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夢姝 彭瑩輝
[摘要]按照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新形式以及氣象部門對于天氣預報員轉型的新要求,結合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環境下逐漸與傳統媒體相互融合形成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可以看出現階段提升氣象預報員傳播素質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我國氣象預報員氣象傳播素質的調查分析,發現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提升存在著三個方面的不足,即預報員的公共氣象傳播素質問題尚未得到重視;預報員運用新媒體進行公眾氣象傳播的意識不夠強、傳播能力欠缺,在公眾氣象傳播中存在著將氣象專業術語轉化為大眾通俗語言的困難;在公眾氣象傳播中存在重基本氣象信息發布、輕氣象信息深度解讀的現象。在全媒體環境下特別是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需要管理者要提高對氣象預報員的公眾氣象傳播素質重要性的認識、預報員運用新媒體進行公眾氣象傳播的意識和能力亟待提高、探索建立“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良性互動互促機制、加強對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培訓。
[關鍵詞]全媒體;氣象預報員;氣象傳播素質
[中圖分類號]P45; G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7)10-0103-05
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傳媒業的變革,“全媒體”逐漸成為業界和學界的研究熱點。所謂“全媒體”是利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媒體表現手段,通過報紙、雜志、出版、廣播、電視、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融合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等傳播渠道,最終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信息的傳播形式[1]。全媒體時代實際上是新、老媒體在形式上的廣泛融合,從而使信息立體化傳播的時代。過去,天氣信息傳播形式簡單、渠道單一,天氣預報員作為信息的生產者,無須考慮不同渠道的天氣信息的表現形式及其傳播效果。但是在全媒體環境下,傳統意義上的氣象預報員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氣象信息生產者向氣象信息生產與推廣者相結合的角色轉變。因此,預報員的氣象傳播素質成了決定氣象信息傳播效果的關鍵。
一、氣象傳播素質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一)氣象傳播素質的定義
傳播素質的概念來自媒體素養的概念。媒體素養也被稱為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最初由英國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指的是在各種情況下取用(access)、理解(understand)及制造(create)媒體信息的能力,這種素養是現代人在生活、職業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之一[2]。
氣象傳播素質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媒介發達時代,人與人就氣象信息進行有效溝通的一種能力。氣象傳播素質不僅包括媒體素養,也包括氣象科學素養。對普通公眾來講,氣象傳播素質主要是指從權威的渠道取用天氣預報、災害預警、氣候變化等氣象相關信息,理解這些信息的具體含義,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應對的能力。對氣象行業從業者而言,氣象傳播素質主要是指在大眾媒體等公共領域協同制造氣象相關信息的能力,例如召開新聞發布會、接受記者采訪以及在自媒體平臺等發布氣象相關信息等。
(二)氣象傳播素質的分類
從傳播者崗位來劃分,氣象專業技術隊伍主要包括氣象服務隊伍、氣象預報隊伍、氣象觀測隊伍、信息技術隊伍、科學研究隊伍、教育培訓隊伍和綜合氣象業務隊伍。在各支隊伍中,氣象預報員隊伍是預報預測信息的直接生產者和權威解讀者,也是最為公眾所熟悉的崗位類型之一,因此,預報員的氣象傳播素質在氣象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從氣象服務對象這個標準來劃分,氣象服務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和有關部提供的決策氣象服務,日常為公眾所提供的公眾氣象服務,以及為各行各業所提供的專業氣象服務。不同服務對象的信息傳播渠道不同、需求點不同、信息使用習慣不同、接受程度不同,因此,氣象預報員的氣象傳播素質,包括決策氣象傳播素質、公眾氣象傳播素質和專業氣象傳播素質。以上三類氣象服務中,公共服務最早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目前在全媒體環境中開展公共氣象服務的嘗試也最為多元。因此,本文分析的重點為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
(三)氣象傳播素質的內涵
氣象傳播素質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1.通俗傳播氣象專業知識的能力。從傳播者角度來說,氣象預報員一般是經過崗位資格認證的氣象相關專業人員,具備較為豐富的氣象專業知識;但對公共氣象傳播來說,關鍵在于如何將氣象專業術語和科學知識,通過簡潔生動的大眾化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便于公眾理解。
