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調控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闡述了商業模式的內涵,并在宏觀調控背景下分析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機理,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宏觀調控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a)-133-02
1 調控釋義
調控在漢語中是“調節、控制 ”的意思。“調節”相對于“控制”而言,顯得剛性較弱。往往是平行主體之間利益沖突,或者是利益分割不協調時,需要有個中介或中間人來進行協商,目的是達成意見一致。而“控制”往往是針對具有上下級關系,或者主體之間具有強弱之別,其隱含的假設是,控制的實施者擁有可以實施控制的資格或者能力,否則,控制也是一句空話。可見,合在一起“調控”的含義,既有柔性的一面,也有剛性的一面,可以是道義的勸告,也可以是管制獎懲,可以發軔于經濟領域,也可以實施于社會領域。不過,一般多用于經濟范疇,期望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調控在經濟領域,特別是產業政策方面,與管制經濟學比較一致。政府規制活動,有經濟性管制和社會性管制之分。經濟性管制主要關注企業進入與退出某行業,企業定價等方面的作用,重點針對具有信息不對稱、自然壟斷等特征的行業。具體經濟性規制策略:可以通過發放許可證,實行審批制,或是制定較高的進入門檻來實現對某行業企業數量的管控;可以實施費率規制,對所規制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定價進行規制;可以對某種產品的質量或產量實行控制。社會性管制主要對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外部性,而制定的有關政策,以確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護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規制,具體手段主要通過設立相應標準、發放許可證、收取各種費用等方式進行。
2 宏觀調控之必要性解析
亞當·斯密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尤其他的“看不見的手”原理廣為引用,幾乎是市場神話的代名詞。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毫不吝嗇地用了溢美之辭:“(看不見的手)……是史上最為偉大的思想之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之一。”在亞當·斯密去世一百年后,另一位經濟學巨人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寫道:“斯密是頭一個就其社會各個主要方面論述財富的人, 單憑這個理由,他也許有權被視作現代經濟學的奠基者”。薩繆爾森在其廣為流傳的教科書《經濟學》(1948年初版)中指出:“那個精明的蘇格蘭人被他所認識到的隱藏在經濟體系內的秩序所震驚,他宣布了這一‘看不見的手的神秘原理:每一個人好像受到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引,只是追求對其個人有利的東西,卻取得了對所有人都有利的結果。”
然而,囚徒困境指出,從各自最大利益出發的決策者,沒有實現總體利益的最大化,也沒有實現個體最大化利益。該博弈揭示了,從個體利益出發的行為往往不能實現團體的最大利益,甚至會得到相當差的結果。英國劍橋大學歷史與經濟中心主任艾瑪·喬治娜·羅斯柴爾德曾公開否定“看不見的手”原理。這只“看不見的手”有時未必是一只正義的手?有時會變成為一只骯臟的手?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看不見的手”是一只有缺陷的手,當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時,就很可能變成一只骯臟的手。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瓦蒂曾經研究認為:分工能夠增加生產,不過,產品增加在進入市場后,會造成供大于求,使價格下降所換回的財富總量比分工前還要少,而大部分的好外卻被別人拿走了,這就是“貧困增長”的結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看不見的手”確實在一定條件下,成了攫取他人財富之手。更有可能成為骯臟之手。1992年索羅斯沖擊英鎊,他本人的賺走了10億多美元。東南亞金融市場被他沖擊后,當地經濟一夜之間回到了起飛前。可見,“看不見的手”不能自發地實現利益主體的和諧共容,不論是一個世界、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一個家庭。至此,可以回答為什么經濟領域,乃至社會生活中需要宏觀調控。其實,經濟發展史也回答了這個問題,資本主義國家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以及后來出現“滯漲”的經濟難題,難以用自由放任的“看不見的手”原理來解釋,尤其是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環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緊缺,公眾對此憂心忡忡,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呼之欲出,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理論的產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這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凱恩斯就是在那個時代具有非凡洞察力的經濟學家,他提出了宏觀調控理論,或者是這個理論的代表性人物。他認為,為了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種調節與控制十分必要,也是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抽象意義的宏觀調控是長期的,不過,宏觀經濟政策則具有短期性。基本手段是頒布實施宏觀經濟調控基本法律;制定臨時措施法;頒布指引性政策和實施優惠政策;提供信息服務和勸導服務;懲罰違法行為予以糾偏。
3 關于宏觀調控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的機理分析
3.1 商業模式概述
