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對于考生來說,二十四節氣是必備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應對二十四節氣的大體時間、氣候特點及相關習俗作適當的了解。
【中考真題】
小滿
①小滿節氣,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間,24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今年小滿交節時刻為5月20日22時36分。
②寒來暑往是氣候,鳥語花香是物候。小滿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氣。其關注點不在氣,而在物。古書稱“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這時,北方冬小麥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是最“接地氣”的節氣。
③農諺有“小滿小滿,麥粒漸滿”的說法。此時,小麥度過一冬的休眠期后,經過返青拔節,抽穗開花,亟需薰風暖熟,雖然仍是一片青綠,但有著一股蓄勢待發的勁頭。麥穗已經抽齊,麥粒鼓著腮幫一般,泛出一層透明的綠色。等到這晶瑩的嫩綠變為黃綠,麥子也即將成熟了。農諺又云“小滿未滿,還有危險”。小麥成長的最后階段灌漿期十分關鍵,籽粒才剛剛盈實,若碰到災難天氣或病蟲害,麥粒未經過充分的乳熟期,小麥的品質便會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區,小滿還有“小滿小滿,江河漸滿”的說法,反映了這時南方降雨增多的氣候特點。確實,從小滿開始,全國各地漸次進入夏季,雨量越來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漸上漲。
⑤此時,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農人除了給早稻增肥,還要忙著栽插中稻。“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農人們將培育好的秧苗按間隔,齊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機械化的地區,就采取機器種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滿雨水不豐,稻田田坎干裂,就無法栽插水稻:若雨水過豐,栽插好的稻苗便經不住大雨的襲擊,秧苗輕則東倒西歪,重則被雨滴打傷。南方的小滿節氣,充滿了對水的期許。
⑥小滿,是麥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國傳統科學理論,四月小滿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也是最潮濕悶熱的時節。這時萬物生長最為繁茂,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最旺盛。正因為如此,人體在小滿時消耗的營養物質最多,所以需要及時補充,才能使身體、五臟六腑不至于有所傷耗。這時,可以多吃一些清熱、暖胃、溫補的食品。因為空氣潮濕,小滿節氣也是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的高發期,人們要預防濕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濕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濕助濕的食物。
1.本文圍繞“小滿”這一節氣,說明了哪些方面的內容?請簡要概括。
2.文章多次引用農諺進行說明,請概括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3.科學性是說明文的生命。請結合下面語句中的加點詞語做簡要分析。
(1)今年小滿交節時刻為5月20日22時36分。
(2)從小滿開始,全國各地漸次進入夏季,雨量越來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漸上漲。
4.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請從你知道的節氣中任選—個加以介紹。
【試題解析】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文章說明的對象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試題涉及文章內容的概括、引用作用的分析、說明語言科學性的分析及其它節氣的介紹等方面。
第1題考查學生的信息提取和綜合概括 能力。要求考生圍繞“小滿”這一節氣,概括出文章說明的具體內容。答題時要逐段閱讀,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概括出具體內容。
參考答案:
①小滿的時間;
②小滿的含義;
③小滿時農作物的生長特點;
④小滿時的氣候特點;
⑤人們飲食的注意事項。
第2題考查對文章多次引用農諺進行說明作用的分析。二十四節氣與農業密切相關,老百性在農業生產中概括出許多體現節氣特點的農諺,用于指導農業生產。答題時要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農諺引用的具體作用。
參考答案:
多處引用農諺說明了小滿節氣的含義和農作物生長的特點,生動形象,有說服力。
第3題考查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特點的分析。科學性是說明文的生命,因此準確說明對說明文來說非常重要。解答此題要結合語境,從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角度,對詞語的表達效果作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①準確說明了今年小滿節氣到來的時間。
②“漸次”意思是逐漸,從小滿開始,全國各地逐漸進入夏季,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4題是一道拓展延伸題,試題開放性大,解答此題只要從除了小滿外的節氣中選擇一個作簡要介紹即可。熟悉二十四節氣,是解答此題的前提,因此備考時要對二十四節氣多作了解,答題時可選擇熟悉度較高的作介紹。
示例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示例二: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時,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拓展演練】
清秋寒露時節
肖復興
①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個連在一起的節氣。這3個節氣是秋天漸行漸遠的腳步,以水凝結成露、進而為霜這樣三種形態為標志,讓一個秋季特別是深秋季節,變得如水墨畫一樣,可觸可摸。在這里,露兩次出現,顯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與蒹葭或落葉或鴻雁等秋季常出現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別致。如果說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蕭瑟感覺,唯獨露顯示出秋季的晶瑩剔透的一面。中國有很多說秋的詞匯,其中一個特殊的詞,叫做清秋,這個清秋的“清”字,應該是露所塑造而成的,只是寒露的“寒”字,讓這晶瑩的露變為清冽,透露出季節的嚴肅與嚴酷性。
②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許多,這時候的露與馬上到來的下一個節氣霜降,緊迫得只有一步之遙。過去常用一句詩是:冬天來了,春天還遠嗎?也可以這樣說:寒露來了,冬天還遠嗎?寒露時節,能夠隱隱聽到冬天的腳步聲,在霜那邊等候,在雪那邊整裝待發。
③寒露時節,露是主角。盡管它們只是在夜里出現,在清晨的陽光下消失。但是,它們就像一幕大戲里那些主宰全劇命運的神靈,在倏忽一閃中,在不動聲色里,主宰著季節的癥候,讓開放了整整一個夏季絢爛的花朵盡情凋零,讓春天就開始長出的繽紛樹葉紛紛飄落,讓秋草可以一夜變黃。古詩里說:素秋寒露重,芳事固應稀。又說: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說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擋的力量。
④在中國古詩里,有很多這樣和節氣密切相關的詩句,中國古詩為節氣立傳,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因為中國古代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詩歌講究自我和內心,在向內轉化的過程中,流失了很多的東西,是非常可惜的。如今,如果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異,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⑤寒露時節,大雁和菊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在寒露的節氣三候里,它們占了兩候,說是鴻雁來賓、菊始黃華。它們一為動物、一為植物,一動一靜、一天一地,作為這個時節與露水相配的配角,是再合適不過了。盡管落葉紛紛,來年還可以重新綠滿枝頭,但是落葉畢竟有死亡的特征。大雁南飛,來年依然可以飛回來,和落葉的含義本是一樣的,卻因為生命的存在,便像南飛過冬串門走親戚一樣,讓人有了期盼的情感。孟郊有詩:秋桐故葉下,寒露新雁飛。他在大雁前偏偏用了一個“新”字,是修飾,也是強調大雁來年飛回時新的生命意義。
⑥菊花在這時候開得最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蘭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是秋天的象征。詠菊的詩多如牛毛,如果不算屈原詩中的菊花有過于強烈的個人情感意義,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說是鼻祖。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有人生到達這個季節里才會有的心態和境界。
(2015年10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節)
1.請對本文標題作簡要賞析。
2.請任選一角度為文章畫線的句子寫一個簡要的批注。
3.請簡要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內容。
4.選文最后兩段分別介紹了寒露時節的哪兩個物候現象?
【參考答案】
《清秋寒露時節》
1.文章標題簡潔而精煉,“寒露時節”點明文章所描寫的節氣,“清秋”點明這一節氣的特點。
2.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畫線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且饒有趣味地點明寒露來了冬天也就不遠了。
3.中國古代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詩歌講究自我和內心,如今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異有文化的原因。(大意相同即可。)
4.一是大雁南飛,二是菊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