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扣
摘 要:在經濟新常態下,環境同樣面臨“新常態”,而在這樣一個時期,對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科技人力資源是否會受生存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其生活地域,轉向環境質量相對較優的地區呢?本文正是以此展開,運用OLS估計方法,選取科技人力資源相對富足的6個地區,探究從2005年~2013年各地科技人力資源占全國比重變化原因。結果顯示,科技人力資源的轉移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就業機會、薪酬待遇的影響較大,而環境因素對其轉移所起到的因素微乎其微。這也告訴各區域政府,發展經濟和提升科技人力資源的就業機會才是吸引其的關鍵點。
關鍵詞:科技人力資源 轉移因素 環境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b)-150-02
1 引言
當今我國已經進入經濟增長階段轉換的關鍵期,經濟增速換擋,區域經濟發展向均衡期逐漸過渡,能源消費增速趨緩,被人們稱作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而隨之帶來的是環境的“新常態”,其表現在污染物新增量漲幅進入收窄期,同時污染排放疊加進入平臺期。創新是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中國目前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之下,需要利用科學技術進行創新,發展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有主觀能動性的科技人力資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們需要調查科技人力資源在“環境新常態”下的時空流動趨勢。
2 文獻綜述
在科技人力資源的研究上,眾多學者主要將目光集中于兩點:科技人力資源的集聚效應和科技人力資源對經濟的貢獻。在科技人力資源的集聚上,王奮和韓伯棠(2006)構建了基于科技人力資源區域集聚指數的知識生產模型,并通過近四年的數據分析了不同區域的科技人力資源的集聚效應;袁建明、潘偉偉和湯玉坤(2010)實證分析了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資源集聚和優化配置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和建議;王巍(2015)實證檢驗了西部地區各種資源的集聚效應,揭示了西部地區各種資源的集聚程度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科技人力資源對經濟的貢獻方面,張喜照(2005)發現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當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動態均衡關系;姜玲(2010)研究表明環渤海地區科技人力資源具有全國性比較優勢,但其集聚程度與經濟發展的聯動趨勢不顯著;薛俊波(2010)指出中部主要省份的科技人力資源在近10年獲得了較快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針對目前的研究現狀,很少有文章探究影響科技人力資源的轉移因素,特別是環境因素對于科技人力資源的轉移影響。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影響科技人力資源的轉移因素,特別探究在“環境新常態”下,科技人力資源是否發生了轉移。
3 實證數據分析
3.1 模型構建和樣本選取
在問卷調查和以往文獻閱讀的基礎上,本文選取對科技人力資源流動影響最大的幾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對科技人力資源占全國比重進行OLS回歸分析。在自變量的選取中,本文認為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受到經濟性因素與非經濟性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性因素指經濟動機,包括所得、就業機會與生活成本因素。而非經濟性因素主要有生活質量與舒適性、信息、不確定性及風險。在具體指標的選取上,經濟性因素選取GDP總量、城鎮單位就業人口平均工資、CPI指數、單位就業人口/總人口;非經濟性因素選取AQI和教育發展水平。樣本主要選取科技人力資本占比較大的六個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時間跨度從2005年~2013年。其中,教育發展水平的測度通過多指標的極值標準化和加權相加得到,具體指標選取為:小學專任教師數量比重(0.2)、初中專任教師數量比重(0.1)、中學專任教師數量(0.1)、大學數量(0.3)、研究生培養單位數(0.3),括號中為具體分配權重。
3.2 實證分析
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在回歸結果中除CPI和AQI外,其他結果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證明科技人力資源確實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GDP)、薪酬與福利水平和就業機會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因變量對自變量的解釋結果較好,調整后的可決系數達到0.96。但從表1中也能夠看出,物價水平和空氣質量對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影響并不顯著,這與文章初始設想的結果相反,在“環境新常態”下,科技人力資源并未受到環境影響而發生轉移。
經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本文由于AQI數據獲取受限,數據時間跨度較小,同時,該時間段內未包含近年來空氣質量急劇惡化的時間段。(2)年度數據精細度不夠,不能即時反映情況。(3)空氣質量對科技人力資源的轉移是一個長期過程,季節性因素對科技人力資源流動會產生較大影響,但空氣質量不好的季節集中于冬季,而科技人力資源轉移的時間通常是春季,春季來臨,空氣質量轉好,科技人力資源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的意愿減弱。(4)選取的科技人力資源充裕地區的空氣質量基本無極差情況。(5)科技人力資源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經濟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受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驅動,企業對創新型人才需求旺盛,加上科研環境和工作條件較優厚,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配置能力較強,因此,相對其他地區對科技人員的吸引力也更強。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與影響一般勞動力流動因素相比,影響科技人力資源集聚和流動的因素同樣可以分為經濟性因素和非經濟性因素兩個方面。但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占據絕大部分地位,同時,在非經濟性因素中,教育水平也十分顯著。
(2)“環境新常態”這一假設下的情況很大可能并不成立,在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AQI對于科技人力資源轉移影響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科技人力資源并未將環境作為其轉移的關鍵影響點;同時,環境的惡化時間和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時間并不匹配。
4.2 建議
對于政府來說,首先,應當留住當地人才,在本文中可以看出,教育對科技人力資源影響顯著,科技人力資源愿意留在其原本接受教育的環境中,因此,對于在當地獲得教育的科技人力資源,政府應當通過各類優惠政策將其留在當地,這樣能夠防止人才流失;其次各地政府應當實施科技人力資源的補償和激勵政策,補償政策主要指物質方面的補償,因為經濟性因素對科技人力資源流動的影響不可忽視,同時,激勵則針對其心理條件,為科技人力資源提供更多地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同時,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地政府應當注重發展當地經濟水平,切實提升當地的生存環境,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良性循環的實現,確保科技人力資源的正方向和可持續流入。
參考文獻
[1] 王奮,楊波.科技人力資源區域集聚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北京地區為例[J].科學學研究,2006(5).
[2] 姜玲,梁涵,劉志春.環渤海地區科技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關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5).
[3] 張蘭霞,付競瑤,姜海滔.我國區域中心城市科技人力資源競爭力評價[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