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彬

去年1月份,李克強總理到地方視察工作時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我們國家目前每年生產的圓珠筆,就是大家現在在用的,大約是400億支,但是70%高檔的圓珠筆芯,那個尖,甚至那個球座,甚至墨水都靠進口。我們自己生產的也有,但是質量不過關。讓我感到高興的是,今年我們一個鋼廠終于研發出了制造這個筆尖的鋼材,但是批量生產還需要兩年。
我最近看到一個數據,說的是現在全球每年生產的鐘表大約在12億支,我們中國制造的鐘表每年大約在6.86億支。而瑞士一個小國,每年生產的鐘表大約3900萬支,它的數量僅占到我國產量的4.3%,但是這3900萬支鐘表的價值卻是中國6.86億多支鐘表價值的4.5倍,達到229億美元。為什么?我們缺品牌,缺質量,缺工藝。這讓我想起了93年前,在1924年的時候,我們的國學大師胡適先生寫了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傳》。他描繪了一個中國人對什么都不在乎,對什么都說差不多就行了。比如他母親讓他買紅糖,結果他買回一包白糖,他說,不都是糖嘛,差不多就行了;當會計記帳,他把千寫成十,把十寫成了千;趕火車他也晚了兩分鐘,火車沒有等他,開了。他不解:為什么這么認真呢?不就兩分鐘嘛,差不多就行了唄。最后他生病了,治人醫生沒有在,請了獸醫給他看病,結果把他看死了。臨死前,他還說,人生前和死了差不多,何必認真呢?胡適先生通過《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非常尖刻地諷刺了當時的一種國民心態。
我今天為什么要講這個“工匠精神”?在去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中國我們要弘揚“工匠精神”。在去年12月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再次強調了我們要弘揚“工匠精神”,培育民族品牌。在這里,我想圍繞“工匠精神”講幾個看法。
什么是工匠?
“工匠”這個詞最近很火。在國際上,隨著制造業的回歸、制造業的振興,一個創客,一個工匠,是非常流行的詞。什么叫工匠呢?我們字典上說,所謂的工匠,就是指有某種工藝專長的手工業勞動者,比如說魯班這樣著名人物就是工匠。但是對工匠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見解。在日本,把工匠叫職人,在美國更推崇創客。他們把扎克伯格、比爾蓋茨等最新技術的發明家,包括愛迪生、華盛頓看作是大工匠,因為華盛頓先生除了做總統,還是有機農業的實踐者。他們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我個人覺得,我們今天認識工匠,不要局限在我們原始的那個手工業操作的低層次的工匠,不僅僅是企業當中某一項技藝比較強的那個勞模,而是有特殊專長工藝和較大社會影響和貢獻力的專家,這才是工匠。
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不缺工匠,而且從古代到現在,我國有三本大的巨著或者叫名著,專門研究工匠、質量和標準,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北宋時期沈拓的《夢溪筆談》,北宋時期李健的《營造法式》,最有代表性的是整整380年前江西人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這部書被全世界的專家和學者認為是近代世界史上第一本關于技術、工藝、農業等方面的百科全書。很不幸在清朝的時候,由于作者宋應星和他哥哥不滿當局的一些做法,這本書居然在清朝三百多年成為禁書。還是一位專家最后在日本發現了他的藏本。當然現在我們國內圖書館也有了,可是我們對這部書的重視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里面提出了很多中國人的發明,被日本、被歐洲的一些國家所引用,創造了一些新的工藝流程和技術。所以我說,我們現在提出工匠,就是要充分認識工匠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貢獻、作用、能力,包括工匠的精神,他們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我們的制造業也好,第一產業也好,第三產業也好,高科技也好,才能真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我對工匠的基本認識。
在當下的世界和中國,工匠絕不僅僅是手工勞動者,他應該是穿越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經濟文明的集中的代表者,它也應當是橫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最優秀的創造者,這是我講的第一個看法。
什么是工匠精神?
