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東
摘 要:本文從制造業的角度出發,分析了ERP環境下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并通過對ERP系統應用的難點解析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
關鍵詞:制造業 ERP 管理理念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b)-077-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尋求創新打破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1 ERP環境下制造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概述
制造業中的成本管理是一個管理系統,那么,這個系統的軟件就是成本管理的理念,而硬件就是ERP環境,實際的案例表明,要想研發出符合企業發展的成本管理方式,就必須運用ERP系統,讓軟件和硬件相結合。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重點關注人工和材料,但隨著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成本管理已經涉及到企業管理的各個階段,比如半成品的某個生產步驟、成品的生產流程。制造業需緊追時代的發展步伐,勇于創新,在傳統成本管理理念上不斷更新,不管是對隱藏成本的控制還是從管理顯性成本上,只有把控好所有與成本有關的階段,才能增加競爭力,在眾多企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站穩腳跟。因此制造業應該摒棄傳統的成本管理理念,應用ERP系統,創造可以把控各個環節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2 ERP環境下制造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特點
2.1 利用ERP系統對企業資源進行合理、精細配置
無法實現信息共享是傳統成本管理模式的一個弊端,因此,采購、生產、技術、財務等相關職責部門因為得不到共享信息,無法實現高質量的溝通而各執一詞,企業發展需要各部門相互協調,可是因為信息的不同步使互相之間缺乏信任,這必然成為企業發展的軟肋,但是如果可以應用ERP,讓所有部門都可以同享從一個數據源頭發出的信息,無論是在生產中還是在成本管理中都可以做到高效協作,各司其職。采購成本、材料定額是ERP環境下成本管理計算的基本數據,成本計算的準確性直接受這些數據的影響,在物料清單、工作路線等文件中均有記錄。根據物料清單中對物料層次、需求、制造等過程的規定,從產品結構的低層次逐步向高層次累計的方法是ERP環境下成本計算所采用的方法,又稱滾加法。在生產制造過程的進行中,成本信息會隨著材料信息和生產信息的產生而產生,實現信息共享,是成本精細化管理的堅實基礎。企業運用策略促使物流在各個不同環節上實現最優組合,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采用ERP中最常用到的優化物流資源的方法,在銷售信息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基本價值鏈的統籌工作,從而加快實現庫存、生產線、在途物資的最佳配比,充分優化企業物流資源,讓物流資源的配置和成本精細化管理得以實現。
2.2 利用ERP系統實現全方位精細化成本管理
ERP環境下的成本管理不同于傳統成本管理對料、工、費的控制,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通過對供、產、銷各方面、各環節的控制實現成本管理。
先從采購來說,制造業在對供應商的選擇上僅僅是根據供應商的高低來進行確定,而忽略了供應商的綜合成本、綜合素質、品質等因素,只有對各種因素綜合考慮才能選擇出最優質的供應商,同時,供應商除了要比較報價,供應商對緊急情況的應對能力、交貨周期、產品質量、企業文化等問題都需要進行相對的比較。ERP系統通過應用不同的模型來評估供應商的綜合實力,實現有效的管理,從源頭上為企業創建精細化成本管理打下基礎。選擇優質的供應商是一方面,同時,結合企業本身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采購策略、到貨日期的確定、分批到貨的數量、付款條件和周期等。而且,采購人員對于采購物品的管理也很重要,在ERP環境下對采購各個環節的管理也都有相關的設置,從而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再從生產上來說,在ERP環境下通過對生產數據、生產任務、車間作業等模塊的管理,使其相互結合,在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等功能的輔助下營造出優于傳統模式下的制造氛圍。建立完善的生產數據管理實現產品設計、生產計劃、加工制造、物料管理等環節上的數據統一管理,減少數據輸送的冗余,保證數據準確可靠,并對數據進行時時維護。在ERP環境下的先進的制造管理理念對物流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系統等各個子系統進行把控實現對生產任務的管理。科學的生產管理可以推動生產進度,提高效率,減少生產流程中的半成品,降低損耗,從而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也提高了生產質量,增加了客戶的滿意度。