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云南的歌會》中突出刻畫了三類人物,一是“山野對歌”中的年輕婦女,一是“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一是“村寨傳歌”中七十多歲的吹鼓手。他們是云南人民的典型代表,是不同民族、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民間藝術家的代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特有的淳樸自然的品質。
年輕婦女
寫年輕婦女,先描繪她的動作、神態:“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把云南婦女明朗活潑、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展露無遺。在她們的身上絲毫沒有那種扭扭捏捏、矯揉造作的世俗丑態,一切源于自然、不事雕琢,是最可貴的自然美。接著作者把筆鋒轉向性情與她一樣的眾多云南年輕女人們的外貌:“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把云南農村勞動婦女獨特的相貌和裝束勾畫出來,極富地域特點;“黑中透紅棗子臉”“毛藍布衣褲”“蔥綠布圍裙”“繡花透孔鞋”,按照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來看,她們實在也算不上驚艷,但正是這種單調、簡單的裝束卻折射出勞動人民那種特有的淳樸、獨有的氣質。這種美不是刻意追求而能得到的。
趕馬女孩
對趕馬女孩的描寫,只有簡單的一句:“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并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這卻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十四五歲的女孩子,活潑、天真,那種“淳樸本色美”自不必說,唱歌“出口自然”更表現了她們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吹鼓手
“金滿斗會”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可作者依然挑選出最當行出色的吹鼓手,用一句話對其進行概括描寫:“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這位老吹鼓手對藝術的追求是多么的堅持,對生活的熱情是多么的高漲。進而我們又可以聯想到像老吹鼓手一樣的世代務農的鄉民們,他們農民出身,未離開過勞動,卻具有一種勞動人民獨有的樸實美。
形象新解
閱讀下面的選段,試將選段中彝族女人的形象與《云南的歌會》中的年輕婦女的形象作比較。
深山里的生活是簡樸到單調的,但彝家女人個個都是出色的畫家。她們讓我領悟到鄉土生活既鈍重,又浪漫的另一面。她們把從山外扯回的一些平常不過的布當畫布,把羊趕到草最肥的山崗上,羊在吃草,狗在她們腳跟前睡著,這時,她們從挎在肩上的麻布袋里取出那方白布,用剝核桃皮被染黑的手,用搓棕繩被磨糙的手,飛針走線,把眼前開著的花、跳舞的蝴蝶、正在陽光下梳翅的小鳥、野山的秀色移植在上面,做成頭巾、衣褲、鞋襪,把自己打扮得像春夏一樣鮮活,豐潤,飽滿。當她們去趕集的時候,地上就有行走的朵朵彩云,吸引著一雙雙愛美的眼睛。
——梁 剛《彝山的女人》endprint