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巖



摘要:隨著中國鐵路速度的不斷增加,鋼軌焊接工藝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為了建造高質量、高要求、高安全、高速度的精品工程,從而提出了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的焊軌作業方式。這種作業方式節約了資源和時間,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減少了成本的流失。
關鍵詞:移動閃光焊;焊接工藝;創新;優化
引言
隨著中國鐵路的日益發展,實現國內的四縱四橫,焊軌工作是及其重要影響極深的一個環節,對在線上的鋼軌焊接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工藝技術要求越來越精湛,需要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焊接作業的完成,實現修筑高質量、高要求、高安全、高速度的客運線路。
1.單獨聯合焊接和單獨應力放散與鎖定的焊軌作業方式
鋼軌的焊軌作業由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兩部分構成,傳統的焊軌作業方式是先單獨進行聯合焊接,再進行應力放散與鎖定,這其中就會出現很多弊端:
1.1造成在同一線路上的反復性施工,人員的來回調運以及拆卸扣件和轉運滾筒等,大大的增加了工程施工的工程量和難度;
1.2在獨立聯合焊接過程中由于鋸軌所造成的鋼軌軌縫越來越大,極大可能的導致重復性串軌或者插入短軌,加大了施工工程量和施工難度。
為了解決在這種施工方案下所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在相應的條件下我們實行了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的方式,在這種施工作業方式下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質量,這種方法已在沈丹客運專線施工現場上得以推廣和應用,有力的證明了這種施工方法的高效性、高質性和可實施性。
2.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的焊軌作業方式
在焊軌作業的過程中,根據放散的長度要求在1~2公里范圍內,以1.5公里為一個聯合,每完成一個聯合的焊接時就進行應力放散與鎖定。避免傳統的焊軌方式帶來的一些弊端,從而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在進行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和的施工方式時,有多種施工方案,在實際線路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小部分施工方案從而達到最快最好的焊軌施工作業。
以圖一為例,為兩個聯合的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
如圖二,先進行第一聯合焊接,1、2點為上個聯合鎖定焊接點(本聯合零點)每段鋼軌長度均為500米,其聯合焊接點依次為3、4、5、6,根據線上焊接時彎道的影響會有變化,左右股焊接以先進行彎道外側的焊接。在聯合焊接的過程中,對鎖定焊7、8的焊前軌縫預判,如鎖定焊焊接點軌縫較小、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可采取在進行完成第一聯合焊接的時候直接對第一聯合進行應力放散與鎖定,根據公式△L=0.0118*△T*L,計算出每100米所應拉伸的長度,在400米和850米位置各放置一組撞軌器,1500米(7、8點)位置放置鋼軌拉伸器對左股鋼軌(任意一股都可)進行放散,在左股放散完成后,對1500米鋼軌的前后200米進行快速鎖定,鎖定完成后可取下鋼軌拉伸器,在放散完鋼軌未出現縮軌的情況下對右軌以相同的方式進行應力放散,在左右股均完成應力放散后即可進行點7、8的鎖定焊接,可采取相同的方式對下一聯合進行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
方案二:
以相同的方式先進行第一聯合的聯合焊接,當鋼軌未焊接前的軌縫已經變大,由鋼軌拉伸器拉軌所造成的拉軌時間已經過長時,可采取另外的作業方式。
在圖三中①為完成3、4點聯合焊接后至5、6點,②為完成5、6點聯合焊接完成后至11、12點聯合焊接,③為完成11、12點聯合焊接后至9、10點聯合焊接,④為完成9、10點聯合焊接后至7、8點鎖定焊接。
在第一聯合焊接完成后,在進行完5、6點的聯合焊接時跳過7、8點鎖定焊接點,此時可根據線上施工環境、軌縫大小、軌溫溫度和拉軌難易程度判斷是否依次進行11、12、9、10點的聯合焊接,在11、12、9、10點聯合焊接的同時對第一聯合進行應力放散,在7、8點應力放散完成,11、12、9、10點的聯合焊接完成之后,焊機返回對7、8點進行鎖定焊接,當鎖定焊接完成之后即可進行第二聯合的應力放散。
在圖四中以一種方式為例,①為完成3、4點聯合焊接后至5、6點,②為完成5、6點聯合焊接完成后至9、10點聯合焊接,③為完成9、10點聯合焊接后至7、8點鎖定焊接,④為完成7、8點鎖定焊接后至11、12點聯合焊接。
3.兩種不同施工方式的優缺點對比
3.1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的方式能調動整個隊伍的靈活性,不耽擱任何可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程量;
3.2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的方式能保證在焊軌作業過程不浪費任何資源,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的情況,不耽擱不延誤,大大減少了相應的成本;
3.3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的方式可減少重復性施工,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根據實際情況既能獨立進行聯合焊接,也可兩種焊接同時進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也證明了可以控制相應的鋸軌量和拉伸量之間的關系,盡量避免出現軌縫較大的情況。
4.結束語
通過本篇對焊接工藝的淺議,結合施工實踐對單獨聯合焊接、單獨應力放散與鎖定的焊軌作業方式和聯合焊接和應力放散與鎖定相結合方式的對比,不難看出后者在實踐中的優勢。無論從施工進度、節省成本、人力物力利用率等各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