最后從銷售上來說,銷售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活動,銷售各環節的管理差異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銷售成本的高低,如果在銷售過程中沒有按期交貨就需要進行索賠處理,就會增加銷售成本。但是如果提前生產或者生產超量就會導致流動資金的大量占用,也會給倉儲帶來一定的難度,增加了倉儲成本,而且企業還要承擔在這段期間發生減值的風險,ERP系統的應用可以通過對針對銷售過程中的報價評估、訂單審批、訂單執行、訂單跟蹤、訂單發運等環節設計的相關管理功能解決問題。在銷售過程中要充分運用管理功能,降低銷售成本。同時ERP可以維護客戶關系,為客戶提供信用管理、價格管理、折扣管理,并針對不同客戶在不同的需求下進行報價,給予不同的折扣。這樣一系列的過程在ERP環境下都有系統的監控和記錄,可以做到有據可查,以此可建立企業與客戶之間良好的供應關系。
3 ERP環境下制造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的難點分析
3.1 各部門協調性不夠理想
在ERP環境下對信息鏈上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各個部門高度配合,互相協調,ERP系統是一種高效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信息的高效傳遞是確保信息鏈連續不中斷的保證,所以,與傳統成本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ERP環境下對各部門間協調與配合要求更高,而現在很多企業對ERP的應用還是守舊的傳統成本管理思想,導致了對ERP應用的失敗。各部門在工作中不能站在公司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協調性不夠必然給ERP系統的應用帶來不利的影響。
3.2 對初建的合理性要求較高
ERP系統的應用對于企業來說是一項需要長期應用的系統性的工程,要想促使ERP系統在企業中得到成功運用,需要花費幾代企業管理者的精力,ERP系統的應用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企業所有員工的智慧和努力,所以建立ERP系統,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不僅需要支付昂貴的變更成本,也需要企業管理思路、流程的變革。所以在企業選決定運用ERP系統時,需要做好前期的調研、測試的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
傳統成本管理模式對人員的素質要求不高,這也說明企業中沒有高素質的相關專業人才進行ERP的推行工作,使企業對ERP的推廣具有一定的難度。
4 改善制造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的建議
4.1 建立ERP項目組
任何新制度或者模式的創造和建立都需要有一個相應的組織進行協調配合,同樣的,企業要想很好地運用ERP系統也需要一個協調性好、執行力強的組織機構,即ERP項目組。在該機構的領導下達成企業各部門的統一目標、各部門間明確責任,通過定期會議讓各部門了解企業運行ERP的情況,又能促使各部門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意見,大家協力解決遇到的問題,一同分享ERP執行中的成功經驗。即ERP項目組是企業運用ERP系統不可缺失的機構。
4.2 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
傳統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流程相對簡單,而ERP環境下要求企業建立完善、整套的制度和流程,避免人為干擾對ERP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不利影響,全新科學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流程一定是在與ERP系統相配套的基礎上設計的,不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是無法為ERP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做出長遠發展貢獻的。
4.3 對從業人員加強后續教育
提高企業全部從業人員的素質是確保ERP系統在企業順暢運行的前提條件,只有對全員進行專業的計算機和ERP知識的培訓,才能提高相關知識,才能發揮ERP管理工具的最大的價值。很多企業在運用ERP系統以后,如果人員變動比較頻繁,則會使ERP知識在人員之間的傳授出現斷層現象,會直接降低ERP系統在企業中發揮的價值,最終導致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
5 結語
我國制造業成本精細化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將ERP應用到精細化管理中,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樊曉翠.ERP環境下制造業精細化成本管理探析[J].中國外資, 2012(11).
[2] 羅海山.ERP環境下制造業精細化成本管理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6(12).
[3] 尚兢.ERP環境下精細化成本管理研究[J].河南科學,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