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要】生活化的情境能夠為學生搭建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天性被得到有效釋放,學生自主實現自己與社會、與生活、與他人的有效聯結,主動用語文的觀點、方式、經驗去解決現實中的企業核算問題,能為自身創造更多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使全體同學都能努力學習,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學有所得。
【關鍵詞】生活化 教學法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52-02
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構建最大化激發學生學習力與教師教育力的“學教”關系,從而使課堂呈現出多元性、快節奏、大容量的特征。通過針對語文課堂的生活化教學,使學習與教學時空得以最大程度延展,有利于學生在不斷思維感知的過程中,進行論證、辨析、借鑒,培養了學生開拓性和創造性思維,深化對于語文專業術語與理論的內生性理解,為提升其語文從業素養奠定基礎。
一、堅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建構
在開展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不唯生,只唯己”的錯誤教學管理理念,努力設身處地從學生學習基礎、能力結構、情感態度的現狀出發,在教學空間、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等教學的相應環節,保持相應的教學彈性,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教本本、考試考本本、學生背本本”的灌輸性教學,通過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內在對于語文生活化的學習情感體驗,鼓勵其他自己來建構語文生活化知識和體驗系統,在新知識學習上要形成分析、檢驗和批判等意識,從而更為積極的參與語文生活化課程學習中,提升語文生活化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習效果改善,從而進一步強化其學習語文生活化的個體興趣,為語文生活化教學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比如在學習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要讓學生明白作者是一個多么耀眼的形象,她猶如在黑夜中點亮一站明燈,以震驚世界的魄力展示著生命的光芒,其獨特的魅力給人類女性帶來醒悟。她以不健全的身軀抒發著生命的意義,把珍惜生命、彰顯榮耀、圓滿造物主的輪回詮釋得可歌可泣。她用一顆竭誠的心,接受著命運的承載,用博愛去親近這個不公平的世界,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去面對艱難的困境。她在黑暗的世界里尋覓著人生的光明,并把最美好、最慈愛的雙手獻給這個她熱愛的世界。這篇課文充滿了勇敢、奮斗、抗爭、向往和激情,學生可以通過欣賞、朗讀、傳頌感受其中的生活哲理,培養自己樂觀、自信、頑強、拼搏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勇氣,從而將學習過程轉變為對于其不凡人生的內在領悟與認知的過程,讓學生從內心感知人生的意義、功用,把主動思考和教師教學結合起來,通過體驗、認知、升華,導引自己更加深刻的體驗文本思想與價值。
二、創新思路,搭建情境實施支架
良好的情境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內容與思維支架,因此,不斷創新情境構設管理,是推動語文探究學習生活化教學的必備條件。在具體實施情境構設管理時,一是情境搭建必須契合語文課程標準,與語文學科的特點相符合,與特殊學習階段或當堂的學習任務相契合,與學生的特點和基礎相符合,保障語文情境主題和內容都是為強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語文從業能力而服務,確保內容和方式的難易程度適中。二是語文情境搭建必須要將語文教材中所有知識點彼此之間的聯系清晰化,為拓展教學素材奠定具象化、形象化支持,利于學生結合職業實際在情境中實現對于特定知識點或者多個整合性知識點的個體化理解,將零散的知識點結合學習的情境和內容重新組合起來成為學生新的語文思維圖式,使學生思維被激活,課堂教與學實現了高度契合,教學操作能夠達到預設,教學環節進展順利,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呈現高水平,單位時間內獲得最高的課堂教學效益。
三、質疑問難,創新探究任務管理
科學的情境探究任務有利于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的求知欲更加強烈,以此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管理探究任務時,一是探究任務要按照具體的梯度分布,結合班級內不同認知水平和成績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難度。探究任務不能過于簡單,如果過于簡單,那么就喪失了探究的必要性;如果難度太大的話,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好的任務的就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那些不能給出既定的結論和固定的答案,需要借助重新建構知識來解答,充分挖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來完成的任務。二是探究任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特點,引導其從語文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出發,按照“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到繁、有特殊到一半、有個別到普通、由熟悉到陌生、由基礎到拔高、由知識到能力”的邏輯順序,穩步有序的建構起學生的語文探究思維圖式,努力實現課堂提問、教學內容、學生學習三者之間達成基于邏輯的有機統合,為開展探究體驗奠定基礎。三是教師在設計語文探究任務時,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來思考語文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把語文問題合理轉變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得死板的語文知識能夠和靈活的生活知識結合起來。學生主動分析語文問題之后,也能夠提升對生活的感知度,使得語文和生活全面結合。
例如學習李白、屈原的詩歌可以讓學生換個角度思考,討論他們這種浪漫主義風格是如何形成的;閱讀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時讓學生研究他是怎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去還原“失去了的意象”的,采用了什么樣的創作手法,對我們借鑒意義在哪里。老師可以以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座談,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及不同的觀點,經過不同認知的碰撞取得創作的沖動,調動學生“我也試試”的信心。可以設計《夢境中……》、《夢回……》這樣的寫作題目,這個過程就是想象力鍛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便會產生許多新穎的文字,激發出閃耀著文學智慧的火花。這種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常規的討論,可以是學生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也可以通過詩歌競賽的形式進行交流,在互幫互學中共同進步。
四、打造開放課堂,培養主動體悟的社會視野
語文生活化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要將教學工作和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生活閱歷和個性特征來滿足學生個體不同的需求。教師應該把課堂引入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親身接觸社會生活的實際,在其中感受到語文生活化這門學科的社會屬性以及語文生活化應用的作用,感受到它無窮的魅力。同時也要改變課堂教學沉悶的空氣,把充滿活力的社會生活素材加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善于開發生活中的語文生活化資源,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教師應該開拓語文生活化教學空間,把自然和社會生活帶入課堂,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感情生活。語文生活化與生活密不可分,語文生活化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學會運用語文生活化,學會待人處事,學會正確面對生活。比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植物,親手采集植物標本,對植物有一個最直觀的認識。搜集文人墨客對有關植物的詩詞歌賦,抄寫下來,對照朗讀,發現其中的名詞佳句。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紛紛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采集植物,認真尋找有關資料,收獲頗豐。最后我在教室黑板報上展出了學生的實踐成果,引起更多學生的關注,為下一次的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引入技術手段,厚值生活化建構的學習素材
適當引入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陶行知認為,改變舊教育的束縛就要解放學生的手腳、頭腦,讓他們的擁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施展自己的創造才能。當今的信息時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廣闊的空間得到應用,給教學方式的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他們更愿意采用新穎的方式接受教育。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象、圖形于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頻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影視、圖像、音樂等多種手段實現立體化的呈現,學生不只是單純的通過耳聽來吸納,而是把視覺、聽覺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全方位的作品感受,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氛圍和情境,對于開展語文生活化幫助更大。當學生具有豐富的學科積累時,課堂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探索與個性品讀的過程,相比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具備了更強大的自主建構本領。比如在講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時,完全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生動地再現當時的自然景觀,深刻領會到作家是如何通過觀察和體會升華成優美文字的,再配以優美的音樂做背景,學生在聆聽、欣賞、想象、回味、感悟中得到思維能力的歷練。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就具備了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地與生活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
總之,在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目標管理中,教師要注重推動目標再造,將傳統的“知識本位”的灌輸式、單向性目標轉變為“能力本位”的體驗性、探索性目標。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充分考慮課型、教材、學生的不同特點,根據知識的難度、順序、邏輯等要素設計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對目標定位進行適時調整,力爭使教學目標在標準性、層次性、人文性上實現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劉茂林.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活化教學構建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