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昊
摘 要:霧霾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不少人為了健康,戴口罩出行。本文從理論和實驗數據分析來看,口罩對于防霧霾的效果。
關鍵詞:霧霾;口罩
1 前言
空氣污染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之一。這個代價所有人都得承擔。人們為了自身健康,戴口罩出門,以此來達到防霧霾的效果。但是也有人質疑此種做法,稱口罩纖維的篩孔遠大于PM2.5的顆粒,對于防霧霾根本沒有效果。本文主要從理論依據和實驗結果來分析,口罩對于凈化空氣的作用。
2 口罩防霧霾的科學依據
2.1 “霧霾”的物理性質
粒子的分類:粉塵——固體物質的細小微粒。煙——由燃燒和凝結生成的細小微粒。煙霧——是煙的一個類型,由升華,凝結,氧化而形成。霧——由水蒸氣及其他氣體凝結而成的懸浮液滴。
粒子的形狀:近似立方體——粒子的3個方向的尺寸有大致相同的大小;板狀——在兩個方向上有比第3個方向上更大的尺寸;針狀——在一個方向上有比其他方向更大的長度。
粒徑分布:通過直方圖、頻率和累計百分數、密度函數來估算粒徑分布,有時也利用單一粒徑來描述氣溶膠的粒子分布,如形態直徑、中位直徑和平均直徑。
粒徑分布函數:正態分布——符合正態分布的氣溶膠是極少見的,但它是各種分布的基礎;對數正態分布——是廣泛使用的分布,可用來描述大氣中氣溶膠及生產過程中的粉塵;具有塵粒上限的對數正態分布——描述最大粒徑適用,如噴霧的粒徑分布;韋布爾分布——適用生產過程中的粉塵,具有一極限最小粒徑的氣溶膠分布;洛森-萊姆萊爾分布——用來描述比較粗的粉塵和霧是韋布爾分布的特殊情況;洛萊爾分布——描述粉狀工業材料;貫山-棚澤分布——霧化產生的氣溶膠。
氣溶膠粒子粒徑范圍的分類:自由分子區、過渡區、滑動區、連續區。
2.2 纖維過濾理論
過濾就是借助于多孔介質從分散介質中分離分散粒子的過程。對于氣溶膠粒子的纖維過濾,參與過濾的因素為分散介質、分散粒子和纖維材料。
分散粒子以以下因素決定其特征:粒子的大小,粒子的粒徑分布,粒子形狀、密度,電荷、粒子的化學組成和濃度。
分散介質的因素:氣流速度,氣體密度,絕對溫度、壓力、粘性和濕度。 纖維材料的因素:幾何尺寸——過濾面積和厚度、纖維的直徑、組成過濾器的纖維結構、過濾器的孔隙率和荷電情況。
過濾過程的基本參數是收集效率、過濾阻力和容塵特性(更換與再生的時間)。分為穩定過濾和非穩定過濾兩個狀態。初期屬于穩定過濾,隨著容塵量的增加,逐漸進入非穩定過濾狀態。
纖維過濾器分為充填過濾器和單層過濾器,后者又稱為袋式過濾器,纖維過濾器的捕塵機理是截留——粒子到纖維的距離小于粒子的半徑時,被捕獲。
慣性沉降——纖維大多垂直放置在氣流方向上,在纖維附近氣流流線發生彎曲,由于粒子的慣性,粒子將不隨流線的彎曲而射向纖維并沉降到纖維表面。隨著粒子直徑的增大和氣流流速的增加,慣性沉降作用也隨之增大。
擴散沉降——由于布朗運動,粒子的運動軌跡不予氣體流線一致,粒子從氣流中可以擴散到纖維上并沉降到纖維的表面,直徑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擴散沉降越顯著增加。
重力沉降——由于重力作用,粒子有一定的沉降速度,將從而是粒子的軌跡偏離流線軌跡接觸到纖維表面而沉降。
靜電沉降——過濾器中的纖維和流經過濾器的粒子都有可能帶電,由于庫侖力的作用,也同樣可以發生粒子在纖維上的沉降。
總之,粒子在纖維上的沉降室幾個捕獲機理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有一兩個占優勢,而總的沉降效率是單一沉降機理沉降效率的函數。
2.3 真正有效過濾因素
當顆粒非常微小的時候,物理的阻隔(類似與篩孔)將對顆粒物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真正起作用的是及其微小的顆粒物在布朗擴散(顆粒物的無規則運動),攔截(來不及隨著氣流改變方向,正好撞上),碰撞(這里特別注意湍流的影響,比如說圓柱擾流的影響)、重力沉降等等過程中,撞上了過濾層的物質,被吸附了。
為什么能夠被吸附?各種微觀的力起作用,主要是范德華力,這個力對于細顆粒來說很大的,由于顆粒物本來就小,基本上撞上就會聚集起來,當然,可能還有電磁力等等。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用一個吸管吸空氣,當吸管夠長,氣流夠湍,有可能一點顆粒物都吸不到。
3 口罩防霧霾的效果
3.1 口罩的過濾性能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有一位叫Jeremy Langrish的科學家發表了科學研究。他設計了一個實驗,用柴油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來模仿街邊的空氣污染,然后讓它的排氣穿過不同的口罩。然后用檢測儀檢測通過口罩后出來的空氣有多少顆粒物。他的測試儀能測到0.007?m的顆粒,比PM2.5的2.5?m小多了。
在使用棉布口罩后,實驗數據顯示,捕捉了28%的顆粒。接著采用普通醫用口罩,測試效果為40%~60%之間。然后是自行車口罩,結果表明能夠阻擋80%的顆粒物。最后是我們平時購買的3M口罩,結果最為優秀,成功阻擋了95%以上的顆粒物。
結論顯而易見,口罩可以捕捉特別微小的顆粒。
3.2 關于口罩的密封性
有不少人認為,測試是在實驗環境下進行的,就算口罩能捕捉顆粒,我們戴上的時候密封性太低了,所以沒用。關于這個質疑,有研究人員再一次進行了數據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口罩的過濾效果并沒有受到影響。但還是有人提出,實驗是外國人做的,外國人臉型和亞洲人不一樣,所以,亞洲人的效果沒那么好。于是實驗人員又一次針對亞洲人臉型進行了測試,測試數據表明,效果確實沒有那么好,但是效果也只是差了1%。所以,選擇口罩的時候,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臉型也是影響口罩效果的因素之一。
3.3 口罩更換頻率
有人指出,戴口罩會很浪費,戴一兩天就扔。實驗數據表明,新的口罩和戴了2周的口罩,數據相差不到1%,效果幾乎沒有差別。所以,一個口罩戴上2周至少是沒有問題的。
參考文獻
[1]李衛軍,邵龍義.霧霾和沙塵污染天氣氣溶膠單顆粒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