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王震+++李劍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跨境電子商務是當今國際貿易的熱點,對于“貿易引力”模型是否也可以解釋其發展一直眾說紛紜。本文選取2012年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出口貿易橫截面數據,以跨境電商特點為基礎,構建修正的貿易引力模型,對我國跨境電商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貿易引力”理論同樣適用于跨境電子商務,貿易伙伴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是影響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出口規模最重要的因素。進而提出積極開發鄰近國家電商市場、增大對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引力模型 跨境電子商務 橫截面數據
引言
貿易的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已經是一個很清晰明確的理論了。它是一個主要考慮貿易伙伴各國經濟規模和彼此之間距離兩大因素以此來預測雙邊貿易量的模型(趙偉,2014)。在傳統國際貿易領域中,貿易引力模型不是先從貿易理論推演而得到,而是以現實貿易關系的直觀判斷為依據建立的。因此,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先于理論研究,許多學者應用貿易引力模型對國家貿易流量進行了大量實證。學者們一致認同各國的經濟規模和國家間的距離影響了國家間的貿易流量。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學者們也不斷將其他影響因素納入到貿易引力模型的框架中進行分析,有效地解釋和預測了雙邊貿易流量,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跨境電子商務作為基于互聯網的運營模式,正在重塑中小企業國際貿易鏈條。它依靠互聯網和國際物流,直接對接終端,滿足客戶需求,打破了傳統貿易模式使企業可以直接面對個體批發商、零售商,甚至是消費者,有效減少了貿易中間環節和商品流轉成本。2012 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 2.3萬億元,同比增長 32.0%,同期我國外貿增速僅為 6.2%。跨境電子商務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增長點。據商務部測算,2016 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增至 6.5 萬億元,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的19.0%。
貿易引力模型已經很好地解釋了傳統的國家間貿易。對于貿易引力模型是否可以解釋跨境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的貿易模式卻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貿易引力模型可以解釋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嗎?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早已有學者宣稱“距離消亡論”(Sempsey,1998)。當信息的傳遞與連接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快速便利地實現,信息成本逐漸變小時,距離還會是影響跨境電商的主要因素嗎?還有哪些因素影響著跨境電商的貿易規模?
本文采用2012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貿易進出口數據,對修正的貿易引力模型是否對中國跨境電商貿易成立進行檢驗,并實證檢驗貿易伙伴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距離及人口規模三個因素對中國跨境電商貿易進出口規模的影響,最后通過Beta系數判斷出影響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出口規模的最重要因素。通過實證得出結論,修正的貿易引力模型可以解釋中國的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口貿易規模,貿易伙伴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和人口規模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的進口規模起到了推動作用,距離因素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的進口規模起到了阻礙作用。其中,貿易伙伴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是影響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口規模最重要的因素。
本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紹了關于貿易引力模型的重要文獻以及我國學者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的一些文獻;第三部分對跨境電子商務的引力模型進行設定;第四部分對本文所涉及的數據來源進行說明,同時進行實證檢驗,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第五部分得出結論并給出建議。
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們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對國際貿易進行了廣泛研究,最近也開始應用在跨境電商貿易方面。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研究方面,McCallum(1995)是最早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他選取美國和加拿大的貿易數據采用引力模型對美國和加拿大的雙邊貿易進行研究,發現了距離因素對雙邊貿易有阻礙作用。Anderson和Wincoop(2003)對McCallum的研究進行了拓展,運用引力模型對多國之間的貿易受距離因素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Genc和Law(2014)運用引力模型,選取新西蘭與200個貿易伙伴間的貿易數據,對影響新西蘭貿易的因素進行了研究,重點對關稅壁壘對貿易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關稅壁壘對新西蘭出口彈性為-0.2。
在跨境電商貿易研究方面,相關的研究還尚未成熟。Blum和Goldfarb(2006)運用引力模型,采用1999年12月27日至2000年3月31日的2654名美國當地民眾的網絡訪問數據,對影響跨境電子商務的非實物商品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Estrella等(2014)以歐盟27國為研究對象,以調查問卷作為數據來源,運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對影響歐盟間跨境電子商務的因素進行了研究。
相較于國外的研究,國內的研究多為定性研究,主要是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的研究。
在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研究方面,冀芳和張夏恒(2015)提出目前跨境物流的主要模式包括國際郵政小包、 國際快遞、 海外倉、 國際物流專線、 邊境倉、保稅區與自貿區物流、集貨物流、第三方物流與第四方物流等。柯穎(2015)對跨境B2C企業的物流模式進行研究,指出當前跨境B2C企業可選擇的物流模式為快遞包裹和海外倉兩種。
