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解冰青
摘 要:自我國1978年實現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嚴重流失,城鄉人口比例嚴重失衡。隨著大批農民工流入沿海城市,一方面,出現偏遠山區土地利用價值低下、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狀;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擁擠、資源緊缺、就業難以及社會治安混亂等相關效應層出不窮。近年來,為更好地解決這一重大人口比例以及相關紐帶問題,國家政府已陸續出臺諸多相應政策,其只起到緩解作用或只解決部分潛在問題,追根溯源,這一重大挑戰性問題并未得到很好的根除。因此,為更加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城鄉人口及資源不匹配問題,本文以重慶市梁平區為先例,詳細分析和研究了該區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重大問題并提出有效的相應整改措施和方法建議。
關鍵詞:梁平區;人口流失;城鄉問題;整改措施;不平衡問題
改革開放促進我國經濟高效快速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果,既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就斐然[1]。但與此同時,追求發展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其中,最為嚴重也亟待解決的就是城市與農村人口和資源嚴重亂象。如何解決發展高峰期過后的土地資源問題、人口流失問題、留守兒童以及空巢老人問題,逐漸形成在社會發展過后的另一極富挑戰性的全國性問題。如何平衡農村和城市尤其是西部地區與沿海城市的發展與資源利用問題,是值得深究和探索的另一條發展道路;又如何吸引數以千計的農民工返鄉,同時也是嚴峻的生計工程。其中,農民思想意識的培養是根本,是基石,是重中之重。
1 該區簡介與城市資源利用不匹配問題
1.1 梁平區簡介
梁平區隸屬重慶市,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地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是兩翼地區“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重點開發區,以旅游、休閑為特色的生態宜居城市。該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據2012年相關數據統計,梁平土地189213.33hm2,毛耕地92133.33hm2,該區以糧食生產作為第一產業支柱,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業特色資源豐富[2]。其以“梁山柚”、“竹簾”、“梁平年畫”而文明。根據梁平區2010年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報道:該區常住總人口68.75萬人,而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達20萬人。
1.2 梁平區城市資源利用不匹配問題
1.2.1 土地及耕地資源
該區處于重慶連接三峽庫區的主要陸路要道,土地肥沃,山區森林資源豐厚。但,每年約20萬左右的農民工將遠出務工,豐富的土地資源利用率嚴重偏低。在這20萬左右的農民工中,大多奔赴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參與沿海地區經濟建設。而參與土地資源利用的留鄉農民大多為丟失勞動力或半勞動力的老齡人群,大片土地及耕地資源荒蕪,造成嚴重浪費。由此,該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嚴重低迷,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1.2.2 教育文化資源
根據該區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末,在教育方面,全區普通中學28所,在校學生39574人,下降5.8%。小學73所(含獨立小學),在校學生57033人,增長2.5%。職業中學3所,在校學生5218人,下降17.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與2014年持平;初中入學率99.8%,提高0.1個百分點;在文化方面,全區有縣級廣播電視臺1座,影劇院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32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管所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1個,少兒業余體校1個。33個鎮鄉(街道)開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用戶10.23萬戶。雖然在當前中國繁榮的經濟大環境以及九年義務教育優惠政策下,大多數新生兒童均可接受9年義務教育,但由于普遍教育意識淡薄,輟學現象甚為嚴重,與富足的教育資源形成鮮明對比。2010年人口普查公報顯示,該區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為318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為921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為3414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為39122人。其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4.15萬人,文盲率為6.04%。由此,該區教育資源利用率不夠充分,老齡化人口的老年教育力度和制度欠缺,繼而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更難解決,產生大批“老人不識字,兒童無人教”的教育問題家庭。
1.2.3 就業崗位資源
面對人才流失與勞動力嚴重流失現狀問題,該區政府興建各類大小工業園區及工廠,大力引進先進企業及優秀引領生產人才,著力吸引外出人口回家創業上崗。目前,該區新縣城正在進入中期建設階段,各類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性建設已經完善。但就目前形勢看來,該區務工流仍舊囤聚于沿海發達城市。由此造成崗位無人應聘、生產勞動力依舊不足的現象依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
2 我國城鄉人口與資源不平衡現狀原因分析
2.1 勞動力分配不平衡現狀突出
我國經濟的日益增長,勞動力流動數量不斷擴大,2004年全國發生流動人口數量達到850多萬,且勞動力流動的地區分布極度不平衡,地區間差異非常明顯,勞動力大都流向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勞動力主要以流出為主。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流入地區與流出地區)的發展、收入水平的變化及擴大或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將產生重大影響[3]。西部勞動力的大部分流出,造成我國該部分地區各類資源利用情況較差,各行業人才緊缺;而與此同時,大量的人才與流動人口進入東部區域面積較為狹小的沿海地區,造成就業競爭空前激烈,勞動崗位嚴重緊張等一系列問題,而產生這樣一種潛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在發展情勢下的我國勞動力分配不平衡。
