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瑩 莫寧
摘 要:多元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滿足現代旅游需求的必然結果,對少數民族地區而言,二者融合發展及其產生的輻射帶動效應對民族文化傳承和脫貧致富意義更加重大。本文利用語言、文字、圖片、色彩、實物、音樂、表演、感知覺等再現多元民族文化的意義符號,找到自然景觀、建筑、服飾、長壽老人、飲食、節慶、演藝和手工藝品等表征形式,并從旅游產品設計(注重文化體驗)和旅游解說系統設計(注重文化細節)兩個維度,探索多元民族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多元民族文化 旅游 融合 路徑 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062-03
1 研究問題的提出
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要素。為了迎合旅游市場的需求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在注重保護多元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同時,對旅游資源開發、產品設計和旅游經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多元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不僅是滿足旅游需求多元化趨勢的必然結果,也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多元民族文化的客觀要求。隨著旅游者的流動和入遷,一些外來文化進入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遷移不可避免地帶來文化沖擊效應,尤其是在一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群中,本土、本民族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逐漸開始發生變化。這些現象引發了文化界、學術界及少數民族地區各界的關注,在旅游開發熱的大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多元化、原真性的特色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何在保護中被開發,使之與旅游業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增強旅游者活動的參與性、體驗性,同時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往往也是欠發達、偏遠或邊境地區,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地區,為此,我國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力度,2009年至今,國家密集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等一系列產業政策,旅游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增強了對民族地區脫貧的扶持力度,在新常態發展環境下,旅游業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新動力、新活力,研究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問題對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研究思路
本文選取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以下簡稱“巴馬國際旅游區”)作為案例,一是因為廣西是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世居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旅游業是廣西作為面向東盟開放戰略支點展示中華文明和當地多元民族文化的窗口,巴馬國際旅游區是廣西三大國際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重點發展區域,二是巴馬國際旅游區聚居壯、瑤、苗等少數民族,是研究本課題的典型代表性區域。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激增,當地多元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為迎合旅游者需求出現了過度商業化現象,非但民族文化的魅力沒有在旅游開發與產品設計中充分再現、展示,二者缺乏深度融合,還導致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扭曲。本研究以巴馬國際旅游區為案例,旨在探討多元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通過旅游產品和旅游解說系統設計,塑造帶有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空間,達到文化傳承弘揚以及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雙重目的,為其他多民族地區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巴馬國際旅游區的建設起步較晚,整個旅游目的地剛剛進入巴特勒生命周期理論的發展階段,從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解說系統設計兩個維度,利用語言、文字、圖片、色彩、實物、音樂、表演、感知覺等多種具象符號,將多元民族文化元素及其表征形式(如建筑、服飾、長壽老人、飲食、節慶、演藝、手工藝品等)融入旅游開發過程,不但增強了旅游的文化性,而且旅游開發將使民族文化從博物館走出來,變成更具活力的活態文化。
3 旅游產品設計——注重文化體驗
旅游產品設計應從“食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十二要素出發。其中,前六要素為旅游基本要素,是每個旅游目的地的必備要素,后六要素為旅游發展要素或拓展要素,是旅游目的地根據自身資源和先天優勢的特色要素。在“十二要素”說的基礎上,巴馬國際旅游區的旅游產品設計應更加注重文化體驗。
3.1 設計美食旅游地圖
為了讓游客體驗到巴馬國際旅游區最特色的美食,首先應該選取部分地域、民族飲食特色鮮明的餐廳,設計繪制民族風情美食專題旅游地圖,將壯、瑤等民族的代表性飲食,如五色飯、壯粽、火麻湯、三七藥膳、烤香豬等,合理串聯不同主題的“旅游+美食”線路;同時,根據時令變化舉辦多主題的美食節,留住旅游者的“胃”。
3.2 發展民族特色民宿
發展高端民宿,打造多元民族特色民宿集聚區,既能集中展示巴馬國際旅游區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文化,又能在保障內部住宿設施和星級服務的同時,讓旅游者體驗本地多元民族風情,感受民宿主人的日常生活。隨著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配套升級,游客涌入也將吸引文化創意產業加入,發揮“旅游+”的功能,形成高端民宿旅游集聚區或特色旅游小鎮。
3.3 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實現空間轉移的通道,科學的交通規劃、合理的公共設施布局、便利的交通服務是巴馬國際旅游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首先要開通旅游巴士。旅游交通設計中交通工具的選擇、裝飾和布置必須彰顯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在訪談和田野調查中,不少游客反映,游盤陽河、三門海等景區時,電動船讓情趣頓時減少,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如考慮使用竹筏,不僅能增加就業,也能讓旅游者有更自然舒心的體驗。在旅游巴士的內外裝飾上,可多采用“青蛙”、“銅鼓”、“繡球”、“瑤族長壽老人”等各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塑造一個多元民族地區的整體環境,讓游客時刻接觸、認識壯瑤等民族文化。