2.運用媒體能力尤其是運用新媒體能力。從傳播過程的角度來說,預報員在召開新聞發布會、接受記者采訪以及在自媒體平臺發布氣象相關信息時,了解氣象信息傳播法律法規,熟知公眾氣象信息傳播的職責與權限,熟悉媒體運作規則,準確把握記者采訪動機,能夠和記者高效溝通合作,在大眾媒體等公共領域制造氣象相關信息,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3.新媒體傳播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從傳播管理的角度來說,氣象預報員首先要從受眾需求出發組織所要傳播的氣象信息內容以及對選擇信息的表達方式;其次要了解不同傳播媒介的需求,掌握制作氣象信息產品的方法,滿足各種需求;再次要具有一定的危機傳播應對能力。
二、全媒體環境下提升氣象預報員傳播素質的必要性
(一)氣象信息中的不確定性需要預報員進行解讀
在如何向公眾傳遞天氣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專業性等問題上,氣象預報員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例如,概率天氣預報是目前發達國家通用的天氣預報形式,和確定性預報相比,其信息量更加豐富,能夠更好地幫助公眾進行生活生產決策。早在1995年,我國曾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試點推廣概率天氣預報,但公眾不理解、領導不滿意,最終不了了之。原因在于公眾對天氣信息中蘊含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理解不足,這也是氣象科普最大的難點之一。因此,要想使氣象信息更好地為公眾服務,避免直接使用專業術語,但又要完整地傳遞現代天氣預報能夠提供的豐富信息,這對于預報員的氣象傳播素質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3]。
(二)新媒體環境為公眾氣象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
從受眾范圍來看,天氣往往是受到熱切關注的公共話題,天氣事件的傳播涉及的受眾面非常廣泛,特別容易演變成某個熱點事件或某一突發公共事件,從而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從信息來源來看,氣象信息傳播中的信息來源復雜多樣。新媒體環境下對天氣事件發表觀點的門檻低,極易得到廣泛傳播。例如,在天氣實況信息傳播方面,網友拍照上傳天氣實況信息,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傳播呈指數式上升,已經成為重大天氣事件中的主要信源之一。
從信息的傳播效果來看,新媒體有助于氣象防災減災信息的傳播。調查研究顯示,傳統媒體較為擅長在天氣事件結束之后做出詳細分析和系統總結,而微博等社交媒體則更傾向于事前傳播預警信息和防災減災知識。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為氣象信息傳播中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供了有效手段。
新媒體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的海量信息迅速更新,容易使當下天氣信息迅速“過時”,被新近發生的事件新聞淹沒,受眾的關注點也隨之轉移;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由于信息搜索極為方便,可能會出現信息不斷被轉發、持續跟進,不同年份相似的天氣事件很容易被網友搜索整合進行對比分析。
(三)氣象預報員轉型對公眾氣象傳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
1.預報員作為信源。以預報員為代表的氣象行業從業人員作為信源,負責為大眾媒體和互聯網平臺提供權威的天氣信息和氣象知識。新媒體時代,氣象預報員和服務人員可以綜合使用文字、天氣圖、動態衛星云圖、動態雷達回波圖等氣象專業信息,針對常見的代表性天氣,如北京夏日午后雷暴天氣、沿海臺風登陸時的大風暴雨天氣、江南梅雨天氣等,制作趣味性強、通俗易懂的天氣動畫,改善氣象信息傳播的效果。這對氣象預報員的氣象科普能力、媒體知識、信息產品制作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2.預報員作為受眾。受眾生產信息(UGC)是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最大來源,包括預報員在內的所有氣象行業從業人員,同樣也是氣象信息的消費者,是使用氣象信息指導日常生活的示范者。預報員作為受眾,也可以參與到新媒體時代氣象傳播的雙向互動中。例如,在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互聯網知識平臺,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等知識互動平臺,以及知乎網、果殼網等新型科普平臺,大力傳播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氣象部門運行制度、推廣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培養大眾氣象愛好者隊伍,發揮對廣大公眾的帶動作用。這對氣象預報員和服務人員的新媒體使用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預報員作為意見領袖。網絡平臺上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關于天氣規律和氣象知識,有很多個人觀點和片面認識,這些錯誤信息在網上被傳播和轉載,對天氣信息的應用、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科普,都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對此,應該明確氣象專業人員在公共領域信息傳播中的職責,利用微博、微信等人際社交網絡平臺提高氣象信息傳播的效率,充分發揮預報員隊伍在新媒體氣象信息傳播中的意見領袖作用,糾正和清理網絡上存在的對天氣預報業務、對氣象部門的錯誤認識,幫助公眾提高氣象素養,從而提高氣象服務的效益和滿意率。這就對預報員提高公眾傳播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
