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趙中平 蔡奕純 麥曉嵐

[摘要]目的探討在顱腦損傷患者的腦脊液中,IL-6、Pro-BNP和hs-CRP的表達情況及其意義。方法隨機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實驗組;另選取6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的顱腦損傷患者均納入采集標準,對照組人員均體檢合格。提取兩組人員的血清,分析腦脊液中IL-6、Pro-BNP、hs-CRP的表達情況。結果實驗組顱腦損傷患者腦脊液中的IL-6、hs-CRP因子均明顯較健康對照組高,而Pro-BNP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經GCS量表評分后,IL-6與hs-CRP水平指標隨顱腦損傷等級的增高而增高,而Pro-BNP的表達水平則隨顱腦損傷的增高而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顱腦損傷患者體內IL-6、Pro-BNP、CRP表達水平均在1d內達到最高,2d時近乎不變,3d后逐漸下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顱腦損傷患者進行IL-6、Pro-BNP、hs-CRP檢測,可以較為準確、有效的對患者腦部的損傷程度及預-后情況進行評定,適宜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脊液;白細胞介素6;B-型腦鈉肽前體;高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3-113-04
顱腦損傷是一種致殘、致死率極高的神經科疾病,其見于各種交通事故、煤礦事故、墜落受傷、鈍器砸傷、爆炸傷害等事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交通業越來越發達,這使得交通事故成為顱腦損傷發生的主要因素。并且顱腦損傷的病情發展十分快速,其變化多樣,易引起繼發性腦組織損傷,病情嚴重者的治療及護理任務繁重。曾有研究指出,顱腦損傷發病后會導致腦缺血、腦溢血,在這種情況下,會釋放出一些炎性因子導致炎性病的并發。因此,對顱腦損傷的研究有著重大的臨床意義以及社會意義。白細胞介素一6即IL-6是一種免疫細胞調節因子,參與多種生物學免疫反應。B-型腦鈉肽前體即Pro-BNP是一種活性肽,在肌體中起著調節水鹽平衡的作用。高敏C反應蛋白即hs-CRP一種肌體及時性時相蛋白。在本次實驗中,將深入研究IL-6、Pro-BNP、hs-CRP在顱腦損患者腦脊液中的表達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確保滿足納入標準,將其作為實驗組;另NVL選取健康組60例,將其作為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30~60歲,平均(414±84)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1~57歲,平均(421±9.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1)入院收治時經過頭顱CT確診為顱腦損傷;(2)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3)按照格拉斯哥(GCS)量表標準評分均≥5分(GCS 5分為輕度腦損傷,GCS 6~10為中度腦損傷,GCS>11分為中度腦損傷);(4)無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肝腎功能疾病者;(5)嚴重昏迷者或有并發癥者。注:GCS評分5分15例,6~10分34例,11分以上11例。
1.3實驗方法
在實驗組患者入院、入院1、2、3、5、7d時提取血清,每次分別裝于A、B、C三支試管中,用作分別檢測IL-6、Pro-BNP、hs-CRP三者。其中,A管中的IL-6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B管中的Pro-BNP水平用酶聯熒光免疫法確定,C管中的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操作過程嚴格按照程序步驟。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l9.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均用率的形式表示,采用zz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腦脊液中IL-6、Pro-BNP、hs-CRP水平比較
