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世界經濟模式的改變導致國際工程市場格局變化,新的國際工程市場格局及運作模式正在孕育。中國工程公司應抓住機會,以創新的運作模式,搶占高端國際工程市場。運作模式創新的實質是業主將未來預期現金流提前兌現,以解決當前資金短缺問題;工程公司加大當期現金投入,承擔資金、時間風險,以獲取未來更高收益。
關鍵詞:經濟模式 工程 市場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c)-065-02
近十年來,中國海外工程承包市場傳統項目越來越少、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業主支付能力變差等因素,導致中國海外工程傳統運作模式進入平臺期,迫切需要創新運作模式,突破發展瓶頸。
縱觀國際領先的工程承包企業發展歷程,大多已由BT、EPC、BOT等傳統工程模式切入到以投融資服務為先導實現工程總承包,并帶動后續業務發展,通過資本運作實現業務多元化,通過投資并購獲得利潤增長點,由傳統承包型工程業務為主轉為以投資型工程業務為主,充分利用工程核心優勢與投融資配套服務能力,保持國際競爭力[1]。
1 世界經濟模式改變導致國際工程買方實力下滑
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前后,世界經濟由美國網絡科技革命主導,驅動全球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南亞、東南亞國家通過承接歐美產業梯次轉移;南美、非洲等國家通過玉米、咖啡等單一經濟作物出口歐美消費市場,拉動本國經濟。這是國際工程買方財富的最初來源。
2000年前后至金融危機前,以美國網絡科技泡沫破滅為標志,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由“美國科技革命引領”轉化為“中美供需平衡維持”,具體如下。
美國國內,美聯儲貨幣刺激經濟,引起地產升值,在此基礎上,華爾街創新出極度復雜的金融產品,即拉長了地產升值周期,又將風險轉移至社會所有經濟單元,由此刺激美國民眾消費信心,拉動美國經濟增長十年。
中國國內,伴隨2003年中國全面加入WTO,中國對外出口全面放開,外貿進入迅猛增長階段,同時中國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亦進入高增長階段,固定資產投資加大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帶動國際資源出口國大量出口資源,財富迅速積累。由此,外貿出口形成利潤,政府借債基建促進出口經濟,同時進口大宗原材料,出口經濟獲得利潤為政府基建買單,繼續進口原材料,形成可持續循環。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僅依靠三駕馬車中的出口、投資,而消費萎靡,卻也能保持高速增長并帶動全球經濟繁榮的原因。
由此,“美國貨幣刺激地產升值——金融創新延長地產升值周期——地產升值刺激民眾消費”的美國經濟內循環,與“中國外貿出口創匯——政府投資基建促進出口——出口獲利為基建負債買單”的中國經濟內循環,及“中國出資買資源——資源國出口得外匯”的商品貨幣循環,通過“美國消費印美元——中國出口換美元——中國美元買資源——資源國出口得美元”的外部聯系,建立了由資源國的資源、中國的生產、美國的消費,往復循環的世界經濟模式。在此模式下,國際工程買方財富得到迅速積累。
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標志著美國國內的上述經濟循環走到盡頭,再通過與中國的供需平衡關系,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模式難以為繼,繼而引起資源品價格下跌,再延伸影響到廣大亞、非、拉資源出口國財富增長難以維持,國際工程買房實力大大減弱,甚至出現中東、北非持續動蕩等社會現象。
2 國際工程市場買方實力下滑導致國際工程業務格局變化
在上述經濟模式轉換下,國際工程業務市場格局也發生相應轉變。
