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葵莉
摘 要:文章結合桂林理工大學圖書館60年來的服務經驗,分析了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下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探析了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的新方向。
中圖分類號:G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5-0081-02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創新;發展
1 研究背景
桂林理工大學圖書館始建于1956年,有紙質藏書160余萬冊,電子圖書160余萬冊,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成員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和教學科研與服務育人的重要基地。在大數據時代的催化作用下,桂林理工大學圖書館加大館藏資源結構調整力度,采購了Web of Science(SCI)、IEEE、Wiley、Elsevier、Springer、Emerald、EBSCO、CNKI、知網等中外文大型數據庫,正在向實體資源和電子資源相結合的復合型館藏資源體系發展。由于圖書資源體系的轉變,圖書館不斷加強信息服務和信息資源建設,以全新的服務模式為讀者提供校外授權訪問、RFID自助借還、網上預約、閱讀推廣、信息素養教育、信息咨詢、文獻傳遞等多種服務。大數據時代下,人們獲得資源的方式日益增加且更加便利,利用互聯網,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查閱自己想要的資料[1]。圖書館是最原始的信息儲存庫,海量的多樣性數據的產生、存儲和分析等給圖書館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使其面臨巨大的挑戰。圖書館應利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機遇,對讀者需要的各類數據信息進行儲存分類,以達到滿足讀者需求和拓展、改進圖書館服務的目的。規劃整合圖書館的各類資源,創新發展圖書館服務工作,已成為研究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重要課題[2]。
2 大數據的特征及大數據對圖書館的意義
2.1 大數據的特征
最早提出“大數據”(Big Data)浪潮到來的是麥肯錫,他稱:“數據,已經分布到當今各個行業和領域,成為十分重要的生產要素。人類對于大量數據的探索、挖掘和應用,預示著新一輪生產率的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自2013年開始,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開始了緊密結合,因其發展迅猛而被人們廣泛關注,“大數據”一詞也頻繁地被提及,大數據被用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種類多、價值密度低、速度快以及時效高等特點,現有的技術架構和處理方法無法快速有效處理龐大數據的操作。對于相關組織來說,如果投資巨大采集到的信息不能通過及時處理而獲得有效信息,那將是得不償失的。繼互聯網(Internet)、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之后,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新浪潮再次被大數據掀起[3]。如何定義大數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最大的挑戰在于掌握分析大數據的技術和應用大數據的方法。因此,解決大數據問題的核心是大數據技術。圖書館是信息儲存的大數據庫,如何從類型繁雜的海量數據中快捷地獲取讀者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這是圖書館服務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
2.2 大數據對圖書館的意義
從圖書館自動化服務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幾乎每一項新的信息技術的出現,都會給圖書館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并由此推動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升級[4]。怎樣利用大數據技術去挖掘、識別、組織和分析隱含在用戶行為中的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信息[5],獲知他們的隱性訴求以實現改進、拓寬圖書館服務的目標,并對圖書館的服務趨勢需求進行預測,達到圖書館資源、服務與讀者需求的雙向控制,已經成為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創新以及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數據的獲取與儲存以及各種各樣海量數據的分析技術,是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重要指標。在制定圖書館發展策略時,大數據的分析與利用將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的創新與發展也是需要大數據支持的,大數據必將成為圖書館的核心資源。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不僅要充分利用結構化的數據來了解讀者對目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程度,同時,也要利用大量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來了解正在發生的,預測和分析即將發生的,以此尋求更加完美的服務模式來應對未知的挑戰。
3 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面臨的影響與挑戰
3.1 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產生影響
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的服務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信息的發展帶來了大數據技術,圖書館信息數據的儲存也將趨向于智能化發展,這就表明圖書館的服務結構將從傳統的手工勞動和人力管理轉變為計算機的自動化管理。這種轉變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圖書館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且還要掌握數據分析的智能化操作技巧。所以,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員綜合素質的提高越來越重要,圖書館對管理者的培養重點也將轉向數據管理能力,而非傳統的對書籍簡單的整合。管理員的工作會變得多樣化,專業化水平也將提高,從而影響原有工作人員的職業規劃。