在對跨境電子商務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研究方面,來有為和王開前(2014)認為目前我國的通關服務、市場監管體系、結匯方式都存在問題,有待調整優化。李向陽(2014)認為還需加強我國跨境物流網絡的建設。徐松和張艷艷(2015)認為我國不合理的跨境物流系統、不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阻礙了跨境電商的發展。并且,提出政府要采取措施重視跨境電商的發展,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綜上所述,學者們多采用貿易引力模型對傳統國際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而對于跨境電商貿易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缺乏對中國的跨境電商貿易的研究。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其發展既有一般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國外對跨境電商的研究多集中于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對跨境電商非實物商品貿易進行研究。目前,國內對于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是運用定性方法,鮮有運用定量的方法對中國的跨境電商進行研究。同時,國內文獻側重于跨境電商物流模式的研究和跨境電商現存問題的研究,少有對中國跨境電商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因此,本文運用修正的貿易引力模型,采用2012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對影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特別是距離、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以及人口規模要素,并分析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以求對影響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出口規模的因素進行準確的剖析。
模型設計
大量研究表明,傳統的引力模型對雙邊貿易有較強的解釋力。同時,隨著研究不斷地深入,學者們發現除了雙邊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距離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影響著雙邊貿易,忽略這些因素,會造成模型估計的偏差。同樣,在跨境電商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必然影響其進行跨境電商貿易的能力和規模,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往往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水平高度相關,因此,本文將在貿易引力模型中引入人均GDP這個變量;另外,考慮到跨境電商直接連通終端消費者的特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規模代表了電子商務市場的潛在消費規模,因此,本文也將在貿易引力模型中引入貿易伙伴的人口規模這個變量。
在對引力模型進行設定時,通過引入貿易伙伴的人均GDP和人口規模變量,構造修正的跨境電商貿易的出口和進口貿易引力模型。
(1)
(2)
(3)
(4)
其中,EXi代表中國向i國(或地區)出口的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貿易額;IMi代表中國從i國(或地區)進口的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貿易額;GPCi代表i國(或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POPi代表i國(或地區)的人口總數;Di代表中國與i國(或地區)之間的距離。
實證檢驗
(一)數據來源和說明
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統計數據較為有限,鑒于相關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艾瑞咨詢集團的《2012-2013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選取2012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間的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出口數據,對象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俄羅斯、印度、歐盟、中國香港、東盟、美國9個國家和地區。
選擇以上樣本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上述國家和地區是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的重要市場。在跨境電商進口方面,上述國家和地區占據了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的60.5%,在跨境電商出口方面,上述國家和地區占據了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出口規模的77.2%。
EXi指標及IMi指標的數據均來自于艾瑞咨詢集團的《2012-2013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通過計算得出對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貿易額數據。2012年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及人口的統計數據均來自于聯合國統計司的官方數據;Di指標的數據是各國首都或地區的經濟中心與北京之間的距離。距離數據的結果來自于www.indo.com中的“距離計算器”工具。
(二)回歸結果
本文利用SPSS軟件,采用OLS方法對橫截面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上述指標對影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進出口規模的因素進行了考察。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1.根據方程(1)的回歸結果以及方程(2)的回歸結果,做出以下分析:
對于方程(1),通過上述模擬檢驗,擬合程度不是很理想,R2為0.530,調整擬合優度R2為0.373。僅有人均GDP指標通過了統計檢驗,在10%的程度上顯著。結果顯示,距離的符號方向與預期分析相背離,具體的原因還有待今后的進一步研究。
對于方程(2),通過上述模擬檢驗,擬合程度也不是很理想,R2為0.601,調整擬合優度R2僅為0.361。并且,未有指標通過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距離指標及人口指標的符號方向均與預期分析相背離,具體的原因有待今后的進一步研究。
2.根據方程(3)的回歸結果以及方程(4)的回歸結果,作出以下分析:
對于方程(3),通過了模擬檢驗,R2為0.525,調整擬合優度R2為0.367。人均GDP指標通過了統計檢驗,在10%的程度上顯著。在影響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因素中,上述指標都有一定的作用,各項符號方向也與預期分析吻合。同時:第一,貿易伙伴的人均GDP水平是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推動因素。貿易伙伴的人均GDP水平每提升1%,將推動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增長1.797%。第二,距離因素是影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阻礙因素。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距離每增加1%,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將減少0.528%。
對于方程(4),通過了模擬檢驗,擬合程度較好,R2為0.828,調整擬合優度R2為0.725。各項指標也通過了統計檢驗,距離和人口指標均在5%的程度上顯著,人均GDP指標在1%的程度上顯著。在影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因素中,上述指標都有一定的作用,各項符號方向也與預期分析相吻合。在加入人口規模因素后,結果顯示:第一,貿易伙伴的人均GDP水平是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的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推動因素。貿易伙伴的人均GDP水平每提升1%,將推動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增長2.220%。人均GDP指標表征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進口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及其互聯網的連通質量的提高會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起到推動作用。第二,距離因素是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阻礙因素。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距離每增加1%,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將減少2.407%。第三,貿易伙伴的人口總數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也具有較高水平的影響。貿易伙伴的人口總數每提高1%,將帶來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提高6.672%。貿易伙伴的人口指標表征的是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的潛在供給能力,人口越多潛在的供給能力也就越強。所以,人口規模的增長會對中國跨境電商進口規模的增長起到推動作用。第四,方程(4)中解釋變量的Beta系數如下:GPC的Beta系數為0.918;D的Beta系數為-0.672;POP的Beta系數為0.753。數據說明,人均GDP水平提高一倍的標準差會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增加0.918個標準差;距離提高一倍的標準差會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下降0.672個標準差;人口規模提高一倍的標準差會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增加0.753個標準差。因此,可以看出總體中同樣的相對變化,貿易伙伴國的人均GDP水平會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產生更大的影響。
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我國2012年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出口規模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說明修正的貿易引力模型適用于中國跨境電商這種貿易模式,并且對中國2012年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的影響因素有較強的解釋力。貿易伙伴的人均GDP及人口規模對中國跨境電商實物商品進口規模具有顯著地推動作用;貿易伙伴與我國的距離對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進口規模具有顯著地阻礙作用。
關于引力模型中的人均GDP因素,從Beta系數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影響因素,貿易伙伴的人均GDP水平對跨境電子商務進口規模的影響程度最高,進而說明在跨境電子商務中,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水平及互聯網的連通質量對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也進一步體現出了跨境電商貿易依托于互聯網的特點。同時表明,在未來推動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發展中,應當首先考慮目標市場的基礎設施水平和互聯網聯通水平,重點考慮優先發展基礎設施和互聯網聯通水平較高的目標市場。另外,也為推動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發展的對外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和實證數據支持。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我國的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應加強國內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互聯網連通質量,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快轉變我國貿易結構增添動力。
關于引力模型中的距離因素,與通常情況下對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認識相反,本文的實證結果發現,距離因素對當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發展規模仍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下一步發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應重點考慮優先開拓周邊近距離國家市場,比如日本、韓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同時,應當進一步研究周邊與周邊國家之間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產業結構,進一步挖掘影響與周邊國家進行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文化、習俗等其他影響因素,推動我國外貿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做好“一帶一路”戰略的電子商務版戰略布局。
此外,由于本文數據的有限性,僅采用2012年橫截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在數據充足的條件下,采用面板數據進行研究會對影響因素的動態變化有較好的分析。此外,影響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實物商品出口規模的因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