(四)發達國家普遍重視提升公眾氣象傳播
美國注重公眾氣象服務及對外宣傳。不管是國家級的業務中心,還是地方氣象臺,他們都非常注重對外宣傳和服務。特別是NHC,他們每年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與公眾、媒體及各級政府官員交流和溝通,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比如,全國颶風預防周活動、颶風撤離演習、對緊急事務管理部門的講習會、多部門的政府颶風聯席會議以及對公眾的關于颶風預報準確率的講習等。在這些活動中當地天氣預報室(WFO)主任或預報員還會親自到電視臺向公眾講解或接受采訪,讓公眾在第一時間聽到來自權威部門的聲音。這樣不僅提高了NHC的知名度,而且對預防颶風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傳效果[4]。
美國、澳大利亞都十分強調將氣象專業術語轉化為公眾能理解的通俗語言。在美國2007年環境公害與危機公關的一篇報告中提到:對大多數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來說,概率在風險科學中是一種正統的說法,但是對不同受眾來說,具有捕獲的不確定性。概率使用的難度在于危機中科學者與非科學者是否能一致理解概率的實質含義[5]。
根據澳大利亞氣象局的公共調查及其他一系列調查顯示,由于公眾對概率預報的理解不足,以及公眾和氣象專家理解語言的分類預測的條件不同,造成公眾難以在天氣概率預報中正確理解相關天氣預報內容的實質內涵。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們不了解天氣概率預報,就不能指望人們通過概率的描述來理解天氣[6]。
大量調查數據顯示,受眾已經基本了解天氣預報中的概率運用情況,但是對于概率預報的真正含義卻并不清晰。因此,由于天氣預報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給預報員試圖傳達信息帶來更多的挑戰。公眾期待得到清晰的天氣預報解釋,而預報員應當自我審視在預報信息傳播與公共應對時的表達方式與自我素養提高。提高預報員的俄氣象傳播素質是提高公眾對天氣預報的理解力。
三、當前我國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現狀分析
(一)預報員的公共氣象傳播素質問題尚未得到重視
一是管理者缺乏對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重要性的認識。由于氣象行業專業性強,領導者和管理者更加重視氣象專業能力建設,尤其重視氣象預報準確率的提升,相對忽略氣象預報員的傳播素質。二是氣象預報員本身對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提升不夠重視。氣象預報員具備較高的氣象專業素養,相對缺乏媒體傳播素養。三是氣象預報員的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缺少專業培訓。目前,我國針對預報員的專業培訓種類多、頻次高、范圍廣,但是至今為止,尚未進行過針對預報員傳播素質類的相關培訓。
(二)公眾氣象傳播中的科學性與通俗性之間的平衡難以把握
氣象主持人宋英杰講過,遼寧當地氣象站在大喇叭里的天氣預報,比如,講到“在5500米高空有個倒槽”,什么叫倒槽、馬槽?宋英杰當時很想告訴氣象站的工作人員“你們的預報我聽不懂”!時至今日,天氣預報中的專業詞語雖然有所減少,更多生動的比喻也出現在了天氣預報中,但老百姓看不懂天氣預報、不會用天氣預報的現象仍然存在。2009年,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就說,氣象部門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部門,傳統氣象工作者只關注氣象過程規律的研究,做出的預報結論看似用科學術語表達出來了,實際上顯得模糊不清,無法為老百姓所接受。
(三)重信息發布、輕信息解讀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新媒體時代,原有的公共傳播門檻幾乎完全消失了。從調查中發現,氣象預報員存在重基本氣象信息發布但是輕氣象信息深度解讀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卻在自媒體時代受到了挑戰。事實上,在自媒體中氣象預報員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天氣預報和預警等信息可以通過轉發氣象部門官方微博的方式擴大其傳播范圍,而不能夠通過個人媒介平臺直接發布;但是對于百姓渴求的氣象科普知識、對相關氣象信息的深度解讀與針對性服務則可以通過個人平臺發布,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環境下,提升氣象預報員傳播素質必要且緊迫。全媒體環境下氣象預報員的公眾氣象傳播素質對如何準確、及時傳播權威氣象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從氣象預報員的管理者、氣象預報員本身以及相關培訓部門等多管齊下的方法,不斷從制度、習慣、培訓等方面強化和提升其公眾傳播素質,既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氣象傳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7]。結合目前我國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現狀,以及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我們對如何提升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有如下思考:
(一)提高對氣象預報員的公眾氣象傳播素質重要性的認識
1.管理者要提高公眾氣象傳播素質在現代氣象業務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隨著現代氣象業務的發展,氣象預報員隊伍建設也相應地有了新要求,預報員的培養是現代氣象業務中預報預測業務發展的關鍵,其中就包括氣象預報員的氣象傳播素質。
2.管理者要提高公眾氣象傳播素質在預報員成長中的重要性的認識。要從培養優秀預報員、預報員綜合素質工程建設的角度來認識氣象傳播素質特別是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重要性。
