡學習經堂知識,不少阿訇開始通過微信等平臺對信眾講解宗教經典,滿拉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拓展視野,尤其是對阿拉伯語語言的學習有助于以后擇業。因為目前清真寺滿拉人數眾多,經學水平深厚者不少,然而阿訇學位緊俏,所以年輕的滿拉開始學習現代阿拉伯語,希望成為一名翻譯或外貿人員。此外,清真寺的教學設備也開始改善,比如采用多媒體教學,邀請伊斯蘭學者、大學教授來清真寺做講座,有效的促進阿訇不斷延伸對宗教經典的研究,同時提高培養滿拉即下一代阿訇的教學水平,使經堂教育與社會現代化發展接軌。
二、普通教育
回族穆斯林普遍擁有“愛國愛教”的思想意識,不僅是一名教民,更是一名中國公民。在平涼,回族穆斯林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并鼓勵子女入學,接受普通教育。筆者來到離崆峒區市區最遠的西陽回族鄉,這里是純回族鄉,經濟條件較差,據說年輕人都進城打工、做生意,留下了兒童、老人在家。通過訪談得知,一般家庭都有三個以上孩子,自改革開放以來,不上學的孩子逐漸減少,至今基本達到100%的學齡兒童入學,80%以上初中畢業。之前有重男輕女的現象,有中學生退學打工的現象,而今已基本改變。據西陽鄉九年制學校楊校長說:“這里的孩子學習用心,理想遠大,雖然家里條件一般,但是國家政策好,上學就有牛奶喝,有早餐吃,不用交學費和書本費。”這所學校有500多名學生,男女生比例相近,其中100多名中學生,一般會有30多名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訪談期間,筆者見到了長期在學校辦公的學區領導和工作人員,他們的職責是對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工作進行監督并及時提出建議。
筆者訪問了幾名初三學生,她們說要考蘭州大學。談起學習,他們尤其對英語感興趣,數學其次,語文較難,但老師非常有耐心,經常鼓勵學生。有些學生不交作業,究其原因,因為父母在外地,老人們管不住孩子。在采訪六年級學生時,他們說喜歡上學,有的家離學校遠,家長就騎車送,作業量一般,都能按時完成。粗略統計,他們的數學英語成績最好,語文其次,因為很多孩子不背課文,興趣欠佳,筆者認為主要是沒有家長的文化程度有限,無法有效督促。“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孩子的教育需要廣大國民去關注,不僅教師和政府的職責,也是每一位父母的職責。
筆者也對學校26名教師做了訪談,30歲左右的老師居多,有1名從市區調來支教的語文老師,1名實習大學生,大部分教師是甘肅省“一萬名”和“三支一扶”考試通過的年輕教師,回族教師占60%。因為條件艱苦,據楊校長說,每年都有教師流失,雖是個別,但確實對學校的教學成績造成了影響。
三、兩種教育的相互關系
平涼是甘肅東部典型的回漢雜居地區,民族政策開明,回漢關系融洽。當前國家固然重視國民教育,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學,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伊斯蘭文化在平涼也頗具特色,回族學生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雙重熏陶。在回族聚居地區,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回族穆斯林也熱愛學習科學文化,很多阿訇的子女都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其中有數名蘭州大學的研究生,還有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上學。在宗教教育中,很多阿訇和滿拉因為漢文水平欠缺,對伊斯蘭經典的翻譯和理解不準確,從而抑制了宗教教育發展,如今滿拉漢語水平提高,也有助于傳播《古蘭經》經注和伊斯蘭教教義等宗教知識。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