在“美國網絡科技革命引領”模式下,亞、非、拉主要國際工程買方,主要是依靠承接產業轉移、基礎農作物出口歐美發達國家獲得有限外匯。由于中國還未加入世貿組織,世界需求端未被激活,中國還未展開大規模加工制造,對國際大宗資源商品需求并不旺盛,導致這些國家外匯儲備并不充裕,無法以商業形式大規模購買國際工程服務。在此基礎上,亞、非、拉國家的工程市場主要由前宗主國占有,中國由于自身資金也不充裕,對國際工程市場的進入,更多的表現為政治意義的“援外項目”。
在“中美供需平衡維持”模式下,亞、非、拉等大宗商品資源豐富的國際工程買方在基于美國消費拉動中國生產、中國生產拉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邏輯下,獲得充足的源于美國而經中國轉手的外匯,國家財富、政府收入不斷提升。此階段,國際工程市場生機勃勃、國際工程買方不斷推出各種大型工程項目、國際工程賣方競爭激烈、國際工程業務領域的理論及實踐迅速發展、FIDIC彩虹系列逐漸完善并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實踐[2]。業務格局表現為,歐美日的主要工程公司憑借宗主及資金、技術優勢,牢牢占據國際工程業務頂端,以中國為代表的經濟后起之秀開始大規模、商業化地承攬頂端業務的分包工程,開始積累資金與經驗技術。
金融危機爆發后,“中美供需平衡維持”的世界經濟模式被打破,對國際工程市場的影響表現為三方面。(1)昔日以宗主國身份占有國際工程主要市場的發達國家,其自身資金實力受到嚴重打擊,無力維持既有市場份額與投資強度。(2)國際工程主要市場國仍需繼續推動大規模基建,以維持國家經濟增長,這種需要又由于原有增長途徑失效,轉而依靠基建拉動,而顯得更為迫切。(3)中國在原有世界經濟模式下,積累大量資金,有向國際工程業務上游拓展的主觀意愿,這也是世界經濟轉型背景下,國際工程市場對中國工程公司的客觀需求。
由此,國際工程市場中,在原有市場主導者衰落后留下的市場空白、國際工程買方卻對國際工程業務更加強烈的外在需求、中國國際工程公司過去二十年積累雄厚資金及業務升級的內在動力,此三因素共同作用下,為中國工程公司進入國際工程業務高端市場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3 國際工程業務格局變化導致國際工程業務模式變化
在“中美供需平衡維持”模式下,美國強勁消費、中國大規模需求,帶動資源出口國獲得大量財物,這些國家又是主要的國際工程買方,它們有能力為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付現金,在此基礎上,國際工程的業務運作模式多為工程承包型:發達國家的國際工程承包商以EPC總包、設計、咨詢等方式占有行業上游,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工程承包商以分包、BT、施工等方式占有行業下游。
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原高端國際工程服務的賣方實力萎縮、而需求方由于世界經濟原有模式失效,國內經濟發展趨緩或衰退,更加寄希望于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卻面臨經濟收入銳減的矛盾。此時,作為已經積累雄厚資金實力的中國國際工程公司,應針對市場變化,積極調整戰略,適應新形勢,抓住戰略機遇期,創新國際工程業務運作模式,由工程承包型向工程投資型轉變。
4 國際工程業務創新模式的實質是前置未來收益及風險
以筆者經歷的一個項目為例,闡述新格局下國際工程業務運作的創新模式。
中非某港口項目最早于1970年代提出,初始建設模式是現匯支付的傳統EPC模式。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項目背景已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變現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集裝箱海運格局發生較大變化,該國外貿衰退,國家經濟受到影響,政府支付能力受限。為此,政府重新部署該港口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和相關的勘察、科研、融資工作。