2.2 土地資源利用不平衡現狀突出
我國是土地大國,耕地資源豐富,各類環境資源也相對豐厚。目前,我國各類資源利用一是不夠高效,二是資源分配不盡合理,其中,相對極為不合理的是土地資源的利用,主要體現在西部資源利用嚴重空缺,東部沿海地區土地資源空前緊張。西部內陸地區其土地資源主要用于原始耕作生產,越沿西部其利用效果越不充分;而東部土地資源主要用于城市房屋及交通路橋等的相關一次性不可循環性硬化建設,因此導致東部沿海糧食、綠化等生存資源競爭力度分外激烈。一部分土地資源得不到利用,另一部分土地資源不夠利用的現狀正是當前我國土地問題的重要問題。
2.3 農民意識思維不夠全面
農民的思維方式是農民在漫長的農耕實踐中逐步形成并沉淀下來的[4]。我國部分地區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較低的教育程度已經脫軌當代發展,相反會產生系列片面認知和理解。比如,后代子孫讀不出“農門”便是一件不太體面的事情的思想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信息相對封閉的山區地帶尤為嚴重。此類禁錮思維不斷延續傳承,催促著人們紛紛逃離,拼命擠進中心城市尋找落腳甚至落家之處。而此類思想還將催生其他系列問題,三代分離家庭便在其中根深蒂固。三代分離即為父母居家養老,孩子離家求學,而自己擠入一線或二線城市謀生計支撐起整個家庭。
3 促進城鄉平衡化發展意見措施
3.1 加強農民全面認知教育與文化水平提高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其底層素質文化建設直接決定了上層經濟、政治與外交貿易等建筑的發展,而教育又是經濟發展關鍵。雖然當今農生問題仍是我國教育的重大問題,但新中國成立至今的諸多農村建設與體制改善成就也毋庸置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1)教育觀念由亦步亦趨轉變為不主故常。(2)政治意識由腐朽麻木轉變為積極主動。(3)經濟意識由抱殘守缺趨于鼎新革故。與城鎮人口文化教育相對比,我國農村人口全面認知教育有待加強,平均文化水平有待提升。而加強這一系列建設,需要在現今所出臺的政策上加大鼓勵或獎勵措施,穩抓穩打,循序漸進的改變農村人口意識形態,如:鼓勵農村大學生返鄉辦學與激勵城鎮大學生下鄉支教近年來便受到廣大高校學生的積極響應。其中,政府人才教育與嚴打思想腐敗政治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據了解,梁平區農村政府官員文化水平普遍為中小學水平,顯然與現代化辦公需求脫軌。
3.2 提升農村基礎性設施建設水平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引進優秀企業扎鄉建設,吸引高校人才扎根求索,共同參與“美麗家鄉”、“幸福農村”等改造建設,必須優先完善基礎性設施建設。而現今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缺乏,路面硬化、健身娛樂場所、醫療設備設施、水源氣源鋪設等諸多問題還在初步階段甚至還處于未建設階段,或資源存在但無法有效利用,處于利用亂序狀態。在梁平區,一方面,部分地區仍采取人力畜力生產為主,一日三餐仍靠最原始的柴火完成,在科技發達下的這番生產生活相對低效、資源利用率差、環境污染嚴重;另一方面,農民生產未有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各自生產,無法形成新農村產業鏈。因此,提升農村生產生活基礎性設施建設水平迫在眉睫。
3.3 多方式多渠道吸引企業投資和鼓勵人才創業
幾十年的資金與人才流失,農村想要重新積聚財富、高端愛吃苦人才,任重道遠。在初步規劃與建設階段,首先需要根據當地特色,建立起一兩起本土特色產業,形成示范效應,進一步嘗試多模式產業效能,而該類特色產業往往其需求為高端農業性人才,政府需對大量農村大學生人才做足思想工作并給予積極響應獎勵。村鎮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和村鎮招商引資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在我國,較早進行招商引資的村鎮經濟發展水平很高,有的已經和城市經濟水平接近,浙江義烏的蘇溪鎮,但是沒有進行招商引資的村鎮經濟發展水平卻較低[6]。對于那些還未進行或初步階段的村鎮來講,如此腳踏實地,慢慢吸引、循序投資,幸福美麗鄉村建設指日可待。
3.4 “網商農”融合發展,建立牢固的城鄉產業鏈
網商電商在城鎮已形成獨當一面之勢,但其在農村地區的先進性與領導優勢還未得到很好的體現。尋求農村網商的發展途徑對進一步開拓農村電子商務市場,擴大內需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農村網商,在有助于提高農民工作技能,改變其落后的思想觀念的同時,有助于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因此,我國農村需順應經濟發展趨勢與社會形態方向,努力引進網絡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進農鄉,借機推廣農村系列建設,積極發展謀福利。“網商農”產業結合勢必為未來農村建設一大主流,但仍需穩抓穩打,否則事倍功半或倒打一耙。建立牢固的城鄉產業鏈其潛在商機不可估量,當今的社會生活形態下,農村人民想致富與城鎮人口想體驗農村資源達成共識。如,阿里巴巴集團進軍的農村淘寶便得到很好地發展,在推廣農村產品與銜接城鄉產品交換上發揮了獨到的作用。“農村淘寶”必將牽動我國農村物流發展、電商發展以及進一步的農村發展。其中,如若政府職員把握不好,政策出臺不好,丟失商機不說,害苦農民,同時將失去民眾信賴。因此,政府培訓與政策解讀同樣至關重要。
4 結語
城鄉差距問題以及各種不平衡問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改革開放以來,在顧求全國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歷史遺留下的問題,在新形勢下農村發展也需統籌兼顧。本文以重慶市梁平區為分析實例,通過大量農村與城鎮發展分析探討相關資料,結合我國農村如今的自身發展特點,對我國農村各種不平衡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也對未來農村發展提出了相關意見或見解,希望能對我國新農村建設以及持續快速高效發展進程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文錦.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就與經驗[D].安慶師范學院,2014.
[2]來潔,冉瑞成.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看梁平[N].經濟日報,2008-07-08(9).
[3]張秀華.勞動力流動對我國地區差距影響的空間計量經濟分析[D].廈門大學,2007.
[4]楊志敏.中國農民思維方式及其現代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3.
[5]陳波,辛斌,盛紅勇,等.對中國農民社會意識形態演變的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5,(12):459-464.
[6]張偉娟.村鎮招商引資中縣鄉政府職能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0.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