3.管理者要從全媒體時代預報員生存與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全媒體的出現,使氣象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變革,這給預報員的生存方式帶來了暴風驟雨般的變革和影響。
(二)預報員運用新媒體進行公眾氣象傳播的意識和能力亟待提高
1.預報員要從“一重一輕”轉到“兩個都重”。長期以來,預報員更加重視氣象專業知識和預報能力的積累與學習,對公眾氣象信息傳播素質的提升比較忽視。在實踐中,氣象預報員在高度重視氣象業務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對氣象服務、公眾氣象信息傳播的研究、學習,包括價值評判,使提高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從學術研究視野進入實踐領域。
2.預報員要熟悉和了解各類新媒體,并運用其進行信息傳播。一方面,預報員要履行氣象部門的職責,向公眾提供各類權威、準確、及時的氣象信息;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與新媒體包括微博用戶等的對話。要及時對網民咨詢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回復和正面引導,快速解惑釋疑,及時消除可能產生的不利氣象服務輿情。
3.要培養預報員全媒體聯動發布權威氣象信息的能力。要熟悉各種傳播平臺,擴大氣象信息的傳播影響。既要發揮傳統媒體強大的輿論影響力,還要發揮網絡媒體、官方微博不間斷發布、手機全方位覆蓋,實現氣象權威信息的全口徑覆蓋[8]。
(三)探索建立“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良性互動互促機制
氣象預報員與公眾要建立公眾氣象傳播良性互動互促機制。這一機制可以概括為“認可—接受—監督—反饋—評估機制”。
就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氣象預報員可以通過氣象服務官方微博等新媒體進行收集,此外,還要對氣象預報服務進行公眾調查評估,盡早地發現氣象服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氣象服務,改善和提高氣象服務水平。不僅如此,還應加強對微博等新媒體氣象服務效果的評價,定期對關注微博等新媒體的人數、原創消息的數量以及各欄目之間的互動情況等進行統計和分析,切實提高關注度,增加轉發數,擴大評論數。應組建專門的新媒體氣象服務團隊和保障團隊,選派那些具備較高業務素質、較好文字功底和較強應變能力的人員,專門負責信息的制作、發布和監控,真正確保信息的準確、及時,用語的規范恰當。應加強對微博等新媒體氣象服務的組織和管理,將微博等新媒體氣象服務納入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建立健全微博等新媒體氣象服務的業務流程和業務規范,制定和完善相應的考核辦法。建立并完善微博等新媒體氣象服務質量月度分析和通報制度,并納入年度目標考核。
(四)加強對氣象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培訓
1.加強制定預報員崗位培訓計劃與規劃。從宏觀來看,培訓部門在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提高過程中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培訓部門要把緊入口,嚴格考核上崗預報員綜合素質,包括傳播素質,同時對預報員公眾氣象傳播素質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及定期的在職培訓。
2.努力拓展預報員培訓內容。自2005年9月開始,中國氣象局陸續開展了新任預報員上崗培訓、全國省級以上氣象部門預報員輪訓、地市級預報員輪訓等培訓項目。這些培訓對提高預報員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具有極大幫助。但是,缺少傳播素質等方面的培訓內容,建議在預報員綜合素質培訓中加入氣象傳播素質,特別是公眾氣象傳播素質的培訓課程和實訓內容。
3.著力加強氣象傳播素質師資隊伍建設。著手建設一支具有氣象行業特點的氣象傳播素質師資隊伍是提升氣象預報員氣象傳播素質的重要環節。建議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籌建氣象傳播研究室,加強氣象傳播課題研究,編寫氣象信息傳播講義,逐步形成以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為主體,各省區市氣象局為支撐,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為補充的氣象傳播素質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陳龍.媒介全球化與公眾媒介素養結構的調整[J].現代傳播,2004,(4):26-29.
[2]李艷華.傳播素質和媒介素養辨析[J].當代傳播,2006,(2):73-75.
[3]許小峰.“降水概率預報”到底是啥意思?[N].中國氣象報,2013-12-04(3).
[4]Handmer J, Proudley B.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via Probabilities: The Case of Weather Forecasts[J]. Environmental Hazards, 2007, 7(2):79-87.
[5]錢傳海.感受美國的天氣預報服務[N].中國氣象報,2006-07-08(3).
[6]張月如.美國氣象預報員:昔日電視臺配角,今日社會英雄[EB/OL].人民網,2011-08-30.
[7]劉立成.中國氣象傳播現代化的基本要素與表現特征[J].學術交流,2017,(7):211-216.
[8]鄭國光.百姓的需求就是氣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N].中國氣象報,2009-03-11(1).
〔責任編輯:徐雪野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