該項目自身條件良好,從市場腹地看,在內陸轉運上有天然地理優勢,將成為相鄰兩個內陸國外貿貨物的出海口。區域內既有的主要大港,年久失修,港口設備比較陳舊,碼頭生產效率難以提高,滯港現象突出,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集裝箱業務需求。預計該港口未來運營后,將在中非地區集裝箱出海及轉運業務上擁有天然優勢,甚至在整個西中非地區都極具競爭力。
運作該項目的限制條件是:(1)中國公司為承建該項目EPC工程,可申請中國進出口銀行給業主優惠貸款,幫助業主解決工程款支付問題。但中國進出口銀行給予優惠貸款的條件是:對外,業主方需配套出資EPC合同總額的15%資金;對內,希望中國公司參與建成后的運營。(2)業主方財政能力有限,無法支付此15%的配套資金,但預期該項目建成后的運營收益較好。于是,業主將EPC工程15%配套資金的出資義務,作為獲得該項目建成后運營的特許經營權條件之一,對特許經營權招標。
針對上述限制條件,相應的創新運作模式如下:中國公司為獲得該項目EPC工程,同時希望獲得后期運營收益,于是參股投資特許權經營,并承擔特許權運營主體出資EPC建設15%配套資金的責任,既滿足了中國進出口銀行對中國公司“有建必營的要求”,又為業主解決了15%配套資金的問題,拉動了EPC合同實施,還獲得了后續經營期的相應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5 商業模式
5.1 適用前提
要素一,項目的建設及運營在經濟層面為統一整體,在實際操作層面為兩個獨立項目。案例中,二期港口的EPC合同與港口運營合同,是同一資產不同生命階段內的兩個項目。
要素二,項目建成后的經營預期良好,而業主無力承擔EPC建設費用。案例中,阿比讓舊港設施陳舊、擁擠,本項目建成后,天然條件優于區域其他港口,經營預期良好,但業主無法滿足EPC+F模式下出資15%配套資金的要求。
要素三,我方在爭取工程承包權同時,對該類資產的運營有一定戰略需求。中國港灣在港口建設領域經驗豐富,正尋求進入港口運營領域,對運營該資產有戰略需求。
要素四,存在與擬建/擬運營資產類型相同、能即刻產生現金流、未來與擬建資產在運營層面可順利銜接的既有資產。一期港口項目同樣為中方承建,目前已具備運營條件,中方擬建的二期港口緊鄰一期港口,業主與擬運營方約定在二期港口建設期內可運營一期碼頭,在二期碼頭具備運營條件時,向業主支付一期碼頭設備剩余價值后,將一期港口設備平移至二期港口。
要素五,暫時運營該既有資產的意義在于,獲得即刻現金流,減小運營項目本身風險,更重要的是能從運營收益中為擬建項目提供配套資金。案例中,一期港口已由中方建成,擬建的二期港口,由于業主無法提供配套資金,轉而將提供配套資金作為招標港口運營公司的條件,中標人通過運營一期港口的收益,為二期港口提供配套資金。
要素六,運營主體包含經驗豐富的國際運營商及當地利益成分,有利于減小項目運營風險。中方參股的運營主體中包含國際知名海運商、港口運營商及當地成分,在業務及當地資源支持上減小項目運營風險。
要素七,以小股比參與運營項目,撬動大額EPC合同的同時,減小對運營的投資風險。中方控制對運營主體的投資額度,并壓低運營主體的注冊資本,盡量以運營收益支撐運營。案例中,股東對運營公司的實際出資僅限于運營協議簽署后,需立刻向業主支付的進場費,后續資金需求由項目運營收益或項目貸款解決。
要素八,運營主體中,中方除獲得股東收益外,爭取獲得相關延伸收益。案例中,中方通過小股比參與運營,不僅撬動了大額主業EPC合同,在獲得運營收益并控制運營投資風險的基礎上,還爭取到了港口設備維護等延伸收益。
5.2 商業模型
這種模式是在項目未來經營預期良好,而業主無力承擔EPC建設費用的情況下,總承包商以獲取項目未來經營期某種權益的形式,先行支付對應資金,以帶動貸款等其他建設資金到位,從而啟動整個EPC項目,并獲得未來經營期相關權益。
對項目業主而言,其實質是,將未來經營期的現金流提前兌現,以解決當前建設資金短缺問題。
對工程公司而言,其實質是,加大當期現金投入,承擔資金、時間風險,在未來獲取更高收益。
參考文獻
[1] 王學軍,楊虎.論國際工程項目管理中“PPP”模式的應用與實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16).
[2] 劉莉.FIDIC合同條件下國際工程投標報價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