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秋
歌唱藝術的表現手段是聲音,還有情感和肢體語言。在歌唱的過程中,技術的嫻熟和情感的充沛是歌唱二度創作的必備條件。但是,歌唱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隨時調整和協調各個器官、各種肢體語言的配合的過程就特別能體現心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者對自己心理的調節與控制能力。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只注重純技巧的問題,而就如何從心理學意義上研究聲樂演唱和教學,考試和比賽中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控制能力,這方面涉及較少。眾所周知,聲樂的樂器長在人的身體內,他發出的音質的好壞,是和人的氣質、個性、心情、文化修養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常有這種情況,學生條件很好,樂感很強,訓練很正規,平時表現也很好,但一到考試就會出現緊張,心跳過速,呼吸快而淺,聲音僵硬,忘詞忘譜,有些同學考完反映不知道怎么上場怎么下場的,頭腦一片空白。相反有些同學平時表現一般,考試卻能發揮穩定。這個情況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心理素質問題”。這個問題教師和同學都比較困惑說明平時大家對它的關注太少,所以,對心理素質的關注應放在和演唱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提高歌唱過程中心理調控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當然,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有因有果,學生產生這樣的緊張心理,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緒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自信心。受傳統觀念“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影響,學生只知道謙虛是一種美德,卻忽略了太謙虛也不是一種好現象,太謙虛往往使人不善于表現,從而缺乏自信心。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學生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特別是我們高中學生,學習壓力使學生沒有更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展示自己的機會就更少了,即使想表現,但也沒膽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讓學生在舞臺上鍛煉。
2.太注重方法,反而受方法的約束太重。聲樂是一種技能的教學,有別于文化理論的教學。有些學生酷愛演唱,非常認真尋求歌唱方法,對理論也能說得有理有據,但只要一張嘴唱,他便精神緊張地想到所有方法。但結果是什么也沒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經高度緊張,故而渾身僵硬,氣不順暢,聲音難聽。技能本身是以自然為基礎的,這種學生首先在排除這種技術觀念后,才能進行正常教學。
歌唱心理調控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種種緊張心理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首先,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懂得因材施教是必需的,還需要教師懂得心理學,因為學生的層次不同,性格的差異,個人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歌唱活動是一種技能的操作,這種技能看不到摸不著,只能靠學生自己感悟,所以,歌唱活動是由心理活動帶動生理活動來實現的。那么平時就要多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勵,喚起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分析每個學生存在的潛力,增進自我意識的發展,教育學生運用好心理學中“自我暗示”,時刻認為“我能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白流的汗水”。如果學生因瑣事影響了情緒,教師應該及時調整學生心態,引導學生走出困境。
其次,加強平時的鍛煉。良好的歌唱心理應從平時練起,常聽人們說練習歌唱要用心,這個“心”字是在平時養成的,練習歌唱時整個身體要處在自然狀態,內心要充滿自信、坦然、愉快,不被困難嚇倒。
第三,課堂上的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新課程改革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聽課,特別是針對那些不善于表現的學生,要讓他們多在同學面前演唱,相互聽,相互指出問題,相互鼓勵,這樣多給學生提供在眾人面前公開演唱的機會,使他們的意志得以鍛煉,消除私心雜念。當然,人調節控制自己行動的心理素質并不只是在一項活動中得到培養,他需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一點一滴地逐漸養成。
第四,加強舞臺實踐。歌唱藝術是必須同聽眾見面的藝術,培養調控心理的能力。我們學校特別注重這種實踐,學校每年組織校藝術節,教育局三年組織一次縣藝術節,讓學生體會舞臺感。一般在上臺前,先做幾次深呼吸,穩定自己的情緒,在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從而避免因心理緊張造成僵化、呆滯,造成的破壞聲音自然流暢的現象的出現。在舞臺上演唱時,要把注意力和興趣投放到表演過程中,不能把觀眾當成檢查者。
聲樂心理調控能力是聲樂心理學的一部分,它對聲樂表演藝術有直接的影響而且起著支配作用,它與聲樂的技巧的訓練是相互配合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有了良好的樂感和嗓音條件,有了科學的發聲方法,但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樣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歌唱就不能很好地表現。所以,我們要加強學生的歌唱表演實踐,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