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要: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我們的初中體育,又能較好的完成體育中考。讓兩都相輔相承是我們當前完成的任務。“體育與健康”所提倡的:學生能夠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學會學習體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體驗鍛煉身體的樂趣,從而提高對體育的關心、意欲、態度和興趣,擁有健康的體魄。
關鍵詞:初中生;健康體育;中考;興趣;理念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始終堅持的是“健康第一”的理念,學生有了健康的體魄,將來才能服務于社會,而青少年健康身體的獲得主要取決于學校體育。可是實際情況是:體育科目在社會上是被人們最為忽視、也最缺乏了解的。在絕大多數的家長心目中,體育是所學學科中副科中的副科,僅因為中考科目中體育還占了一點分數,才會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如不然,家長是恨不得讓學生把在校的時間都拿來學習文化課,他們認為那才是重中之重。這也影響了我們的學生,我在所任課的班級中隨機找了一些學生做調查,發現85%以上的學生都認為體育課的目的就是為了中考的體育分數。
所處的現狀是:社會的大氛圍是重文而輕體,作為一名體育教學工作者吞下這個苦果的同時,也在冷靜地進行分析,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是學生和家長都沒有明確的體育鍛煉目的,或者說當前中學體育教育的目的性被異化、偏離了。有時候,會碰到一些人,問我是教什么的?一聽說是教體育的,熱情度直降至零。現在學校體育是說起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可以不要。對于這樣的觀念,我無法辯駁,也無從辯駁。對于人們觀念中的認知,我們一時也是無法糾正。但我認為,至少我們可以從現在做起,教育我們的學生,體育是終身要進行的一項任務。事實上,絕大部分學生是很樂意上體育課,可現實決定了體育教育的重點是中考項目,而文化課也沖擊著體育鍛煉的時間,兩者的矛盾使得學生對上體育課沒興趣,也無法產生興趣,即使上課也不愿太出力。那我們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我們的初中體育,又能較好的完成體育中考。讓兩都相輔相承是我們當前完成的任務。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通過多年的實踐,在激發學生興趣上我總結了以下幾方面,通過對教學行為的轉變,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初有成效。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個性化”轉變
新的體育教學觀要求體育教師應樹立特色意識形成教學個性,也就是體育教師深入鉆研體育教材的基礎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創造性的進行體育教學工作,具休是:
(一)教材處理上,要盤活書本知識
也就是說,教師要針對教材學生心理特點,對教材作一番科學的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學思路,例1在實心球的教學中,可針對學生喜歡籃球球星和喜歡看比賽的心理,給他們適當講些籃球的發展史及在籃球運動中投籃的命中率的重要性,以籃球作為實心球的輔助教材,讓學生運、傳、投過程中慢慢過度實心球,重點放到定點雙手投籃,而籃球投籃為實心球投擲作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實心球練習初期學生會出現身體下壓、出手角度偏低、出手時機把握不到位等問題,而雙手投籃能有效的糾正這些錯誤,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籃球投籃,再由實心球代替籃球,學生也非常有興趣做這種別樣的投籃,學生的實心球動作會有很大提高,這一番科學藝術處理,學生不管從籃球也好,實心球也好,都有了很好的基礎與能力,兩者兼顧。
(二)教法優化上,要設計新穎方法
我們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需要進行設計和加工,改進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克服組織上的模式化,例2在教八年級學生立定三級跳遠教學中,單元的前半部分,先采用游戲法讓學生跨、跳不同形狀、不同高度的障礙物,充分體驗跳、跨比賽的樂趣,隨后逐漸轉入立定三級跳遠教學階段,給與學生不同高度的小墊子或欄架,再給與每種器械材不同的距離,讓學生自定目標,并向各自的目標挑戰,體驗運動學習的樂趣,單元后半部分,可組織學習小組間的比賽,體會為集體爭光,發揮自己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加深對運動樂趣的體會,這樣即讓學生學習了如何過障礙物又練習了立定三級跳遠的動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終身體育練習打下了基礎。
(三)個性風格上,要樹立創新意識
即在遵循體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突破,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例3在七年級的第二個學期開始,根據設定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兩人一組輪流設計半節準備活動與輔助練習課,學生先討論完成,并在課前向老師匯報上的內容與組織形式,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建議、幫助,讓學生能順利的完成任務。經過一個學期后,每個學生都擔任過一節課的教導,同學們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應如何主動地學習,也了解掌握了在什么項目前必須進行哪些關節的運動,各準備練習,以防受傷和練習的有效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組織與創造能力,當學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制定自我鍛練計劃進行有效的練習。
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而有意無意的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 學習的思維過程,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把教學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提示形式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例4在進行實心球教學中按什么是投球、擲球、拋球、扔球,擲實心球為什么要做反弓,準備姿勢有幾要素組成,球何時出手、出手的方向、怎樣出手的速度成績最佳,怎樣的用力順序最有利于成績的發揮,你的同伴的擲球動作如何等相互關聯的問題,分成8個課時單元中進行教學。如第五課時中準備姿勢、預備動作、出手時機、作力順序、最后緩沖的結合,在實地練習驗證和討論中得出出手時機、身體的用力順序與身體柔韌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的原因,使學生找到練習的方向,并理解如何理性的運動,使自己的練習不會變成無用功或事倍功半;例5在耐力練習時,先讓學生了解怎么呼吸、如何有效的擺臂,怎樣跑彎道,怎樣情況是極點的出現,克服極點的有效方法等等,這些內容要幾個課時完成,每個過程都要讓學生仔細體會說出感受。第二課時彎道跑中,讓學生在不同直徑的圓周上練習,體會向心率,體會兩側擺臂與抬腿的幅度,并說出個自的感受,讓他們了解掌握為什么要有不同的幅度,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三、讓學生“認識”向“了解”轉變
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技術教學外,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使學生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意義、作用和有關的體育知識,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例6在快速跑的教學中要特別培養學生獨立鍛煉的過程,體育老師給他們一個范圍,練習的次數、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進行自我選擇,再終讓學生自測心率,呼吸頻率,自述身體感受進行記錄,然后教師給予評價,這個評價一定要有可參考的數值,讓學生能從中了解自己運動后達到了如何一種強度,運動量是否達到低、中、高的程度。例7對于體操類的動作(如廣播操、技巧、單杠等)給予學生集體錄像或拍照或學生間的互評,讓學生能直觀的看到不足之處,進行自我糾正,或互相糾正等,讓學生有較好的自我調控能力,主動積極的鍛煉,從而使學生自我鍛煉成為自己的自主活動,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這對以后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這也符合現階段“體育與健康”所提倡的:學生能夠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學會學習體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體驗鍛煉身體的樂趣,從而提高對體育的關心、意欲、態度和興趣,擁有健康的體魄。讓學生認識運動到了解的過程。
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是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因為我們沒有語、數、英、科等老師那樣受家長、學校的重視,我們也沒有美術、音樂老師那樣的藝術才華讓學生敬佩,我們只有用我們的熱情與熱愛讓學生慢慢的轉變終身體育的認識與意識。記得有這么一段話,“一枝花,開在去往春天的路上,安安靜靜,不爭不吵。有人問,為什么你不在春天開放呢?它微笑,路太長的時候,總需要指引方向的路標。”讓我們為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而指路,為讓體育教學成為終身體育的基礎而努力。只要有熱情,花開花落,其他都已無關緊要。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周南照,陳樹清譯,保樂·郎格郎,終身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3]體育游戲教材編寫組.體育游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蘇連勇.P·lengrand,終身教育入門[M].天津體育學院報,1999,3(第14卷).
[5]毛振明,于素梅,初中體育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陽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