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
[摘 要] 成語的書證分“典出”和“語見”兩類,二者在形式、內容上很相似,但在功能和作用上有明顯差異。在成語詞典的編纂中,“典出”和“語見”容易混淆,是編輯工作的難點。本文從兩個方面談成語詞典編纂中的“典出”和“語見”問題:一是如何選定成語的“典出”和“語見”,二是從實際操作角度總結成語詞典的“典出”和“語見”的編輯原則。
[關鍵詞] 成語 詞典 書證 典出 語見
[中圖分類號] G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3-0057-04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 in the Idiom Dictionary Compilation
Liu Lang
(Education Bureau,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 are two categories of illustration cited from the literature in idiom dictionaries.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 are very similar both in the form and content, bu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unction. In the compilation of idiom dictionaries,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allusions from quotations, which adds difficulty to the whole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 in compiling idiom dictionaries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how to select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 for the idioms; the second one is makeing a summary of the editorial principles of allusions and quotations in idiom diction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operation.
[Key words] Idiom Dictionary Illustration cited from the literature Allusion Quotation
成語是漢語中的精髓,言簡意賅,有著極強的概括力和表現力。目前市場上,成語類詞典數量很多,達上千個品種。此類詞典的目的是幫助廣大中小學生理解常用成語的意思,了解成語中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且能在語言表達中恰當地運用成語。因此此類詞典的特色為:收錄中小學生常用的成語,用現代白話文解釋成語含義,點明成語出處,說明成語的演變和運用;用生動淺近的語言說明成語涉及的典故、傳統文化知識點,兼顧工具書的檢索性和閱讀的趣味性。本文擬就編纂此類詞典過程中的“典出”與“語見”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
1 “典出”與“語見”的界定
作為成語詞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出”指成語的確切出處(即語出)或成語的語源(即語本),一般要列出相關作者、書名、卷回、文字內容等。若出處原文篇幅過長,可用現代語言加以概述。
“語見”指成語的每個義項選取一個或多個名家名作中的句子,盡量淺顯易懂,旨在說明成語的應用。“語見”兼顧古今,所用文獻的時代不一定最早,只求精當。“語見”一般要注明作者、作品名稱及卷回或章節等。
2 “典出”與“語見”的常見問題
在成語詞典的編纂中,“典出”和“語見”是編輯的難點。“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選定“典出”和“語見”,二是如何保證“典出”和“語見”的準確性。
2.1 “典出”和“語見”的選定
實際編纂中,很容易將“典出”和“語見”混淆,作者和編輯常常為一條書證是“典出”還是“語見”而爭論不已。在一條成語對應多條書證時,為區分“典出”和“語見”,大家多以時代先后順序為據,將最早的書證定為“典出”。如果年代相近,則傾向于將史書中的書證定為“典出”。但是這么處理過于簡單和絕對,經不起推敲。第一,“最早”這個標準需要大量資料作為基礎,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最早”的那條書證,談何容易,這會讓作者和編輯陷入“故紙堆”中不能自拔。第二,史書本身也是各種資料的匯集和綜合,史書中的書證不一定就更確切。事實上成語的來源很多,史書只是其中之一。
從前文“典出”和“語見”的界定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于功能不同:“典出”主要介紹成語的由來,包括成語產生的歷史背景知識,可以拓展知識深度。“語見”側重在運用,把成語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展現出來,體現成語的含義及多語義之間的變化。以“錦囊妙計”這條成語為例,“典出”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五四回:“汝保主公入吳,當領此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依次而行。”此成語源自三國時期的故事:三國時,趙云護送劉備到東吳娶妻,臨行前諸葛亮交給趙云裝有妙計的錦囊,囑咐趙云依計行事,以保劉備平安。“錦囊妙計”的“語見”可以選擇名家名作中使用“錦囊妙計”的句子,比如《兒女英雄傳》二六回:“他的那點聰明本不在何玉鳳姑娘以下,況又受了公婆的許多錦囊妙計,此時轉比何玉鳳來的氣壯膽粗。”
因此,站在讀者使用成語詞典的角度來看“典出”和“語見”,就可以比較清晰地區分“典出”和“語見”,將確切的成語的出處定為“典出”,不可考、不確切的成語書證則可以歸入“語見”之中。
