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于朝東
摘 要:扶貧旅游是近幾年全國扶貧工作的重點,黑龍江省旅游資源豐富,多數貧困地區適宜旅游開發。扶貧旅游的開發不僅為貧困地區尋找到了一條嶄新的脫貧致富道路,帶動了多產業發展,增大了就業機會,與此同時,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也有了新的模式,產生了新的增長點。本文根據近年來黑龍江省內的新形勢,對省內扶貧旅游工作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旅游開發 扶貧 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b)-051-02
1 發展扶貧旅游的重要意義
1.1 旅游所能創收的經濟效益,必將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進程
黑龍江省位于祖國東北邊疆,由于歷史問題以及地域限制等諸多因素,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緩慢,較為落后,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在黑龍江廣闊的地貌下蘊藏著豐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非常適合旅游業的發展。扶貧旅游的發揮在那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多模式產業發展,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從而推動黑龍江省經濟的全面發展。
1.2 扶貧旅游的開發可以調整產業結構,拓展新的增收渠道
食、宿、行、游、購、娛等諸多元素是旅游產業的重要部分,旅游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各部分之間關聯度很高,產業鏈長,對調結構,惠民生具有很好的凝聚功能和平臺作用[1]。隨著旅游業在貧困地區的興起,當地群眾更容易把握行業發展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例如開展農家樂、特色旅游紀念品商店、采摘園等,在當地形成品牌,創收效益。
1.3 扶貧旅游的發展能夠提升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
扶貧旅游的發展能夠帶來新鮮血液,增加旅游地居民與外界交流接觸學習的機會,固有的思想觀念將潛移默化的被更新。旅游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必將帶給當地群眾很大的影響和沖擊,他們為了更好地經營,擴大經濟效益,留住游客,通過政府及相關單位的協助,改變村容村貌,制定好村規民約,開展培訓工作。對此群眾的整體素質將有顯著提升。
2 黑龍江省扶貧旅游開發的現狀分析
2.1 黑龍江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基礎
黑龍江省地處祖國東北邊陲,四季分明,景觀資源豐富。大冰雪、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在國內鮮有,還有大湖泊、大熔巖、大油田、大農場等,資源類型齊全,數量豐富,構成獨特的旅游物質基礎。在我省的旅游資源之中,自然景觀別具一格,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分布廣泛,屬于旅游資源豐富地區[2]。
2.2 扶貧旅游在省內已初步發展,并顯有成效
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上提出要建設美麗鄉村、開展鄉村旅游、進行鄉村扶貧開發。提出把扶貧開發與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3]。在中辦25號文件《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意見》中,扶貧開發是十項重要工作之一,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內容來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招商引資,政府扶持,大部分地區的旅游資源已得到初步開發。[4]例如,牡丹江市雙峰林場的雪鄉經《爸爸去哪兒》一欄目火遍祖國大江南北,大量游客慕名而來,為當地林業局帶來了強大的經濟效益;“華夏東極”,太陽升起最早的地方——佳木斯市撫遠縣,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神秘的赫哲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中國北極”漠河縣,每年迎接數以萬計的來自全國各地尋找北極光的游客。越來越多的地方通過旅游業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旅游扶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印證。
3 黑龍江省扶貧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3.1 開發、營銷模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黑龍江省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開發類型千篇一律。冰雪資源是省內冬季旅游得天獨厚的資源,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享譽全國,其他城市便紛紛效仿,投資不少,不倫不類;民俗旅游是旅游開發中的重要依托,在開發過程中,各地區并沒有依據民族自身特色量身打造開發方案,不同民族間開發應用類型大同小異,缺乏獨特性;自鄉村旅游大力發展以來,全省各地齊頭并進,都紛紛采用單一模式,“吃大鍋飯,睡農家炕”。均未能有效的利用當地資源,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開發,導致模式雷同,不具備獨特吸引力。
從營銷模式上看,黑龍江省對旅游地營銷認識不足,沒有系統性設計,缺乏長期有效的營銷策略,導致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旅游景區知名度不高,只有周邊范圍區域的人熟悉。由此可見,良好的營銷模式對黑龍江省扶貧旅游發展尤為重要。