3.2 對圖書館服務技術體系帶來影響
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資源價值的體現是硬件的儲存以及軟件的運行,所以圖書館服務將面臨不斷升級的發展趨勢。為適應迅速增長的數據浪潮,舊的圖書館硬件體系需要更換。調查顯示,圖書館使用的仍然是Web2.0技術,并且利用大型的關系型數據庫作為后臺支撐,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圖書館實現個性化服務帶來了困難。以前的數據系統難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數據價值,從而影響了圖書館的效益[6]。
3.3 對圖書館業務功能產生影響
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收集和儲存信息資源的能力受到影響,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書籍、報紙、期刊和數字資源等進行收集、歸納和儲存,還要對讀者的借閱偏好和借閱頻率等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建立數據庫,體現圖書館服務的個性化。
3.4 對圖書館建設發展產生影響
云計算的到來,雖然有效解決了大量數據的儲存與數據運算的問題,但對具有六十年歷史的圖書館來說,對這些年館藏的大量數據信息資源的轉移、上傳和修改,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是極其巨大的。首先,數據移動的成本太高;其次,數據的讀取速度沒有明顯提高;最后,云計算在效率、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等方面沒有得到改善[7]。
4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工作的服務創新與發展
4.1 服務方向與重點的轉變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建設的重心轉變為數據類型歸類和結構建立、數據資源價值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多種數據的融合。圖書館應加快建立新的服務機制和多層次的文獻、知識服務需求體系,讓數字化服務與傳統服務相結合。在傳統的借閱和展覽等服務繼續開展的同時,借助信息化、自動化服務新技術,使圖書館的服務項目范圍擴大,實現多元化服務的發展目的[8]。
4.2 服務的智能化發展
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廣大讀者,在大數據背景下,查詢資料的過程對智能化的服務要求更高。圖書館應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復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使用戶在查找圖書和文獻時能夠準確地抽取關鍵詞,把圖書館已有資源提供給讀者,同時對讀者的檢索頻率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繼而進行預測,記錄讀者的興趣愛好和科研方向。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讀者的時間,而且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4.3 加強館際互借,建設高校圖書館資源平臺
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醫學類、理工類、文學類和藝術類等不同類型的高校圖書館館藏重點也是不同的,并且每所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和數據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能夠把某一地區大學城中多個高校的圖書館資源整合在一起,那么,最終的數據量和學科涵蓋范圍都能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高校圖書館應該加強館際互借,建立高校圖書館大數據管理平臺,整合各高校圖書館的文獻和數字資源,對高校圖書館所有數據進行充分的利用、分析和挖掘,從而使讀者獲得更有用、更全面的信息[9]。合理分配資源和協調各館館藏,不僅節約了圖書館的資金,還能讓圖書館服務于更多的讀者。圖書館可以建立一些如貼吧、論壇等供讀者之間和讀者與管理員之間進行實時溝通的交流平臺,這樣既可以對用戶的問題進行實時解答,又能發現廣大讀者的不滿之處和需求方向,便于及時更正和調整[10]。
參考文獻:
[1]牟燕.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發展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5(22):132-133.
[2]劉磊.淺議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數字化建設,2015(1):36-39.
[3]胡蓮香.走向大數據知識服務: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2):173-177.
[4]胡小菁,范并思.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帶來挑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4):7-12.
[5]韓翠峰.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發展[J].圖書館,2013(1):121-122.
[6]王超.基于大數據時代下的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J].科技展望,2015(33):168.
[7][8]楊秀敏.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科技視界,2015(2):221.
[9]于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5(22):75-76.
[10]黃春英.探究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發展[J].才智,2014(6):290.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