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忱


戴士和先生認為:“油畫總是一筆一筆畫出……寫意的寫就從見筆開始?!痹谟彤嬛屑±硇Ч绊懙疆嬅娴男ЧS彤嫷募±硎怯彤嬜髌分杏彤嬵伾尸F的薄厚,行筆用刀的暢阻、大小、方向,用調色油和松節油的比例所形成的干濕痕跡。這種材質所形成的質感效果是作者在淌、刷、涂、抹、堆中體現出的畫家自身的藝術綜合能力修養。肌理效果可以看出作品是否一氣呵成,畫家的畫技成熟程度,以及畫家的性格特征、心理表現。同時也可以看出畫家在作畫時的情緒變化,體現著畫家對作品所付出的激情和真誠。不同的肌理表達出的感受、氣息不同。莫奈筆觸的狂放、莫蘭迪筆觸的整肅、修拉筆觸的點點粒粒和梵高干樹枝一樣的短筆觸都為他們作品的藝術完美性做了有力支撐。(見圖1、圖2、圖3、圖4)
水性材料的影響和泥性藝術的產生使當代油畫的肌理質感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水性材料中筆意的淌流效果影響到油畫的薄畫法、透明畫法的發展,使油畫走向了越來越薄的方向。使得人們很難分清杜馬斯的油畫和水彩作品的感觀區別。同時,綜合畫法把各種塑形材料摻入油畫顏料中達到不同的質感效果,使油畫走向了越來越厚的另一個方向。造就了奧爾巴赫、杜馬斯、科索的泥性油畫。(見圖5、圖6)
寫生以自然為師,畫家在寫生中受益已是眾所周知。抽象繪畫大師康定思基曾經承認他對抽象繪畫有所領悟也是來自自然。他說抽象之美是“發現美”。他的第一幅抽象作品也是來自對自然風景寫生作品的倒置產生的啟示。說明自然中呈現的形色組合、構成結構、肌理變化能夠形成繪畫的抽象之美。中國書法繪畫抽象玄妙,但其根源脫離不了客觀自然。所以中國有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各物種之間的屬性關系、生存環境和生理機能的類似使不同物種之間的“同構”特征非常明顯,再加自然中暗藏著無窮不為人知的內在相同規律,就形成了“異質同構”理論的基礎。油畫寫生畫面呈現的筆觸肌理直接來源于自然,可以說油畫畫面完全是用肌理筆意來組織概括。畫家直接對自然的吸收提煉,再經能動的設計形成了藝術之美。其實自然是人類創造的最根本源泉。
小幅油畫風景寫生畫幅小,使得畫面肌理構成更加簡潔明了,對肌理的構成更加直接到位。這種便利的條件易于畫家在創造思維運用中產生聯想,促使畫面更具魅力。如同書法中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越見功力,在整幅書法中更具力量感,會在布局謀篇中起到釘子重錘的作用。這就對小幅油畫風景寫生的畫家在用筆操作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幅油畫風景寫生的肌理也就反映著畫家所有經驗在方寸間的集中表現,因為畫幅小而肌理質感更加精彩,是一種品質的濃縮。(見圖7)
小幅油畫風景寫生作畫時間快慢會對作品產生的肌理筆意產生影響。戶外寫生天氣變化無常使得油畫寫生在時間上不能主觀控制,這就要求畫家作畫要整體起筆,開筆要急,色彩要飽和,用筆要寬大,很短時間就要概括出整體、概括出畫意,要有隨時完成作品的準備。如果天氣光線允許長時作畫,筆意可以調和色調使之中和穩健,色彩之間可銜接更加順暢,畫面就可更加完整,情感就可充分表達。如果天氣光線不允許,就要及時形成平鋪、合理留下空隙,形成對比強烈的效果。這種快慢的控制、作畫時間的不確定往往在畫面上形成肌理筆意的變化。筆畫大小分布可在人為設計之中,顏色薄厚安排可隨氣韻而變化,先前急筆之形可留可滅,邊緣變化可顯可隱,這種由于時間的不可控制性,造成了小幅油畫風景寫生在肌理變化中的藝術價值,有了天然造物之美和人為設計之美的結合,往往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人心靈之手和上帝之手的完美杰作。(見圖8)
小幅油畫風景寫生中未完成的特效會產生一種心悅之感。戶外寫生作畫時間的不可控制造成畫面肌理的很多不可控制性從而產生的有趣效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寫生中狂風忽起、暴雨急至,或寫生對象中人、動物離去,景中之物有所變更,迫使你的風景不能完成。語不盡,畫不全,甚至在畫面中留有畫布之白,使人遺憾作品未完。但時隔不久回頭再看,卻發現這其中有許多無意之美。小幅油畫風景寫生這種未完成的效果,在肌理上有時會產生一種語未盡的意韻,這種感覺給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如中國畫小品中留白,中國篆刻中的留殘,文學的倒敘插敘。這種小畫的留缺,由于作品畫幅小,又是寫生之作,欣賞者會輕松隨意的感受其未全之美,未盡之語,別有趣味。(見圖9)
(作者單位:西寧市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