2.2 “典出”和“語見”的準確性
“典出”和“語見”一般都包含作者、年代、作品名稱、卷回或章節、文字內容等。要保證“典出”和“語見”的準確性,一要核查所有這些信息,工作量很大。二要保持相關信息前后一致,尤其是相同作者、相同作品的名稱要一致,年代、卷回章節的書寫體例要統一。下文談到“典出”和“語見”的編纂原則再詳述這部分內容。
3 “典出”與“語見”的編纂原則
3.1 “典出”的編纂原則
第一,確切性。能確定成語的出處或語源,即可定為“典出”;無法判斷確切出處,則不必列“典出”。以“廬山真面”一詞為例,“廬山真面”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的詩句是“廬山真面”一詞的確切出處,因此可定為“典出”。
成語的“典出”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源自古書中的詞句,二是來自古書記載的故事。像上面提到的“廬山真面”就是源自古書詞句,類似的例子有:“而立之年”來源于《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克勤克儉”來源于《尚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等。來源于古書記載的故事的成語也很多,比如“臥薪嘗膽”,來源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鞭策自己不忘亡國之恥,睡柴草、嘗苦膽的故事。類似的例子還有八斗之才、完璧歸趙等。
成語中無法確定語源和確切出處的也大量存在。以“克敵制勝”為例,有的成語詞典將《孫子·虛實》中的句子“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列為“克敵制勝”的“典出”,而這句話只能體現“制勝”之來源,沒有體現“克敵”二字,那其他含“制勝”的成語如“出奇制勝”是否也可以將此句列為“典出”呢?所以,此書證不宜列為“典出”。這種無法確定“典出”的成語列入“語見”更為合適。
第二,“典出”要體現成語的由來、歷史背景,如果涉及相關歷史故事應予以說明。這樣可以幫助讀者開拓視野,同時更好地理解成語。
“典出”中的故事大約分為三種。一種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實,比如“完璧歸趙”源自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為奪取和氏璧發生的一段故事,“一鳴驚人”源于發生在戰國時期齊威王身上的事情。第二種是寓言故事,比如刻舟求劍、揠苗助長、削足適履等均來自古文記載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有一定的寓意,其寓意正是成語含義之所在。還有一種是神話傳說,比如“開天辟地”來自盤古開天地之傳說。
一般一個成語只有一個典出,但個別成語來源于兩個故事,比如“結草銜環”源自兩個故事,一個是發生在春秋晉國魏顆身上的故事,一個是發生在東漢楊寶身上的故事,兩個故事都講述了報恩的事情,因此后人將兩個故事組成一個成語,表達感恩報德的意思。
這些故事都具有很好的閱讀性,而且可以幫助中小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在成語詞典的編纂中有必要進行詳細說明,在說明時可以使用白話文與文言文結合的方式。如果成語是由古書中記載的故事提煉而來,引用原文篇幅過長,則可以采用白話文敘述的方式,比如“黃粱一夢”源自唐朝沈既濟寫的《枕中記》,《枕中記》所述故事篇幅很長,無法節取,故可以使用白話文簡潔概括書中故事作為成語的“典出”。
除了以上所說的成語故事,成語本身的演變過程也頗具閱讀性。如果能將成語的演變過程展現給讀者,則既可以豐富見識,也有利于讀者掌握成語的準確用法。比如“每況愈下”出自《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古時候,有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莊子說,我講的“道”無處不在。那人請莊子具體指明,莊子就一一列舉:道在螞蟻洞里,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甚至在屎尿之中……那人非常奇怪,莊子就打了個比方說,就好比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這就叫“每下愈況”,越往下越清楚明白。所以我今天告訴你“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的存在,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典出引文中“每下愈況”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這里的“況”就是甚的意思,意為程度的加強。后來這個成語被人們轉化成“每況愈下”,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每況愈下”的“況”,意思是形勢、境況,不僅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后的成語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從成語的演化過程,我們就能體會成語的含義,了解其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不少成語詞典將“典出”中的背景知識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列出來,有的標為成語故事,有的變為知識鏈接,這可以視為“典出”的補充,便于讀者理解。但是在編纂中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將“典出”中的文言文內容直接翻譯成白話文,語言生硬,沒有特色,沒有可閱讀性;與“典出”關聯不大,給人牽強附會之感,沒有列項的必要;多個成語源于同一個“典出”,容易出現重復現象,如“目無全牛”與“游刃有余”兩個成語均出自“庖丁解牛”的故事,如果在兩個詞目下都列“成語故事”,就會出現內容重復;容易出現常識性錯誤,特別是典章制度、人名地名方面的問題較多,如將“水德星君”稱作“水星菩薩”,將“漢高祖”“魏武帝”寫成“漢代的高祖”“魏朝的始祖”,將“蜀地的成漢政權”寫成“蜀國”等。
第三,“典出”中成語的含義如果與今義出現較大差異,應予以說明,幫助讀者理解。
