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闡述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狀況,并對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進行理論分析,探究我國區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狀況,提出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路徑,以期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區域經濟 影響 有效策略
商貿流通業發展概述
積極促進外延式發展的有效轉變。商貿流通業在第三產業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國外的商貿流通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幾乎高達49%。近年來,社會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就對商貿流通的發展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商貿流通業以粗放式發展為主,商貿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更注重流通總量,忽略了平均產出,這一方面導致了商貿流通中資金周轉緩慢,商品流通速度低;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商貿流通的成本,降低了經濟利潤。針對這種現象,商貿流通業必須轉變以往依賴外延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利用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對商貿流通的創新,堅持人本式集約發展,進而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實現傳統流通方式向現代化流通轉變。隨著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商貿流通業需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改進傳統的商品流通方式,逐步向現代化的流通方式進行過渡,從而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徐永鋒等,2015)。
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分析
商貿流通業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經濟概念,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商貿流通的中介價值如圖1所示。
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種種曲折,最終實現了簡單模式向發達商貿流通模式發展的轉變。當前我國的商貿流通業在發展理念上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由傳統的“賣”向“買”進行逐步轉化,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貿流通的經營資本,而且還使商貿流通業與社會其它行業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當前的商貿流通業涉及到信息技術、人才流通以及新興資本等多個領域,商貿流通的環節以及商品交易方式不斷更新、變化,這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企業、現代連鎖業以及現貨期貨業的發展(周科,2015)。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商貿流通業的管理水平與技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信息溝通與交流、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人力資源、物流倉儲等環節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商貿流通業逐漸成為第三產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涉及到國民經濟中的多個行業,推動了市場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區域生產
商貿流通業與區域商品生產與流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不僅影響著經濟政策的有效制定,而且影響著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商品交換與流通處于附屬地位,其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其阻礙了商貿流通的發展。通常,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商貿流通業既是流通領域的主體,又是生產領域的客體,這種關系模式下,商品流通業的內容與流通形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相應地,商品在流通的過程中又作用于商品生產的內容及商品數量,這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生產有著一定的引導作用,它不僅影響著區域生產的規模,而且對區域經濟效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若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商品的生產規模遠遠超過流通規模,那么就要采取必要的存儲措施對制成品進行有效保管,避免造成資源浪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通成本,不僅會導致商品的使用效率低下,而且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正常消費需求。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生產規模與市場商品流通規模相適應,才能夠充分發揮商品流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社會生產力,減少生產成本,進而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基于宏觀經濟視角,社會的總供給與需求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社會供給方面看,商貿流通業通過資本的不斷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供給,使市場經濟得到長期、穩定的增長。另外,在社會生產得到保障的基礎上,商貿流通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進而增加政府稅收,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商貿流通業的經濟增長效應如圖2所示。
(二)刺激區域消費
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而消費又是引導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商貿流通業對區域消費的作用首先表現為對消費種類的約束。其次,商貿流通業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信息,通過多種方式開拓市場,激發潛在的消費群體。此外,商貿流通業還能夠有效反映出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從而影響區域消費。
(三)優化區域分配
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在我國的社會經濟活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商貿流通業在初次分配過程中又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初次分配要基于供求關系與商貿流通業進行有效的銜接,才能夠使商品的生產、銷售以及消費活動得以實現。銀行的信貸業務正是通過貸款的發放對國民收入實現再分配;非物質生產相關單位則是以勞動報酬的方式對國民收入實現再分配,這就使商貿流通在社會分配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再分配往往要依賴商品流通才能夠得以實現,從這方面來說,無論是初次分配還是再分配,都應注重對商貿流通體系的有效構建,保障商貿流通的暢通性,使其能夠高效運行。若商貿流通體系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不僅會影響到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國家財政收入,進而制約國民經濟收入的再次分配。
(四)加強區域產業關聯
目前,商貿流通業與社會生產、消費已經形成了統一的有機整體,這三個環節緊密相連,不僅明確了社會分工,而且促進了社會生產技術的提升。在社會生產中增加的中心環節不僅能夠保證產業鏈的持續、穩定增長,而且能夠凸顯出區位優勢,使商貿流通與不同的產業集群實現關聯。商貿流通能夠促進社會有效分工,提升生產技術,與各個相關產業之間形成密切的交流與聯系,進而使整個經濟體得到激活。
(五)促進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的提升
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商貿流通的發展,而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信息與生產技術又有著一定的反作用。在商貿流通過程中,信息技術以及生產技術表現尤為活躍,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人們的腦力活動創作出相應的生產技術,它對經濟活動的參與主要是依賴實體商品來實現的,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技術逐漸成為一種虛擬化的動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流通則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另一重要的保障元素。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增強了商貿流通的有效性。商貿流通的發展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信息、技術以及資金在商貿流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我國區域商貿流通業綜合分析
本文將商貿流通效率作為研究重點,商貿流通業主要涉及了批發零售業以及轉為商品流通所提供的物流、倉儲、交通等多個不同的行業,商貿流通的相關指標如表1所示。另外,本文選取我國部分省市作為研究對象,以2015年的各省統計年鑒數據為依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建立了相關系數的矩陣,可以發現因子特征值在1.000以上的為4個,方差貢獻率依次表現為62.424%、19.325%、5.564%以及3.636%,其貢獻率共達到了92%以上,本文將這個公因子作為相關標準,對我國區域商貿流通效率進行綜合分析,具體見表2。
通過對商貿流通效率的評價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商貿流通效率為:F=62.324* F1+19.840*F2+5.364*F3+3.562*F4,對我國的區域商貿流通業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存在極大的不平衡現象,其中北京市的商貿流通效率最高,其次為上海、廣東,西藏最低。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商貿流通業與流通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于我國北京、上海等地,可側重于對商貿流通外部環境的完善,而四川、河南等地區則需要強進一步發展商貿流通業,刺激區域消費,帶動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
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路徑
深化商貿流通管理體制改革。可借鑒歐美國家經驗設立專門的商貿流通管理機構,以保障商貿流通的有效發展,逐步規范商貿流通的市場秩序,對商貿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明確的分工,以促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品貿易形式,電子商務以其開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充分贏得了市場,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電子商務企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電子商務起步較晚,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須不斷加大電子商務在商貿流通中的市場份額,刺激社會消費,促進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
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人力資源是企業實現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的商貿流通業普遍存在人力資源綜合素質偏低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貿流通業的大力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加大教育與培訓投入,為員工提供一個學習與發展的機會,定期對其進行集體培訓,對員工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其充分發揮在商貿流通過程中的管理作用,提高商貿流通效率,實現社會經濟的長期、有效發展。
積極推進連鎖經營。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時代動力。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要積極推進連鎖經營,增大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規模,實現連鎖經營由傳統商貿業向服務業進行轉變,逐步開拓農村連鎖經營市場,提高連鎖經營的發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