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
番茄瘡痂病,又稱細菌性斑點病、細菌性瘡痂病,是番茄生產中的一種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種植生產區域,番茄瘡痂病發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為番茄產量和品質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1發病原因
番茄瘡痂病病原物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owson,屬黃單胞桿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鏈生,兩端鈍圓,極生單鞭毛,有莢膜,無芽胞。革蘭氏染色陰性。病菌發育的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40℃,最適溫度為27-30℃,在59℃條件下,經10分鐘可致病菌死亡。該病菌除侵染番茄外,還危害甜(辣)椒。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
病原菌可以在種子、病殘體和雜草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其中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秧苗帶菌也可成為主要的初侵染來源。病殘組織上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9個月以上。病菌借風、灌溉水、雨水、土雜肥及農事操作等傳播,也可借介體昆蟲傳播,引起再次侵染。病原菌一般經氣孔或傷口侵入,侵入后在適宜條件下,葉片上一般3-6天,果實上一般5-7天,即可發病,葉片表皮的損壞、葉毛擦傷以及細胞問充水過多都能加重病情。高溫高濕,多雨天氣或暴風雨過后易流行。連作田、低洼地、土質黏重、田問積水、窩風或缺肥、植株生長不良的地塊發病重。病菌發育的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40℃,最適溫度為27-30℃,在59℃條件下,經10分鐘可致病菌死亡。據調查,大田內有10%的植株發病,只要溫濕度適宜,就可傳染到整個地塊以至造成流行。
3發病癥狀
番茄幼苗、葉、莖和果實均能發病,以葉和果實為主。近地面的老葉先發病,葉片上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稍隆起,中部色淡,稍凹陷,表面粗糙,葉背早期出現水浸狀小斑,逐漸擴展,近圓形或連接成不規則形黃色斑,隆起較明顯,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葉片后期干枯質脆易落;莖上先于莖溝處出現褪綠色水漬狀小斑點,然后沿莖溝上下擴展,形成長橢圓形條斑,中間稍凹陷,褐色,以后木栓化隆起,可裂開成潰瘍狀;果實染病主要為著色前的幼果和青果,果實表面先出現水漬狀褪綠斑點,逐漸擴大,病斑褐色到黑褐色,初期常有油漬亮光,后呈現黃褐或黑褐色木栓化,直徑約2-5毫米大小,近圓形粗糙枯死斑,帶有黃綠色暈圈,病斑稍隆起成瘡痂斑,有的病斑相互連成不規則形大斑塊。若果實與果柄連接處受害,易引起落果。
番茄瘡痂病與番茄潰瘍病癥狀相似,潰瘍病為系統侵染的維管束病害,在果實上呈現“雞眼狀”,葉片上出現白色小枯死斑,引起植株萎焉枯死。據此可區分上述兩種病害,防止出現誤診。
4致病因素
4.1氣候條件:番茄不耐高溫、強光、雨澇,露地栽培病害主要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暴風雨會給植株造成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高溫高濕是病害發生的重要條件,特別是風雨過后,遇上幾天高溫天氣,更利于病害發生流行,造成該病的嚴重危害。溫度在15℃以上和相對濕度在80%以上的條件有利于發病。
4.2施肥習慣:重施有機肥、足施磷鉀肥、少施氮肥,比少施或不施有機肥、磷鉀肥用量不足、氮肥施用過量的地塊,整體發病危害輕,配方施肥比常規施肥的發病輕。
5防治方法
5.1輪作:重病地應實行與糧食、油料、經濟作物或十字花科等非茄科作物3年以上的輪作,實行與水稻、蓮藕等水旱輪作更為理想。
5.2加強植物檢疫,使用無病種苗:引進種子和秧苗,要經過檢疫檢驗,確保種苗不帶病菌。使用無病種苗或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包衣種子,或用60℃溫水浸種15分鐘,或種子浸泡10-12小時后,再用1%硫酸銅溶液浸種5分鐘,水洗干凈,催芽播種。
5.3清潔田園:及時去除部分病葉、病株、病枝、病果,深埋或燒毀病殘體,減少再侵染源,收獲后,清潔田園,妥善處理病殘體和作物秸桿。
5.4加強栽培管理:栽植前,及時深耕細耙,以利于病殘組織的分解,加速病菌死亡;高壟深溝栽植,定植后注意松土,提高土溫,降低土壤濕度,促進根系生長,防止大水漫灌,雨季加強排水,雨后及時劃鋤中耕,加速土壤水分蒸發;適時平衡施肥、配方施肥,增加磷鉀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植株抗病力。坐果后及時整枝打杈,以利通風透光,降低濕度;灌溉、整枝、打杈、中耕、培土、采收、施肥、噴藥等農事操作,要避免碰傷植株,防止病菌從傷口侵入;及時防治傳菌昆蟲。
5.5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使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或新植霉素400倍,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倍,或25%絡氨銅水劑300倍液,也可用1:1:200的波爾多液噴霧,隔7~10天1次,連噴2-3次,防治效果達80%-90%。噴藥前先將少量病葉、枝、果摘除,再噴藥,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