一些成語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發生了曲解或誤解,逐漸背離了原始意義,如果在列“典出”時不加以說明,會讓讀者產生困惑。比如“逃之夭夭”的“典出”是《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形容桃花燦爛的名句,可是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將“桃”跟諧音的“逃”混同起來,把“桃之夭夭”寫成“逃之夭夭”,成了逃跑的詼諧說法。如果不加說明,讀者讀到典出中的引文時就會產生疑惑,也可能會用今義解釋古文,這樣就貽笑大方了。因此有必要作出解釋說明,幫助讀者理解。
其實成語流傳過程中出現的意義變化,多是古人使用時出現誤解造成的,歷代學者文人對此做了很多考證工作,如果將這些考證適當寫入“典出”中,可以增加詞典的閱讀性。比如現在人們形容不認識字的人為“目不識丁”,意思是說這人連“丁”這樣簡單的一個字都不認識,可見其文字不通的程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目不識丁”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唐朝安史之亂后,張弘靖出任幽州節度。他手下有幾個部將時常喝得大醉,并辱罵手下兵士說:現在天下太平無事,你們這些人只有蠻力,能挽兩石力量的弓,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經宋朝學者考證,“丁”應該是“個”,原話的意思是,你們這幫人不如認識一個字的人。因為篆文的“丁”與“個”形似,由于印刷或書寫的錯誤, 才有了這種誤解。一般讀者又不深究,所以廣泛流傳為“不如識一丁字”,逐漸演化為“不識一丁”,后來干脆稱一個字也不認得叫“目不識丁”了。
當然,不同學者的考證可能產生不同的結論,甚至出現爭論不休的情況。比如對“名列前茅”的“茅”字的考證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種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學者杜預的說法,他說春秋時楚國用茅草做成報警用的旌旗,行軍時拿著走在前頭,所以叫“前茅”。另一種是清代文字學家王引之的說法,他指出,茅是草的名稱,茅草跟旌旗兩者絕不相涉。《左傳》原文里的“茅”,是“旄”的假借字或通假字。“旄”就是牦牛尾,古人常將牦牛尾綁在竹木桿上用來指揮大軍,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稱為“旄”。但是不管怎樣解釋,“前茅”就是前軍所舉之旗,引申為在前面的人。“名列前茅”也成了固定的成語。像這種情況,在“典出”中對兩種說法都可做適當介紹,讀者讀到這些說明文字,會對中國文字的演化及其特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第四,“典出”涉及的朝代、人名、地名、書名、事件等均須核查。
編纂中,“典出”涉及的朝代、人名、地名、書名、事件等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因此需要核查。⑴“典出”引文中出現字詞舛錯。如將“默默無聞”引文蔡邕《釋誨》“屬炎氣于景云”誤作“屬類氣于景云”;將“錦繡河山”引文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樓閣煙花里”誤作“秦城數閣煙花里”;將“嫣然一笑”引文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齒如含貝”誤作“齒如舍貝”等。以形近字錯誤居多。⑵所引書名、篇名缺失或錯誤。如“寸步難行”出自《東墻記》而非《東情記》;“攻無不克”出自《戰國策·秦策二》而非《戰國策·秦策一》;“旌旗蔽日”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而非《戰國策·趙策一》;“返老還童”出自《抱樸子·內篇·仙藥》而非《抱樸子·內篇》等。⑶所引卷數缺失或錯誤。如“嚴懲不貸”出自《典故紀聞》,缺“卷八”;“迥然不同”見《歲寒堂詩話》卷上而非卷一等。⑷作者人名缺失或錯誤。如“大庭廣眾”出自《孔叢子》,缺少作者孔鮒;“呼風喚雨”出自孫覿《罨畫溪行》而非孔覿《罨溪行》;“家常便飯”出自《女論語》,作者之一為宋若莘而非宋若華等。⑸編輯體例不統一。“典故”所引書名與篇名、具體的卷名、作者的名稱等在同一本書中不統一。如白仁甫與白樸、鄭德輝與鄭光祖、喬孟符與喬吉、范子安與范康、朱柏廬與朱用純、李綠園與李海觀都指同一人,但標注前后不一。《妙法蓮華經》與《法華經》、《河南程氏遺書》與《二程遺書》是同一本書的不同書名,詞典引用時均須統查。《報任安書》與《報任少卿書》是同一篇文章,引用時也須統查。
3.2 “語見”的編纂原則
第一,“語見”要體現成語的基本含義。“語見”用名家名作中的句子提供成語的使用語境,幫助讀者理解和運用成語。如成語“理直氣壯”的釋義是“指理由正確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語見”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一:“我司馬貌一生鯁直,并無奸佞,便提我到閻羅殿前,我也理直氣壯,不怕甚的!”既呈現了成語的使用語境,又將其含義充分表達了出來。
第二,引文語境要相對完整,體現成語的使用環境,不可“斷章取義”,以免造成理解困難。如“開卷有益”的“語見”是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如果只引后半句“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則語境不完整,讓人讀后不好理解。
第三,多義成語每條含義都應配相應的“語見”,以示區分。如成語“間不容發”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空間距離極小,形容極為精密或精確;二是比喻時間緊迫,情勢危急。如果只列“語見”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于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只能體現第二個含義,如此設置會給人不完整、不全面的印象。
第四,“語見”涉及的朝代、人名、地名、書名、文字內容等均須核查。這一點與“典出”的問題一致,詳見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