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孫冰 鄭桂芝 鄭燦磊 孫閔 胡申


[摘要]目的探討PBL教學法在《中醫學》教學中的實踐效果,及比較與傳課堂教學之間的優異。方法選擇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圣地醫學班學生(40人)作為實驗組,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結合PBL教學法;選取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普通班(45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法,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PBL實驗班的問卷調查明顯優于傳統課堂班,且其平均成績與傳統學習班比較具有顯著差異,85分以上的同學百分比明顯高于傳統班,及格率明顯提高。結論PBL教學模式強調個性發展,有利于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引導教師和學生轉變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更多關注于學生的獨立學習和主動學習能力,使其主動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在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小班制中開展PBL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習的積極性,更是對他們提高各項理解、表達及社交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PBL教學法;中醫學;臨床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3-60-03
《中醫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唯一一門課程,是奠定學生建立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其對中醫藥知識的理解和認知的課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的灌輸性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難以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中醫臨床思維較差。再者,在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設置存在著內容多、課時少的問題,本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面較廣,內容抽象,僅用70學時講授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等內容,很難講解透徹。且《中醫學》教學主要面對的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大部分西醫基礎課程已經學完,因而他們在接受了西醫還原、實證的思維方法后再接觸中醫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對《中醫學》難以產生興趣和自我學習意識。為進一步提高化《中醫學》課程教學效果,我院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小班制中嘗試教學改革,即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入PBL新型教學模式,并輔助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本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圣地醫學班學生(40人)作為實驗組,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結合PBL教學法;選取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普通班(45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法。兩組學生教學改革前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問卷調查得分、學習成績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教材
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高鵬祥主編《中醫學》第8版作為授課教材。
1.3教師
由中醫學教研室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講師以上教師任教。
1.4教學方法
實驗組運用PBL教學共授課4個學時,其余課時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對照組全部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
1.4.1編寫PBL教案實驗組將學生分4組,每組10人。帶教老師根據大綱要求,編寫2個PBL教案。精心設計案例和問題,問題要求注意趣味性、啟發性和綜合性,案例不能太過簡單,以能引發學生深入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目的。案例撰寫后,經教研室主講教師討論后定稿,編制教師版和學生版兩個版本的教案。教案一般設置三幕,學生教案有真實案例,臨床情景要求結構循序按幕編排,逐漸提示信息,具備結構不良、開放、真實性,還可以包含社會、行為、心理等真實情景,案例包含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教師教案要求有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各幕關鍵詞,各幕提示問題,各幕指引參考、時間安排和學生、教師參考資料。
1.4.2PBL課堂實踐每組固定一位導師,一次2學時。每組學生自由指定一名主持人,一名記錄員。主持人負責主持整個案例的討論過程,記錄員記錄每名成員的發言。老師在課堂討論中對偏離討論主題者給予糾正指導。課后,學生進行意見反饋,主要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評價老師兩部分。同時,老師也要對每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形成反饋意見,點評各位組員的發言質量、提問質量、回答問題的水平,為學生整理思路,提出更為完善的方案,讓學生對中醫學的內容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1.5教學效果評估
1.5.1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發放自制教學效果調查表,其科學性經過信校度檢驗。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本教學法對學生在提高知識獲取能力、促進表達理解能力、激發學習中醫興趣、同學交往互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對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意見和建議。共發放調查問卷85份,收回85份,回收率100%。
1.5.2成績分析期末進行理論考試,同一時間同一試卷進行機考。對考試成績進行分析,評價學生在實施PBL教學和非PBL教學中的差異。
1.6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f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SPSS 19.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表1)
2.2兩組學生對考試成績比較(表2)
3.討論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病案為先導,來引導學生自學和討論的學習方式。它克服了傳統灌輸式、被動教學的不足,目前已成為全世界醫學院校公認的一種有效方法,得到了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HO等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模式多年來一直采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即任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以班級組織和課堂教學形式,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保證學生順利地學習。傳統模式教學無疑可以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扎實的基礎知識,但其不足表現在:(1)以“教師為主宰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處于“被填灌式”的學習狀態;(2)教學內容受教學模式的限制,可以說是“以書本為中心”;(3)教學模式重知識結構、輕知識傳輸過程、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中醫學》而言,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面較廣,內容抽象,學時較少,需要教師系統全面地講授。但如果單純應用傳統課堂講授方式,則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厭學、逃學的現象時有發生。
近年來,國內中西醫院校的一些學者和同行對如何講好《中醫學》或中醫各們課程從不同側面進行了不同層次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取得了一定成果。鄭瑾等提出要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運用現代手段啟發式互動教學,以現代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方法進行授課。有研究提倡采取提問的方式,啟發、開拓學習思路。麥志廣等翻提倡增加“病例分析”小課,增設“中藥電腦”課,優化多媒體組合教學等,孫濤通過對學生實施PBL教學后觀察了學生的成績及對教學的滿意度等,均取得了較好的預期效果。謝翠英等采用“3+2”學科整合式PBL教學方法在中醫學實驗班中應用,根據不同的年級要求設計出不同的“3+2”課程整合PBL教學內容,從而提升了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張紅等認為在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中應用開展PBL教學模式可具有下列優越性:(1)強調了學習能力的培養。(2)加強了各學科間知識的聯系。(3)避免了章節間內容不必要的重復。由于將基礎與臨床進行了有機結,將教材的楊心內容掌握得更加深入、透徹,可有效地解決中醫學課時少和教材內容多的匹配不合理問題。
我們在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小班制中開展PBL教學的嘗試過程中,通過調查問卷發現開設PBL課堂教學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提升,如通過與傳統教學班的統計比較,可以看出實驗組在“提高知識獲取能力”“促進表達理解能力”“激發學習中醫的興趣”“促進交往互助能力”等方面均比傳統講授對照組有顯著意義(P<0.01,P<0.05)。從最終考核成績看,PBL實驗班的平均成績與傳統學習班也有顯著差異(P<0.01),85分以上的同學百分比明顯高于傳統班,及格率明顯提高。說明在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小班制中開展PBL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習的積極性,更是對他們提高各項理解、表達及社交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PBL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引導教師和學生轉變觀念,“從傳統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中心;從追求學習結果轉化為注重綜合學習能力;從教學自我思維轉化為學生群體思維;從教室一言堂轉化為學生群討論,這種教學模式更多關注于學生的獨立學習和主動學習能力”。PBL教學強調個性發展,使其主動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有效提高了學生對中醫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值得提倡推廣。然而,對于臨床本科大班制而言,如200人左右的合堂,考慮到開展PBL教學分組較多,工作量太大,需要的指導老師較多,因此,在大班制中開展PBL教學尚沒有嘗試,有待于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