3.4 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交互融合
目前以自然景觀觀光為主的旅游產品體系對巴馬國際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但是巴馬的長壽密碼增加了游客停留的意愿,許多旅游者變成“候鳥人”,民族風情和民俗也有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交互融合,有助于形成觀光旅游、養生度假、文化休閑和特種旅游互補性和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在旅游活動中,“游”和“娛”是不可分割的,可借鑒迪士尼樂園扮公主的方式,開發類似的體驗性旅游產品,從民族服飾裝扮、瑤家山寨住宿到生活習俗和節慶活動參與,都讓旅游者真正體驗到瑤族居民的生活。盡管舞臺化場景表演可能帶來學者們擔心的文化失真弊端,但仍然需要類似《夢巴馬》的旅游演藝作品存在,因為它們能在短時間內將神秘的民族文化呈現給旅游者,在舞臺設計時也應渲染特定的地理景觀背景,這樣才能通過演藝將旅游者吸引到文化生長到真實空間中去。然而出于文化保護的需要,民族節慶與旅游融合時必須保持它在少數民族生活中的原真性,在此基礎上也應符合現代旅游需求,慶祝重大民族節日時旅游產品的設計應考慮與旅游者的互動環節。
3.5 將養生旅游打造成龍頭旅游產品
“長壽”是巴馬國際旅游區的核心品牌,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神奇的民族醫學、長壽的文化傳統、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和環境,使中醫藥健康旅游資源成為巴馬國際旅游區的優勢資源,因此,養生旅游產品將成為本區的龍頭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未來可圍繞“水”將養生旅游產品串聯起來,在盤陽河、命河、賜福湖進行系統的景觀設計,打造濱水旅游小鎮,將美體美容、康體理療、健身運動等公共和商業設施引入,創新水生態養生餐飲產品,形成完整的養生旅游產品鏈條。
3.6 旅游商品設計注重傳達民族文化理念
無論是出于紀念還是饋贈需求,旅游商品都是一種象征性消費,是旅游者社會地位和品味的象征[1]。比起旅游商品消費帶來的旅游收益,它的民族性文化特質跟隨旅游者返回其常住地,帶去的文化影響力對旅游目的地則更有意義。旅游商品是傳播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特質的重要載體,是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因此巴馬國際旅游區的旅游商品在設計中一定要準確把握多元民族文化的內涵,將旅游商品做成濃縮了的“巴馬故事”。例如,壯、瑤族擅長挑花刺繡,那么在民族繡品類的旅游商品設計時,要在織物到材質、色彩、圖案等方面注意突出民族身份,而不要做成簡單的圖案內容淺薄的“舶來品”。
4 旅游解說系統設計——注重文化細節
旅游解說系統是旅游者在游覽中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它能讓旅游者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因此旅游解說系統設計應該注重把握文化細節,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4.1 完善印刷物旅游解說系統
對于散客旅游者來說,紙質的旅游宣傳冊和地圖便于隨身攜帶和標注,是自由行的重要信息來源。主題鮮明的專題旅游地圖,便于旅游者線路的設計和安排。由于印刷物篇幅有限,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把握巴馬國際旅游區的文脈,抓住旅游者的興趣點,盡可能利用民族文化符號和地理標志來展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同時,還應制作旅游專題地圖,將旅游者需要的交通、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健身等各種信息分類整理,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讓游客找得到、玩得好、游得暢。
4.2 完善旅游目的地交通標識系統
巴馬國家旅游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道路窄、車流大,如果沒有良好的交通導引系統,會造成旅游核心區交通擁堵,影響旅游效果。除了統一規范的交通導引體系,在旅游道路標志設計上應考慮運用與巴馬國際旅游區內具體旅游資源相結合的針對性標識,如“命河”圖案。鄉村公路由于人煙稀少,交叉道多,更應在交叉路口前后雙向設置清晰的標識路牌。另外,通往遠郊旅游景區的巴士服務,要在各個站牌標示詳細的車次、時間信息。
4.3 文化遺址或旅游景區解說系統體現教育功能
景區解說系統主要包括導游解說和文字、圖片、語音等自導式解說,解說系統能夠將文化象征意義寓于自然景觀,如命河,長壽文化為它打上文化基因的烙印,而這些文化標簽要靠解說系統傳遞給旅游者。其中人工解說、自動語言和牌示是最常用的手段。解說系統設計要參照一定的標準,如游客的使用程度、景區資源的特征、景區管理的目標等[2]。導游解說通過語言符號與游客進行互動,它具有靈活性和能動性的特點,尤其是對靜態遺產解說能夠增強游客對文化景觀、民族建筑以及與其相關民俗民風的認知,讓旅游者擁有更好的服務體驗感。旅游解說牌不僅要說明單個景觀涉及的文化內涵,還要展示民族禁忌和習俗,通過一些解釋與幫助信息,巧妙地提醒游客在分享民族地區旅游設施與資源時,互相尊重,增進理解。
5 討論與思考
在旅游發展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多元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契合點是旅游者,無論是旅游產品還是解說系統的設計,始終是圍繞旅游者展開的,本文所講的融合,絕不是在旅游產品設計中增加幾個民族文化元素,二者的融合是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而在這一過程中,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又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完全迎合旅游者需求而失去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將變得平庸,被旅游者拋棄,所以,民族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的規則形成是以二者共生共榮為前提的。巴馬國際旅游區的獨特優勢在于多元民族文化伴生的長壽文化,二者的互補,大大增強了該區域的旅游吸引力和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馬曉京.旅游商品消費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5(4).
[2] 吳必虎,金華荏,張麗.旅游解說系統的規劃和管理[J].旅游學刊,1999(1).
①基金項目:廣西河池市科技局軟科學重點項目“多元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研究——以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為例”(河科軟1654-5-1)。
作者簡介:黃雪瑩(198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管理學博士,河池市廣西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綜合服務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旅游產業與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的研究;莫寧(1974-),女,漢族,廣西橫縣人,河池市廣西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