實驗組顱腦損傷患者腦脊液中的IL-6、hs-CRP因子相較于正常健康組明顯更高,而Pro-BNP則低于對照組。經過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GCS評分等級不同患者的IL-6、Pro-BNP、hs-CRP水平比較
在按GCS量表評分的三個等級的患者中,IL-6與hs-CRP水平指標隨顱腦損傷程度的加深而增高(11分以上與5分比較:IL-6,t=4.628,P<0.05;Pro-BNP,t=-6.944,P<0.05;hs-CRP:t=9.000,P<0.05),而Pro-BNP則降低。見表2。
2.3入院不同時期-6,Pro-BNP.hs-CRP水平比較
本研究中,顱腦損傷患者的IL-6、Pro-BNP、hs-CRP指數都在1d內達到最高(IL-6:t=-10.910,P<0.05;Pro-BNP:t=-2.006,P<0.05;hs-CRP:t=-9.512,P<0.05),2d時近乎不變,3d后逐漸下降。見表3。
3.討論3-1 IL-6、Pro-BNP、hs-CRP與顱腦損傷的關系
IL-6是一種多種細胞對白細胞介素1(IL-1)起反應時合成的多效細胞因子,其與炎性免疫反應具有直接聯系,同時也是人體內的一種重要的創傷后產生的炎癥及微血管損傷的介質,具有促進神經元恢復、加速神經生長因子的分泌等作用。在顱腦損傷時,通常會伴隨一系列的炎性反應,而作為一種炎性指標,此時便可以通過對IL-6的監測,為顱腦損傷的診治提供一定依據。B-型腦鈉肽前體即Pro-BNP是一種神經激素,由心室肌細胞分泌而來。當顱腦損傷發生后,中樞神經系統中的Pro-BNP利用心房肌張力及對容量負荷的反應調控外周Pro-BNp。由于患者的下丘腦一垂體Pro-BNP系統損傷,心肌細胞BNP分泌量將會減少,導致BNP激素的增加,又導致了抑制Pro-BNP釋放。hs-CRP是一種合成于急性期的反應蛋白。可以對侵入細胞產生免疫和吞噬作用,進而表現炎癥反應,它也是第一種被認為是急性時相反應的蛋白。當顱腦損傷發生后,機體的炎性系統被激活,將會使得hs-CRP明顯增高。
3.2IL-6、Pro-BNP、hs-CRP在顱腦損傷中的表達及意義
顱腦損傷后常伴隨著繼發性腦損壞,這源于腦組織的缺血、溢血、缺氧以及炎癥反應。由此將會使得IL-6、Pro-BNP、hs-CRP在人體內有著相應的反應。本研究中,顱腦損傷患者IL-6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且病情越嚴重者,含量越高,入院治療后,2~3d為峰值,隨后逐步降低,可見IL-6升高與患者病情以及預后具有密切關系。而Pro-BNP在患者組則要低于對照組,且隨著病情加重,Pro-BNP表達水平越低,由此可見,其與腦實質細胞損傷有著密切關系,傷害越大,Pro-BNP表達的下降水平越明顯,因此Pro-BNP可作為檢測分析腦實質細胞損傷情況的指標。同時,患者組hs-CRP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著病情加重,其值越高,各組在入院1~3d內,均有所增加,隨后開始下降至恢復正常水平。由于hs-CRP的半衰期小于24h,一旦病情好轉,其濃度迅速下降。將本實驗中所研究的IL-6、BNP、hs-CRP應用直線相關分析,各個時間點腦脊液中三者含量與損傷程度的相關形式,與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患者腦損傷治療前體內IL-6、hs-CRP表達水平隨顱腦損傷程度增加而增加,而Pro-BNP表達水平隨顱腦損傷程度增加而減低,入院治療后,三項指標均在治療1d內達到高峰,治療三天后逐漸減低,顱腦功能也開始逐漸恢復。所以,在腦損傷初期對IL-6、hs-CRP、Pro-BNP三者的檢測有助于我們對患者顱腦損傷程度進行合理的評判,并對可以作為制定治療方案及預后評估的相關指標,同時,對入院治療患者進行這三項指標為期1周動態分析,我們可以較為準確且方便把握患者顱腦損傷的恢復程度。
綜上所述,腦脊液中的IL-6、hs-CRP在顱腦損傷后含量明顯上升,與損傷程度為正相關;Pro-BNP則反之,顱腦損傷后含量下降,且與損傷程度為負相關。因此,對IL-6、BNP、hs-CRP進行動態監測,對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的判斷、護理措施、預后等都有著重大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