3.2 缺乏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產業鏈不完善
在扶貧旅游開發過程中忽略了其發展的核心問題,扶貧旅游的開發是為了給當地貧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增收機會,帶領貧困地區人口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然而在開發過程中不乏出現,只專注于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忽略了統籌規劃的現象。同時,景區與景區之間缺少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意識,未形成全域旅游。
在扶貧旅游開發實踐過程中,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支持保護,造成旅游地開發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旅游業包含六大要素,其中的每一點都能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基于黑龍江省總體情況上看,“食”、“游”相對較好,近年來鄉村旅館,賓館建設也逐步發展起來,住宿問題基本解決,大部分景區交通便利,但是“購”、“娛”兩個重要元素還沒有完整的形態。旅游商品開發中雖已小有成績,例如“大慶一滴油”、“黑陶”“根雕”、“魚皮畫”、黑龍江特色山產品等,但商品宣傳力度不夠,購買率低,沒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于經濟發展的制約,娛樂設施幾乎空白。
3.3 資金不足,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不完善
盡管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扶貧旅游,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基于黑龍江省總體情況,貧困地區待開發完善的地方很多,資金不足現象時有發生?;I資渠道少,開發層次質量較低。另外,扶貧旅游開發的主體是較貧困地區,環境衛生,基礎的醫療服務都有不足。簡單粗暴的餐飲模式,簡陋的衛生間,難聞的氣味,部分服務人員素質不高都在影響著旅游者的體驗效果。游客的體驗口碑不好,使旅游地的形象大打折扣,從而阻礙了扶貧旅游的發展。
4 促進黑龍江省扶貧旅游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 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輸送專業人才
扶貧旅游的開發工作,政府占主導位置。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財政實力和管轄能力,為扶貧工作制定相關規范,輸送專業人才為貧困地區科學規劃,增大對旅游資源良好的貧困地區資金投入,并用政府自身影響力招商引資,引入市場機制。扶貧旅游開發工作雖涉及多方問題,但切勿忽略扶貧旅游開發工作的核心問題,政府一定要做好當地居民的鼓勵帶動工作。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農民參與為主,市場參與”的模式,將扶貧旅游工作規范化、高效化、合理化、可持續化發展。
4.2 發展特色旅游,突出特色文化
黑龍江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應充分利用開發。例如,去中國北極—漠河追尋北極光、華夏冬季—撫遠烏蘇鎮迎接第一縷陽光;黑龍江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鄉村田園風光、現代農業觀光游是兩種主要形式,開展實戰農作、了解現代農業綠色食品生產等學習體驗旅游;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很多,在少數民族聚居地開展鄉俗風情游,例如:同江赫哲族漁獵民族風情、樺川星火朝鮮族風情、杜爾伯特蒙古草原風情。
4.3 強調貧困地區民眾參與,保證景觀和文化的原汁原味
扶貧旅游重在通過旅游的輻射效應,帶領貧困地區的人民走上致富道路、進行可持續發展,推動省內經濟增長。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貧困人民參與性,以保障當地群眾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只有讓貧困地區民眾真正地參與到扶貧旅游的工作中,才能成為直接受益者。
在旅游開發中,要因地制宜,科學開發,保持天然景觀,進行輔助性開發建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輔相成,開發工作中要深度發掘當地文化,配合當地居民為游客呈現原始文化內容。
4.4 改變傳統宣傳,擴大客源市場
在扶貧旅游開發工作中,我們除了要合理開發,發展特色旅游,提高服務接待標準等,更要有一套強大的營銷宣傳模式。良好的旅游形象宣傳、樹立特色旅游品牌、有效的營銷手段能夠迅速增加知名度,吸引旅游者。
我們生活在大數據時代,旅游與互聯網息息相關,互聯網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6]。旅游宣傳要基于此平臺,例如發表游記、拍宣傳片,微電影等。讓我們的旅游景區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使其有較高的曝光率。
參考文獻
[1] 章康華.全省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推動會議發言報告[R].2015.
[2] 劉寶巍.旅游扶貧理論研究及在黑龍江省應用的實證分析[D].東北農業大學,2004.
[3] 習近平調研暖心細節[EB/OL].人民網.
[4] 孫沁.湘西州旅游扶貧戰略可行性分析[N].團結報,2010-12-10.
[5] 侍崇慧.我國扶貧旅游開發的研究與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6(11).
[6] 趙亞平,王園林.如何管理90后員工[J].人力資源管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