關于“工匠精神”的探討與研究,最近各級報刊包括專著出了很多。在這里我想把古往今來的“工匠精神”簡單地概括一下。我說工匠精神就是“五心精神”,有匠心、有匠魂、有工匠的信仰。
第一個心就是“真心”。作為工匠,首先你要真正熱愛你從事的事業、工作和產品,如果不喜歡,完全是為了混口飯,你很難成為工匠。所以我說,真心的愛好,真心的熱愛,真心的興趣是工匠最基本的基礎。當然,作為一個工匠,最重要的首先還是要真誠、誠信,求真務實,這是工匠的第一要素。
第二個心叫“專心”。也就是說,對其從事的產品的制作、工藝、流程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南通有一個企業家,他在1970年代就開始做鋼球,大的、小的,做了幾十年,到今天一輩子就做這一個產品,他現在把這個鋼球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二位。在經濟下行的狀態下,他的訂單不但沒有減少,而且在增加,他的利潤率高達27%。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把它做成功了,這就是工匠。
第三個心叫“精心”。工匠精神最突出的標志是什么?四個字:精益求精。做一件事做到精確、精細、精巧、精美、精華、精微等等,做到這些精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還要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去創新。記得一個朋友跟我講過一個故事,說我們國家有一位院士在大連做精密齒輪,這位院士大學畢業以后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創新,今年已經80多歲,一輩子就做這么一個精密的齒輪,被譽為“中國的精密齒輪大王”。做到什么程度呢?據說他所做的精密齒輪的精度,用漸開線來測,除了德國就是他,做到了一級的水平。而我們現在大多數企業用的都是三級、四級的水平。這樣的精度,就是他精益求精的結果,我們就應當倡導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個心叫“恒心”。恒心就是做一件事永不放棄,持之以恒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我看到全球最古老的一個企業,現在還在生存的就是日本飛鳥時代的金剛組,1400年傳承了40代,專做高檔的廟宇建筑,今天還在做。日本一百年以上的企業現在有21066家,而中國僅剩5家。國家工商總局說,我們企業的壽命平均2.9年。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非常好的東西,我們要持之以恒、代代傳承,這是非常可貴的精神。我們國家有一位老先生叫莊壯,他是前甘肅省歌舞團副團長,1980年代辭職去莫高窟了,專門研究壁畫上的唐代古樂器,幾十年如一日,躺在山洞里去畫,去寫,去籌資,去制造。終于,在他的努力下,現在已經有三百多件古樂器重見天日,什么五胡琵琶、葫蘆琴等等,配上當年唐代的樂譜演奏出來,在日本、韓國巡演一百多場,受到了追捧。這就是“工匠精神”。
第五個心叫“愛心”。一個真正的工匠要有大愛之心,愛家人,愛他人,愛社區,愛自然,愛國家。在我們中國,也不僅僅在中國,最有名的大工匠是在成都給我們修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公元前兩百多年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還是天府之國最重要的水利設施,還在發揮作用,甚至那個大地震也沒有把它損毀,到今天還在給我們人類提供著巨大的福利,這是什么?這就是工匠的大愛之心。所以,只有擁有大愛之心的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工匠大師。
如何構筑民族品牌?
簡單地說,構筑民族品牌最根本的就是要弘揚“工匠精神”,當前我們最缺的就是這個。那么,怎么樣來弘揚“工匠精神呢”?我有六個建議:
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法治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議非常偉大,尤其是那里面講到的,我們一定要依憲治國、以憲執政,這是四中全會決定的靈魂、綱領、方向。只有有了法治的保障,有了財產權,有了知識產權,有了市場秩序,有了契約精神,我們才能造好品牌。
第二,我們要有激勵制度的體系。我們缺少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激勵機制,比如說我們的稅收,我們的財政,我們的準入,我們的招投標,我們的政府采購,我們的金融、保險都應當鼓勵有工匠精神的企業。
第三,要有科學的教育體系。現有的教育體系要改革,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我們說德國產品品質好靠什么?靠雙軌制教育、職業教育、崗位教育。
第四,我覺得還要有靠消費需求引導的體系。長期以來,我們中國人買東西都希望物美價廉。這個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太片面了。物美不一定價廉,我主張叫物美價適,沒有好的適當的價格,是沒有一個好的供應鏈、產業鏈和銷售鏈的。有了好的產品要有適當的價格,我們這個產業才能叫綠色產業。否則我們都競相壓價,惡性競爭,哪有好的生態。
第五,就是要創新,要多學習新的科學技術。AR、VR、互聯網、物聯網,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等,我們都要創新。
第六,我們要培育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我覺得弘揚“工匠精神”,本質上就是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說敬業、誠信、法治、自由、和諧、文明、友善、富強、民主、愛國,這24個字沒有一個字在“工匠精神”里找不到的。只有倡導這些帶有方向性、引導性,包括人生價值觀的文化,我們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建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