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山
摘要: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是新時代的綜合體建筑,是盤活現有的體育設施,解決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難點的重要載體,有利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滿足多元化體育消費需求,目前受到了地方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本文以鎮江市體育會展中心為個案,分析個案的模式、特征,總結個案的基本經驗,以期為我國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場館;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鎮江市
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對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的概念進行闡述,“將城市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住宅、休閑、商業等業態融合,為參與體育競賽、全民健身、體育培訓的群體提供配套服務,拉長服務鏈,把場館設施打造成為以體育為主題、功能豐富、綜合配套齊全、可經營性強、充滿活力的服務性實體”[1]。從對概念的解讀中,我們可歸納出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的一些顯著特征:以場館設施為載體,以體育服務功能為主導,以場館綜合體開發為手段,以場館設施要素與其他產業關聯整合作為聚集綜合體育功能的特定空間。鎮江市體育會展中心作為最早打造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的場館之一,在實踐中積累了相當多的寶貴經驗,對正在實踐和將要試點的其他場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個案的基本情況
鎮江體育會展中心由鎮江市政府投資23億元,興建的一個大型體育場館,總用地約690畝,總建筑面積17.8萬平方米。由綜合訓練館、主體育場、體育會展館、蛋山體育公園組成。其重點圍繞全民健身戰略的落實、突出本體產業、豐富內容供給、創新體制機制對打造現代化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進行設計,初步探索了大型體育場館“1+X+Y”創新增效的發展路徑。
二、個案模式分析
“1”是指專業體育本體產業,其中包括全民健身、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群眾活動等。“X”是指與體育相關聯的內容再造,是根據豐富市場供給、促進融合發展的任務而設立的體育服務項目。“Y”是指貫徹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多元主體而采用的多種商業模式。
(一)“1”:以體為本,在聚人氣增影響中求效益
鎮江市體育會展中心面向體育消費市場需求,重新、創新、補充整合這些核心體育資源,打造具有一個獨特體育場館吸引物,聚集人氣。一是大型體育賽事,2015年CBA男子籃球職業聯賽江蘇肯帝亞隊新賽季主場賽事落戶體育中心。二是“鋪天蓋地”的草根賽事,會展中心每年舉辦全民健身達人秀、千臺萬人乒乓賽等眾多群眾體育賽事。三是加入經過大眾化、兒童化趣味化改革后的體育體驗項目、培訓和比賽項目,如超級運動場、趣味籃球公園、老年人體育培訓中心等。
(二)“X”:著力內容再造,滿足市民消費需求
圍繞體育主題核心的拓展項目是吸引人流、提升場館人氣的關鍵,主要目的就是為整個場館帶來客源,形成最初的消費者。在做好本體“1”的同時,將閑置或半閑置進行改造,不斷充實“X”的內涵,拉長“X”的鏈條。如體育+科技+娛樂(空模、海模、車模),體育+培訓+教育(STEAM兒童大學、媽媽課堂)等。
(三)“Y”:從消費者的需求和價值開展多種經營活動
體育需要商業帶來的衍生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商業則需要體育的體驗性、娛樂性來聚集人氣。鎮江市體育會展中心的大型商業配套是專門根據我國大型體育場館的特征設計的配套商業化服務系統,其中包括:商貿、餐飲、零售、酒店等項目。
三、個案的基本經驗
(一)市場化多元主體參與運行
積極與市場接軌,以靈活的市場方式運作,才會讓其發展更具生命力。在案例中,政府體育局部門宏觀管理職能與經營管理分離,政府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只負責選擇需要提供什么樣的公共服務,對經營企業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設立需要購買公共服務的質量標準以及資金的來源,而不插手具體的運營過程[2]。
(二)創新空間利用,盤活內生資源
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本著“復合打造、綜合利用”理念,以體育服務為核心進行綜合開發、相關產業積極融合的手段全方位提升場館的運營效益。鎮江體育會展中心依托地里位置與周邊地產板塊、文化娛樂及商業整合開發,形成關聯互惠,使場館功能空間之間的相互融合,靈活轉變,相互借用,以達到資源整合與共享的高效利用率。
(三)科學規劃,有序推進
個案中,項目擬劃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在不改變場館的主體結構下,緊圍繞閑置或半閑置的室內外場館進行項目開發,專業比賽場地一般不用于大眾體育項目,并加強維護努力降低維護成本。此外,綜合體建設并非孤立的存在城市某一地段,須考慮與城市發展的有機結合,從城市規劃、經濟、文化的角度出發,才能實現場館再造與城市經濟、文化內涵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6-5-6). http://www. sport. gov.cn/n316/n340/c723004/content.html
[2]高曉波,陳淑蓮,喬玉,蘇俊宇,王麗娜.大型體育場館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及政府決策[J].體育學刊,2014,21(2):40-46.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