2005年《經濟學人》雜志的一項調查表明,50%以上的跨國公司高管認為,商業模式比產品更為重要。人們已經形成共識,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僅靠產品之爭,而更多靠商業模式之爭。商業模式這個話題既古老,又年輕。在古代,雖有商業模式的樸素內涵,但卻沒有明確的稱呼。日本學者三谷宏治(2016)指出,從遠古到1990年前后,商業模式的概念及其相關術語,對日后諸多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但使用這些概念的人卻寥寥無幾。1991年~2001年,商業模式及其術語得到了蓬勃發展。1998年,商業模式本身也作為一種專利,例如,Priceline的逆向拍賣模式。無論企業家、投資者,還是媒體,都對商業模式表現出極大的興趣。2001年之后,“商業模式”并沒有隨著網絡泡沫的崩潰而消失,由于它回答了“競爭優勢持續性”及“革新的源泉”兩個問題,竟然比以前更受學術界與實踐者的關注。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全球化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商業模式理論在此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不過,至于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至今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有的理解過于寬泛,有的則太狹窄,有的是一般抽象,有的具體到行業,這些概念有些復雜,甚至迷亂。可見,探索商業模式的本質屬性,已經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作為一個專門術語,“business model”首次出現在1960年的Gardner M. Jones 的論文標題中。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新信息技術給商業模式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商業模式研究的熱潮真正到來。Timmers(1998)認為,商業模式所描述的包含了各種商業活動的參與者及其潛在利益。Dubosson(2002)分析了商業模式著眼于顧客價值,為企業及其合作伙伴產生可贏利且可持續的收益流。Teece(2010)強調商業模式是企業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并傳遞價值,從而實現企業利潤的商業邏輯,他認為商業模式一個關于商業的概念化表達,而非財務化的模型。Boulton等指出,商業模式是企業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獨特組合,并使得企業有能力創造價值。由以上文獻可見,商業模式是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的商業邏輯。商業模式的本質是為了揭示構成元素的利益訴求,進而分析它們之間可能形成的交易模式。
3.2 宏觀調控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的機理分析
基于以上對商業模式概念的理解,那么商業模式創新就是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構成元素或者改變要素間的交易關系,從而產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在宏觀調控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機理就是要分析,具體的政策如何影響商業模式要素及其交易結構的,下面具體闡述。
(1)宏觀調控的目標影響著商業模式的內驅動機
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時是為了促進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此時,可能解決有與無,或者是多與少的問題,于是表現為財政支持力度比較大,而反應敏銳的企業,當采取先發優勢,搶位戰略,此時設計商業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適應產業成長的需要,例如,早期互聯網的發展,早期電子商務的發展。此時設計的商業模式或許有先天不足,但可以獲取資金支持,可以彌補虧損,依然表現為盈利。但如果不及時修正與完善商業模式,或者不主動創新商業模式,隨著產業成熟與競爭加劇,這個商業模式早晚會被淘汰。
(2)宏觀調控的方式決定著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
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的本質目標是一致的,是追求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當產業發展成熟以后,資源的粗放增長必然讓位于集約式增長。據調研,小煤礦的生產效率低,就算一些中型的煤礦企業,產出煤炭還不如從加拿大進口,那么,這種經營模式必須改變,于是,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必須轉型,不僅要在要素方面,而且還要在結構優化方面下功夫。
(3)宏觀調控背景下商業模式要創造生態小環境
研究表明,商業模式創新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還要主動去創造環境。在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企業不是被動地適應市場,而應該是驅動市場者,要主動去營造適應企業發展,乃至行業發展的生態環境。例如,阿里巴巴創造了網上支付等新型商業模式,進而顛覆了傳統金融模式,這就是創造了新的生態環境,不僅具有先發優勢,而且具有引領優勢,驅動行業發展,也就營造了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宮敬才.一言難盡亞當·斯密[N].中華讀書報,2015-5-6(010).
[2] 林金忠.從“看不見的手”到“市場神話”[J].經濟學家, 2012(7).
[3] Teece,D.J.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
①基金項目:浙江省科學技術廳2015年度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政策調控下商業模式的演化機制與效能評估——以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業為例》(2015C35038)。
作者簡介:王勇(1969-),安徽省滁州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